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大学城的大学生为例
2015-11-25庄晓平梁永英
庄晓平 梁永英
(华南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系,广州 510631)
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大学城的大学生为例
庄晓平 梁永英
(华南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系,广州 510631)
体育休闲是集体育与休闲于一身的全球热门休闲运动,具有健身、娱乐、宣扬文化等多重功效。青年大学生是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精力充沛的群体,拥有较强的体育参与意识和时间等特点,具有强大的发展开拓潜力,是传承文化,发展体育休闲的最佳候选人,因此关注研究影响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的相关因素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学生为例,从其学习生活背景入手,分析其行为特征,逐步深入研究其相关影响因素,最终分析发现影响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的四大新型影响因素:第一、名人名气及潮流效应;第二、大型赛事、电视电影效应;第三、普及性效应;第四、所受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体育休闲;影响因素
人类虽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真正把休闲放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1-2]。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公民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3-4]。休闲学的诞生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休闲学已经从单一的学科发展成为了如今的休闲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休闲产业链条。自20世纪以来,随着休闲时代的发展,体育走进休闲。由此,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体育休闲(Leisure Sport)的潮流[5-10]。
体育休闲被誉为人类建造的极具魅力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是近代新工业文明催生的产物,是现代人最为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它源自于人们天生的生理和心理欲望,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精神和意识达到较高层次的一种体现。普遍认为,体育休闲就是指通过娱乐、健身为主的体育活动方式求得身心的健康和愉悦。其主要特点是身心的愉悦和宽松,运动时间和强度都由自己控制,是轻松而随意地进行的体育活动[11]。同时,体育休闲也是从体育文化的视角来研究休闲,着重于休闲,以体育作为休闲活动的手段。以休闲为目的,无论是自己直接参与体育活动,还是间接通过观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都属于体育休闲的范畴[12]。
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体育休闲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注重对体育休闲的概念及其意义的研究,以及体育休闲的重要作用和可行性研究。如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参加体育休闲运动与其自身的休闲动机、态度以及自我效能满足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变量关系,从而提出从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兴趣,诱导其发现从体育休闲中获得满足感等方面入手发展体育休闲事业[13-16]。第二,十分重视教育因子的影响研究。积极设立各种体育休闲课程,开设各类体育休闲学科专业,同时,他们认识到了大学生这一社会中坚力量的作用,积极从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这一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如有些学者通过调查收集分析数据之后发现,社会资本以及大学生在体育休闲方面可利用的费用差别是影响其进行体育休闲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了发展体育休闲不仅要从休闲娱乐时间上给予学生满足,还要从休闲设施,休闲需求等方面满足学生的诉求[17-19]。第三,注重借助新型研究方法去进行个体的体验与差别研究。学者们经常借助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其他国家的一小部分群体或个体开展研究[20]。如有学者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对11名中国大学生对日常休闲体验的认识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学生对于休闲的认识各不相同,得出要从文化背景、经验分享等方面入手改善大学生参与休闲体验的需求,以此发展休闲运动[21]。
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其研究视野主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作为文化传统、社会、法律都迥异的东西方,我国的体育休闲活动,尤其是大学生的体育休闲活动将会与国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探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的体育休闲活动及其影响其参与活动的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国内对体育休闲的研究起点相对较晚,且大多集中在宏观理论层面进行。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侧重于对其如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可行性研究。如有学者以福州市为例,提出体育休闲充分应重视全民的体育休闲需求特点,体育休闲要避免面向少数社会阶层的贵族化发展。有的学者则提出广东省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培育全民健身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体育的氛围。从而推动广东省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在这些文献中均指出了提倡“全民休闲计划”的重要性,并也对全民休闲的推广给出了实质性建议[22-23]。第二,侧重于体育休闲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效应的意义和作用的研究。如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具有实现小康生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有利于我国从国家体育过渡到国民体育[24]。也有学者对我国的休闲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引导休闲消费、转换管理机制及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建议。指出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25]。第三,侧重于体育休闲教育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如有学者指出新世纪的大学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休闲娱乐,回归体育娱乐,走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列中去。认为大学体育教育应该体现教学目标的休闲化、教材内容的娱乐化、运动形式的生活化、评价方法的人性化[26]。另有学者则从课程论角度,结合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阐述大学体育休闲课程是构建合理的、适合二十一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结构体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初步探索大学体育休闲课程是丰富、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更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27]。第四,注重描述性研究,发掘影响公民进行体育休闲的各种因子。如有学者对城镇居民体育休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休闲方式的娱乐性、个人收入水平、体育休闲场所的服务水平及体育休闲场所的设施质量是影响城镇居民体育休闲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28-30]。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虽是眼界高远,政策性强,但也存在研究对象针对性不足,研究内容不够细致之问题,而且研究往往将体育休闲的影响因素及其现状、发展前景等混为一谈,对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的影响因素少有关注。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巨大的群体存在于城市当中,他们引领着时代发展,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之才,肩负着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的重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同时,因为文化传统的因素,他们在家庭经济的支持下,被认为是一个“有钱、有闲”的群体。根据调查,超过80%的大学生每月平均消费水平达到800元以上的,将近50%的学生每月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 000以上[30]。对比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性支出为1 022.08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每月消费性支出为332.75元。这表明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将近持平,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3到4倍。当然,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在课外时间参加各类兼职工作的舞台。再加上现在许多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们甚至是祖父母都尽可能的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可以列入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内偏高范畴。尤其广州市的大学生,由于身在沿海城市,商业发达,他们虽然生活消费水平偏高,但是参与兼职的机会也多,父母给的生活费也随着水涨船高。因此,探究这些大学生群体在日常消费中,花费在休闲体育的比例如何?主要有哪些消费项目?或是什么因素制约或影响了他们这方面的消费是颇有意义的。本文以此为目的,在前人对体育休闲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以上研究目的,针对广州市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研究。
2 研究概况与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本文以广州市大学城7所高校共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作为方法论框架,开展质化研究。
2.1 研究方法
质化研究是一种整体观和情境观的研究模式,重视研究对象在社会情境中的整体性,重视研究现象中人、事、物、情境之间的互动,重视语言的功能,以及现象产生的意义[31]。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从而获得研究对象行为及其意义的解释性理解[32]。而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提取和真实性;此外通过对资料的严格筛选也保证了信息来源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扎根理论作为质化研究方法中的一种类型,是通过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来发掘并发展已暂时被验证的理论[33]。它最早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瑟伦·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于1967年提出[34-35]。其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归纳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以不设定任何理论假设为前提,针对某一研究问题和具体现象,通过对搜集的大量相关原始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分层归纳,自下而上地建构理论,提炼出扎根于实际现象和实际资料的理论体系[36-37]。扎根理论之所以特别适用于质性研究,是因为这样的研究方法强调从一手资料中获得“社会真实”的知识和理论,注重从客体对象获取较全面的客观资料和信息,要求采用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和代表性,避免了实证范式下经验性观念或预设性理论模式对采用资料和所得结论范围的“程式化”限制[38-39]。因此,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的真实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有助于本文的研究能更好地从根本上探究我国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的各类影响因素,并通过随后所展开的调研和统计分析工作,从而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2 研究概况
由于考虑到可能涉及私隐问题或者其他因素,有可能导致访谈对象由于陌生而未完全透露其真实想法,笔者通过朋友、同学间的推荐找到了26名广州大学城的学生。为了更针对性地了解访谈对象的想法,笔者对访谈对象进一步筛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并且在访谈结束后对部分访谈也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剔除,使抽样样本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保证抽样样本的质量。
在搜集26个样本中,根据有效性原则,剔除无效的样本,留下21个成功样本。样本中的男女比例各为52.38%∶47.62%,基本持平;艺术类学生与综合类学生比例各为:47.62%∶52.38%,相对平衡;在生源地来源方面,其中珠三角地区共有7人,占总人数的33.33%;广东省其他地区9人,占43.86%;其他地区5人,占23.81%;相对平衡;在年级类比例方面,考虑到各个年级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如:大一学生相对空闲,参与访谈积极度较高,本次访谈的大一的学生数量偏多,占总访谈人数的38.09%;大四学生就业压力大,空余时间少,在校人数少等特殊情况,本次访谈的大四学生紧占14.29%。大二大三的人数则相对持平,其中大二参加访谈人数为4人,占总人数19.05%,大三的人数为5人,占23.81%。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同时,根据前期的文献研究和预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最终确定访谈的三个主要问题:
1)请问您平均每周会参与多少次体育休闲活动?每次的时间大概是多长?
2)您参加过哪些体育休闲活动?最喜欢的是哪种?为什么?
3)您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您参加这些体育休闲活动呢?为什么?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特征
3 研究发现
通过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8进行分析,对访谈录音进行主轴式编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我国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的大类因素共可以分为七大类,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选择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及其资料来源
在所分类的所有因素中,1~5类因素为常见因素,这样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在我国现有文献资料中大多数观点。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时间及参与活动的对象的因素是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休闲的决定性因素。
将近80%的同学表示,能否安排的时间以及参与打球的同伴是影响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主要原因。从体育休闲时间上来看,大学生作为公民,除了享有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之外,还拥有周末、寒暑假以及各种课余时间。而根据中国的教育特点,大学生缺少了父母监督、高考等压力的影响,增加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时间,因此,相对于普通公民、各中小学生群体,大学生的对闲暇时间支配更能体现其意志的自由。同时,设施场地以及是否有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参与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健康”这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为了创建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在不断地提高对各学校的设施改善的支持。同时,各学校也一贯为学生休闲体育活动提供指导,为休闲阅读活动提供资源,在休闲场所的兴建、休闲环境的营造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25]。而大学中的体育场的优点在于快捷、齐全和低费用,这些都是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因素之一。接受访谈的学生曾表示:
“如果场地太远或费用太高,他们就会选择呆在宿舍里。而有没有朋友邀请也是重要的因素。如果有空,又有好朋友邀请,这时即使没有准备去运动,也会跟着一起去,热闹嘛!既可以‘keep fit’,又可以交流感情,何乐而不为!”
(华南师范大学三年级学生 黄某)
第二,兴趣、时间、性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的关键性因素。
在接受采访的21个成功案例中,超过80%以上的人都表示兴趣、时间也是决定是否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接受访谈的学生表示,“由于功课比较紧,连休息的时间都很少,更不用说休闲了。”(华南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 李某)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实验课等压力下,往往让他们与休闲活动无关。即使有,他们大多数的休闲方式就是在课室、实验室、宿舍之间的缓步走。有些学生则表示:“由于从小就不喜欢运动,睡觉就是最好的休闲。”做出这类回答往往都是女生。
大学生涯是人一生当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习的压力,面对着以后如何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立足的拷问,这种状态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焦虑和心理应激水平的提高。而体育休闲应能在心理调适以及保持良好心态等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并有助于大学生在处于高应激状态之中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这点上看,培育大学生从事有益的体育休闲兴趣,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休闲方式是势在必行的。
第三,传播效应与成长经历是影响当今大学生从事体育休闲的新型主要影响因素。
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个性的不断张扬,各种名人名气潮流风尚,引人注目的项目宣传活动以及相关活动的普及性推广运动等,都在不断地深入到大学生生活之中。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年年攀升。从中心城市到农村小巷,从曾经的计算机到现在的手机、MP5, ipad等新一代便捷式网络工具的迅速更新。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网络科技的影响。风靡大学校园的各种双截棍效应、刘翔效应、瑜伽热、世界杯效应等,无一反映着网络科技发展对大学生在体育休闲方面的影响息息相关。接受访谈的学生曾谈到:
“我们喜欢那种体育休闲活动都是一个个阶段的。小时候,看了“功夫足球”我们就喜欢上了足球。后来跟着周杰伦我们喜欢上了学习“双节棍”。现在迷恋上“瑜伽”。电视、电影对我们影响很大。”(星海音乐学院一年级学生,郑某)
“大型赛事也对我们有影响,奥运会期间,我们打羽毛球的次数就多了起来,这段时间又懒了!”(广东工业大学四年级学生,尤某)
成长经历主要体现在从小家庭的影响上。比如有一个大学生,三年大学里风雨无阻的参加晨泳,他表示之所以能这么持之以恒,主要从小家里就是这么培养的。“习惯了每天的运动,如果一天不运动就浑身不舒服。”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很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影响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活动与其成长的经历有关。而对于这类新型的影响因素,体现在编码的影响因素的第6、第7点上。具体的因素如图1所示。
4 研究讨论
图1 新型影响因素
4.1 广州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整体积极性较低
研究结果表明(具体如图1),超过42%的同学都不喜欢或者不参加体育休闲活动(每周参与体育休闲频率小于等于2次)。大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随着生活的逐渐丰富,追求个性化,各种电子式、网络式虚拟运动的浮现,跨时空交互方式的不断改变,自身就会开始适应用网聊、网游、电联、短聊等来代替户外活动和交流。而对于这类型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在体育休闲活动中盲目跟风,不能持之以恒的结果。同时,校内相关体育设施不齐全,设施设备残旧,场地距离遥远,参与运动花费成本高,设施场地得不到有效维护等因素,加上由于资金缺乏和规划管理的漏洞,周围运动氛围不强烈,缺乏相关有效组织领导等因素,都是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休闲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同学对体育休闲作用影响力认知不到位是阻止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障碍因素。
4.2 艺术类与非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参与体育休闲活动方面体现出较明显的差异
通过navivo8的自由编码以及选择式编码分析,得出了在采访的10个艺术类大学生中,仅有30%人经常参加体育休闲活动,其余70%均很少参加或不参加(每周参与体育休闲频率小于等于2次);而非艺术类学生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即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会比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更为积极参与到体育休闲活动中去。在访谈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反映出“专业占用时间长”、“周边运动氛围弱”、“相对心理成熟压力大”、“同学间感情交流少”等四大影响其参与体育休闲的障碍性因素。而作为同龄发展的非艺术类学生,大多数学生则乐意通过选择体育休闲运动的方法,去减轻各种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压力,并从运动中,在与同伴的沟通交流中得到减轻压力和放松情绪。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行为趋向更多的个性化、信息化因素,而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因素则呈现出多元化。信息化的传播效应因素以及成长经历中的教育因素在影响大学生的体育休闲活动中的作用正呈上升态势。因此,学生或政府在引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休闲意识时,必须充分的认识和利用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去树立大学生健康的休闲意识和休闲观念。使大学生在有目的的体育休闲活动中受益,放松身心、锻炼身体。从而促进未来一代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4.
[2] 杨芳,张军献.关于休闲娱乐体育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42-46.
[3] 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4] 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 潘雪梅,王国志.论当代体育休闲的文化属性及其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39-42.
[6] 马惠娣.休闲、休闲体育、后北京奥运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2):1-3.
[7]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0] 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于休闲服务[M].张春波,等,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 于光远.竞赛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12] 曹春宇.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关系之辩——兼与马惠娣研究员商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57-60.
[13] Lim K,hong Chiu.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elf-efficacy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Leisure Time Physical Participation[J].Jurnal Pendidik dan Pendidikan,2009(24):1-15.
[14] Manuel Gomez-Lopes,Antonio Granero Gallegos,Antonio Baena Extremera.Perceived barriers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practice of physical activiti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2010(9):374-380.
[15] Kate Fox,Leicha Rickards.Sport and leisure[M].National statisics,2002.
[16] Brightbill C.The Challenge of Leisure[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60:112.
[17] Don J,Webber,Andrew Mearman.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sporting acivities[J].Applied Economics,2011(4):1-15.
[18] Dardis R,Soberon Ferrer H&Patro D.Analysis of leisure expendi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4,26(4):309 -321.
[19] Habib Honari,Mahmoud Goudarzi,Akbar Heidari.An investigation of the ways Tehran university students follow a specific life style and pass their leisure time with an emphasis on sport[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5498-5501.
[20] Cathy H,Liping C,Kevin W.A model of senior tourism motivations-Anecdotes from Beijing and Shanghai[J].Tourism Management,2007 (28):1262-1273.
[21] Tu Xuefei.Meanings of leisure in the everyday liv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D].Ontario:University of Waterloo,2010.
[22] 陈钦,兰伟强.福州居民体育休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2):14-17.
[23] 彭文革.广东省城镇居民体育休闲娱乐现状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18-20.
[24] 侯光辉,张以,代海斌,等.试论发展我国体育休闲产业[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3):44-46.
[25] 周若峰.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5):507-508.
[26] 徐奕宏,朱玉芳.大学体育开展体育休闲娱乐管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1):155-159.
[27] 吴国清.大学体育休闲课程初探[J].体育世界,2008(8):57-58.
[28] 李相如,李婧.中国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方式选择及其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城区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2):1-6.
[29] 孙强.中心城市大学生体育休闲现状的研究[J].中国商界,2010(4):365-366.
[30] 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调查[EB/OL].http://www.sojump.com/report/549362.aspx.
[31] Patton M Q.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M].CA:Sage,1990:3.
[3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33] 徐国宗.质性研究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109-112.
[34] Papathanassis A,Knolle F.Exploring the adoption and processing of online holiday reviews: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9(12):5.
[35] Van A,ken R,Taylor B.Emerging from depression:The experiential process of healing touch explored through grounded theory and case study [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2010,16(3):132-137.
[36] Martin PY,Turner BA.Grounded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l Science,1986,22(2):141-157.
[37]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9-101;332-336.
[38] Glaser B,Strauss 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67.
[39] Wagner S,Lukassen P,Mahlendorf M.Misused and missed use-Grounded theory and objective hermeneutics as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industrial marketing[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0(39):5-15.
[40] 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0):8-13.
The Influence Factors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Sport:A Case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ZHUANG Xiao-ping LIANG Yong-ying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The sports leisure is the collection of sports and leisure in one of the global popular Leisure Sports,with multiple effects of fitness,entertainment,culture etc.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are the best candidat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Leisure.Focusing on research of the related factors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Leisure is to be imperative.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in Guangzhou as an example,we gradually get its related factors from studying his life background to analyses his behavior,ect.And we finally find out four new factors that effect o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leisure:First,the celebrity fame and tide effect;Second, large events,television and movie effect;Third,popularity effect;Fourth,influence of education;In a word,we do hop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our sports leisure business.
college students;leisure sports;influence factors
Q811
A
1009-0312(2015)01-0091-08
2014-11-12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YJC720065)的阶段性成果。
庄晓平(1973—),女,广东陆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伦理、生命伦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