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温泉第二中学教育信息化核心特征及运作模式研究*
2015-11-25夏爽
文 夏爽
北京市温泉第二中学教育信息化核心特征及运作模式研究*
文 夏爽
一、学校概况
北京市温泉第二中学建于1974年,位于海淀区北部新区温泉镇中心地带,是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部新区一所公立、完全中学,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是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是海淀区“教育先进集体”“体育项目传统校”“艺术教育示范校”“科技教育示范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学校在“多维成功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以“低、小、多、快”的教学模式,坚持“为学生的人生成功奠基”的办学目标。对于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什么是成功:努力进步即成功;尽力超越即卓越。每个人都有自己未曾发现的潜能,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学校秉承“自强、规范、创造、尽责”的校训,在育人过程中,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尊重学生人格,挖掘学生闪光点,为每名学生成就梦想搭建平台。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课件开发起步,1999年参加了第一批海淀区教育系统软件开发基地校,由此,学校迈出了信息化发展的第一步。此后,不断加大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并深入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多元应用。目前,在孙继刚校长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引领下,我校积极打造信息化建设品牌,处处体现“多维成功”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的独特的“支撑型”教育信息化的运作模式。
二、核心特征
1.开发教育信息化的多元应用 支撑教育教学工作
(1)学校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
学校在行政及教学管理上,使用了无纸化办公软件NBC系统。各部门的通知和信息大家都可以在NBC及时发布,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文件柜,教师之间可以大容量文件发送传输;传输速度快,避免了受互联网网速的制约,并且保密性强。教师之间利用网络方式互相沟通,资源共享。
学校对于学生的档案管理、学籍管理依托CMIS平台(北京市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管理。以CMIS管理平台为中心,可以为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高考报名,学生卡管理系统等提供完善准确的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大量数据多次的搜集,整理工作。
(2)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我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利用VOB视频点播系统存放教学视频和各类试卷,方便教师调阅。现在又与企业合作,开发出了微课程教学资源平台,鼓励教师制作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微课程,倡导学生借助网络开展自我学习,拓展学习。利用微课程网络开展教学是对教学方式的一次信息化改革的探索,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目前,我们对于微课程的应用还在测试当中,但是我们相信这种网络化的碎片式资源库将会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3)考试质量的信息化分析
利用“学生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对考试质量分析是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往通过人工进行成绩管理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工作,许多统计分析不易完成,且错误率高。使用Excel可以减轻教师成绩管理和考试质量分析的工作量,但因为统计及质量分析需要使用专业的函数,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有一定难度,并且许多需要的指标不能很好地进行统计和分析。但利用“学生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系统”就轻松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例如,考试每小题的得分分析,客观性选择题的机读卡阅读等,非常省工省时。该系统是专业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以前需要很烦琐的计算才能完成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对成绩的详细统计分析工作。从成绩分析系统上得出的数据,有利于一线教师更方便地分析学生的成绩,也有利于学生更方便的去分析自己的成绩。
(4)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
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支撑,我校领导有较强的信息化理念,有前瞻性的决策力度和资金经费的丰厚投入,使得学校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猛进。
我校有专用学生计算机房、校园电视新闻台、智能演播厅、录课教室、新概念互动教室,专业教学直播设备。2011年我校自筹资金建成了海淀北部新区第一间天文星空教室,70多平方米的天文星空教室,由数字天象节目演示区和学生科普活动区两部分组成。天象节目演示区顶部装有直径近5米的可升降穹幕,设有一台分辨率可达1 920×1 080的高清天象投影机,可播放专门制作的天象节目。对于地处农村学校的学生,有了星空教室就不必再费心考虑外出观测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了,任何时间都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在模拟星空下学习星座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现场实时直播系统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由于学校远离城市剧院、报告厅,周边没有大的会场,学校在冬季进行全校一千多人的大型活动受到了制约。因此,2010年学校改造了原有的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教室内以多媒体投影和数字电视并存的方式,在大型活动时可以采用主会场和分会场形式进行。
学校为全体教师配发和更新了笔记本电脑;各年级教师办公室、学科办公室和行政办公部门都配齐了激光打印机,复印、扫描、打印一体机;学生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等全部配齐集数字展台、投影机、计算机于一体的多媒体设备。
2012年,我校建立起了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为今后教师使用智能平板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学校宣传上,校园内安装了多块电子大屏,既可以分体播放也可以一体播放,为学校科技、艺术、校园文化宣传提供了信息发布的窗口(如图1所示)。
图1 学校教学楼大厅大屏
2013年,学校更新了21间学生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成为海淀区首批完成互动教学屏安装的学校。70寸触摸电视和新的台灯式展台,自行设计了多功能集成面板(220V电源口、音频口、网口、USB接口、VGA口)讲台桌,教师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接口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超大屏幕代替了投影机,显示更加清晰,也为教师开展互动教学研究提供了硬件支持。
图2 电子白板互动教室
图3 教室互动教学屏
为满足年级宣传需求,学校在每层楼道都安装了55寸液晶电视,作为年级活动的宣传窗口。
2.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 渗透“多维成功”教育理念
(1)营造“成功教育”校园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推广“多维成功”教育理念,离不开坚实的宣传阵地。我校建有对外网站,电视台,校园宣传电子大屏等信息化宣传手段,将校园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发布,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尤其是学生和教师获得的奖励荣誉的展示,使得大家看到身边同学成功的例子,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未曾发现的潜能,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一个普通的学生心怀梦想,勤奋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教育”的宣传在师生间产生非常好的正面影响,也对学校对外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
(2)支持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评价
“多维成功”教育理念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我校依托初中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两个电子平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在学生毕业时将过程性评价整理,形成终结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包括:新学期伊始的我、学期结束的我、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和个性发展九部分。
(3)发掘学生潜力 搭建展示平台
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多维成功”教育理念,为学生搭建发掘潜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我校的一个特点。
例如,我校投资30多万元建立的天文星空教室。有了星空教室。我们不必再费心考虑外出观测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了,任何时间都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在模拟星空下学习星座知识。无须考虑天气、时间、地理位置等因素,利用模拟星空我们可以观测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点或一个时间段的任何一种天文现象,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利用天文星空教室丰富的资源,我校的天文兴趣小组的同学热心研究天文知识,多人次荣获海淀区天文知识竞赛的一、二等奖,我校学生赵禧煊还获得北京市二等奖。
我校的校园电视台,各种硬件、软件设施齐备。电视台招募了小记者,每周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辅导教师带领他们学习日常拍摄场景技巧,培养锻炼学生的新闻采访与后期剪辑制作,播音等多项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许多学生都能够大方自如的主持班级和年级活动,有的成为学校大型活动的主持人;还有些学生开始拍摄“校园微电影”,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电视台小记者的培训活动,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自信心明显的增强,他们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运作模式
1.校长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推动信息化建设
孙继刚校长是一位年轻的校长,观念新,思路清晰,办学理念明确,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非常支持。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校领导班子具有信息化理念,一线教师具有开拓精神,使得学校信息化发展得到有力保证。孙继刚校长前瞻性的决策力度和资金经费的丰厚投入,加快了我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也为我校信息化的远景发展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障。
2.抓住机遇 打造信息化建设品牌
作为山后的一所普通中学,要想在名校林立的海淀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抓住机遇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我校信息化建设从课件开发起步,1999年参加了第一批海淀区教育系统软件开发基地校,当年完成了15个课件开发制作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青睐,由此,学校迈出了信息化发展的第一步。接着,学校从硬件建设入手,充分利用教委下拨信息化建设经费和申请的财政专项经费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朝着数字化校园方向迈进。近几年,在学校有了一定硬件积淀的基础上,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一起抓,进一步打造学校信息化建设品牌。目前,在海淀区教委和信息中心的鼎力支持下,学校以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在山后中小学校中迈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信息化方面的全方位建设基本完成,数字化校园已经初具规模。
3.以“支撑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建设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一定要支撑教育教学,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也是信息化发展的终极目标。
支撑教育,即支持“多维成功”教育理念,从利用信息化宣传手段营造良好的校园“成功教育”氛围,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信息化评价手段,网络化的过程性评价平台,再到借助信息化资源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发掘潜力的平台。信息化的发展很好的支撑了教育理念的落实。
支撑教学,以人为本,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加快脚步进行微课程的开发,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出发,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如Excel数据管理与分析、图像处理、影视编辑软件使用等,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马志清和赵峰老师都曾来校亲自授课。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重在实用、及时、有效。教师的应用培训,我们常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力为教师打造学习的机会;校内培训指导教师既有本校的计算机教师,也有外聘的专家。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软实力,只有教师们学会用信息化手段方法,才能爱用、常用,逐步成为信息技术使用的探究者,才能开动脑筋在教学中,在办公中去研究、探索,从而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有创新,有成果,有收获。
4.建设稳定的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团队
培养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和谐团队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可靠支柱。我校现有信息技术教师7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这支信息化建设的团队中既有参与信息化发展起步的老教师,也有在实践中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既有多媒体设备的维护者,也有高水平的网络管理员;既有新闻专业毕业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也有区级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讲骨干教师;他们形成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坚强力量;他们为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培训,硬件、软件维护和网络运行保障;他们凝聚成学校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团队,保证了温泉信息化列车的快速前进。
四、问题与思考
十几年的信息化发展探索和实践,我们经历了“初识运用→激进推进→反思成熟”的过程。前些年,教师们曾经一度感到多媒体设备运用容量大,学生兴致高,因此多彩的音响、动画画面、网络资源充斥课堂,而忽视了必要的教学环节,板书一度受到冷落。经过实践的检验,通过教学研讨会教师的交流反思,到杜郎口中学、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上海市闸北区实验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教师走出了误区,针对我校教学实际提出了“低(低起点)、小(小步子)、多(多活动)、快(快反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尝试,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而不是以多媒体替代教师讲课的手段;教师们主动开发制作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课件,求真务实,切合实际,运用课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也感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数字化产品配置需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超人,但现有的滞后的经济制度在制约着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改革进程的发展,制约因素会逐步减小。
五、结束语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虽然学校信息化的长足发展,为温泉地区、为北部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数字化校园在全区的迅速铺开,我们仍须树立竞争意识,我们要在奋斗中求发展,竞争中求生存,继续开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局面。
作者信息
夏爽,硕士,中学一级,北京市温泉第二中学,100095
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