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2015-11-25
论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句口号喊了多年,但是,在国内的建筑领域,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考验着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高峰期,建筑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建筑质量问题也不断凸显。
针对建筑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2014年9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在会上表示,针对当前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从9月份开始,在全国开展为期两年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主要任务是,全面推动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落实,严厉打击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健全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纵观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质量问题,基本上贯穿整个生产环节,具体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五个主体责任。
除了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途径还包括: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行为、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机制、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9月15日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出督察组分赴东北、西北、华北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工程质量治理行动督察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筑市场执法检查,重点抽查建筑工程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行为。督察组采取“扫马路”方式和从所有在建项目中随机抽选方式确定受检工程,对受检工程进行意见反馈,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还将下发执法建议书,要求地方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查处。
两年狠抓建筑工程质量,其实仅仅是个开始,正如陈政高部长所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启动‘两年行动’,并不代表以后就不抓了,抓工程质量永远没有尽头!”
抓工程质量要树立国家形象意识
陈政高部长在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重视工程质量这个百年大计问题。这让人想到中国建筑界“扭曲、失落和混乱”的现状。“扭曲”指城市建设在方向上有偏离正道的“误差”,“失落”指洋建筑师占领了我国的主要市场,“混乱”指我们在建设管理上存在缺陷。我国建筑工程全过程出现的质量问题,确实影响了国家的形象。今天,住房城乡建设部出重拳狠抓建筑工程质量,是十分及时之举。
在我国近年来频现的“短命建筑”中,确有因质量问题或缺乏高质量维护而被拆除的。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度,可建筑平均寿命却只有25~30年。反观欧美等国家,虽然设计年限也为50年,但“百年老屋”随处可见,英、法、美三国的建筑平均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和80年。那么,何为工程质量?从宏观上看建筑是社会形态的物理形式,它体现在社会机构或栖息在思想上,任何不完善的建筑对社会及城市都是灾难;从微观上看,工程质量功能第一,其中安全性、舒适性、耐久性、可靠性都是衡量尺度。2000年前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便揭示了建筑设计“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现在的建筑工程更应坚守形式服务功能的原则,使美观成为功能的承诺,让行动成为功能的呈现,让特征成为功能的最好记录。
今日树立国家建筑工程的质量形象,不能不环顾国内外的建筑“地标”,因为它们凝聚着当时最杰出的建筑智慧,印证着一段最伟大的精湛的建造传奇:迄今已125岁(建于1889年)的埃菲尔铁塔不仅用文化精神征服了法国,更展现了百年风雨后的风姿;伦敦标志性建筑大本钟(建于1859年)、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建于1937年)、南京中山陵(1929年建成)、北京人民大会堂(1959年建成)等,我们都可以从中读到历史、文化及现代科技与质量控制精神。
当前我们在作新中国建筑记忆与反思时,是不是也该重温“一五”时期国家提出的“适用、经济、美观”建筑方针呢?尽管当下对此有种种“过时论”之说,但它的方向与目标是要树立国家形象的,是面向普通公众的,是对中国工程建设百年大计有奠基作用的。无论是为民生服务、树国家形象的“政界”,还是纵观城镇化全局发展研究的“学界”、贯彻正确建筑方针设计作品的“业界”,乃至城市开发建设的“地产界”,都应树立国家质量意识,都要坚守住国家建设方针,都要服从建筑工程百年大计的愿景使命。
工程质量治理走向法治化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行政管理工作,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因此,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就必须有法可依。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可谓策划周密、实施方案系统、遂行路径清晰。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在两年治理行动中,始终体现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治理工程质量问题。
从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中不难看出,从一项建筑工程的孕育期开始,直至其生命完成期的全链条环节,都有一系列的规章保驾护航。如针对建筑工程生命完成期的五方直接参与者,出台了《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了质量责任追究力度,把投资建设方、勘察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通通捆绑在规章制度上,使其终身难逃质量之责。针对工程质量最负有直接责任的施工项目经理,出台了《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责任十项规定(试行)》,厘清了施工项目经理的质量安全责任,使其更加明确细化。针对建筑市场久治不愈的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的顽疾,出台了《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使这一顽疾得到最大程度的医治。针对建筑劳务市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权益保障时有受损的现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劳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制度上督促施工企业进一步落实在工人培训、权益保护、用工管理、质量安全等方面之责。
同时,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还从更高的诚信层面出台了《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数据标准(试行)》,提出在2015年年底前,要完成省级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建设,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从而在道德层面逐步实现对从业者、从业法人进行内化的柔性约束。
可以说,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每一项工作都有规章紧紧跟进,每一项工作步骤都有法可依,使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落实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中,程序正当,行政合法,执行合理,从行政层面确保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始终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
抓工程质量需倡导全民质量文化
如果说,高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面对社会的最大信用,那么在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时,更应在全民中倡导并培育建筑质量文化,建立起整合城乡建设资源的美好初衷,让公众在寄托故乡之情、寻觅文化记忆的期盼中,重塑起建筑质量的文化内涵。
质量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属于“软能力”;质量文化是质量制度与管理之母,它可以使建筑工程质量的所有问题通过具象进一步表征出来。一个社会的诚信缺失,甚至某些建筑工程在环节上的道德沦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其修复与重建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当下正是契机。全民质量文化旨在服务公众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的延伸和扩展,只有与制度机制充分融合,才可真正达到以质量塑人的目的。培育全民建筑质量文化,至少从四点入手:建立质量理念引领体系,即在全社会对长期形成的质量文化资源予以整合、丰富并提升,确立集价值观、愿景、使命、核心理念等于一体的理念体系,重在让社会公众接受建筑审美观念;建立建筑质量教育培训体系,即在现有建筑师、工程师、建造师等继续教育中加大质量的比重,也要拓展全民的建筑文化教育观,建立正确的而非误读的建筑知识;建立质量行为控制体系,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质量法律法规为根本,针对集体及个人分别强化“质量标准化”、“质量岗位责任制及操作规程”,建立起严格的从业人员行为考核上岗机制,使农民工逐步实现专业化;建立质量隐患排查体系,这不仅指日常督察与不定期突查结合、专项检查与全面排查结合,更要拓展到以建筑为载体的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尽可能使危险城镇房屋、城市棚户区、城市基础设施等质量隐患得到有效控制。
事实上,在工程质量中倡导建筑质量文化还能彰显如下五个作用:其一,质量文化可提升企业质量发展的学习力;其二,质量文化可实现事事有责任、件件可落实、项项有考核、处处要督察,以确保执行力;其三,质量文化可辐射全现场、全工种、全责任链及消除管理盲区,提升保障力;其四,质量文化可竖起建筑安全质量红线,又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树立质量建设的文化标杆,提升创新发展力;其五,质量文化基于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靠质量安全保障为公众营造贴心家园及公共空间,增强公众的凝聚力,使公众自觉成为建筑质量知识的“宣传队”、建筑质量文化的“播种机”、城市质量提升的形象“代言人”。
抓工程质量要鼓励建筑批评
住建部多箭齐发,治理工程质量,它们从不同视角直指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核心。突破重点,就需要勇气,绝不回避问题;突破重点,旨在抓住难点,创造性地前进。值得提出的是,面对工程质量问题“成堆”的建筑业,我们的思考不该就事论事,要找到其背后留存的更深层的原因。构建多层次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不面对当下城乡文化中荒唐的“高大上”是不行的。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价指标再多,如果只从建筑是否标新立异去衡量,将完全背离了建筑的本质,更不是建筑工程质量的最基本要求。资源浪费与造成环境污染的硬伤也是因为欠缺相应的质量标准。有鉴于此,对全国工程质量展开必要的建筑评论是迫切任务及社会责任。
面对“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应用时代之思展开建筑评论,不仅要诠释古今中外建筑发展的镜鉴启示,更要蓄力用心在当下建筑新作品、新材料、新人的“新景象”上;不仅要干奋力护卫标新立异的能事,更要推进新手后学,为其撑开一片天空,荡出一方广阔舞台,同时要确保评论的公正、解惑并直面质量忧思点,尤其要批评质量缺陷严重失位及监督不力者。面对前沿建筑、标志性建筑等,无论它是鲜花还是废墟、无论它是纪念碑或墓碑,都要审视其社会责任与城市质量。当下我国建筑批评家缘何发不出批评强音,不是缺乏文化底气及税利目光,而是在于建筑界、城建界尚未形成一种能直面现实建筑语境的舆论氛围,要真正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守护建筑工程质量,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创造一种在社会上可批评的平台,要在推进建筑质量全程控制上能提出新思考的众议话题,要培养一批在城市、建筑、文化各界中敢于放胆为文、率性而为的建筑评论者,他们既是建筑质量控制的监管志愿者,也是思维活跃的建筑文化实践者。“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需要跳出建筑界去审视问题,要处理好质量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用批评的利器打造中国建筑工程质量“升级”版。
抓工程质量治理,推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换挡至中速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是大趋势。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此次住建部开展的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质量抓质量的陈科旧律,站在国家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住建领域的各项工作,制订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这是一种工作思路上的创新。
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六项刚性要求之一。治理方案从加强政策引导、实施技术推动、强化监管保障三个方面,制订出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路线图。可以说,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件件工作有抓手,项项工作有目标。
例如,治理方案中强调的政策引导,正在制订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就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到2015年底,除西部少数省区外,其他地方都应具备相应规模的构件生产能力;政府投资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要率先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新开工住宅面积,每年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要求各地明确本地区的近远期目标,并协调出台减免相应税费、给予财政补贴、拓展市场空间等激励政策。
在实施技术推动上,一方面,住建部将组织编制产业化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和相关标准规范;培育组建全国和区域性研发中心、训练中心和产业联盟中心。另一方面,各地也要做好相应工作,培育一批工程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联盟。
住建工作千头万绪,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抓工程质量治理、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既顺应了国家宏观经济的大势,使建筑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最大程度地实现建筑产业的“提质增效”,也契合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建筑的时代潮流,更能让老百姓住上安全、环保的高品质房子,可谓一举多得。实现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的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链,还能辐射到一个面的工作。可以说,住建部下大力狠抓工程质量治理,牵住了工作之牛耳,其辐射力、影响力远远超过抓工程质量治理本身。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抓工程质量,永远在路上
建筑工程质量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更关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住房城乡建设部举力狠抓建筑工程质量,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明确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化推进的内在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职责所在,必须抓好,没有退路。
两年行动方案,无论是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还是落实施工项目经理的质量责任;无论是对建筑市场久治不愈的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的打击,还是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全链条环节都有相关规章紧紧相扣,体现出行政管理工作法治化思维和法治化方式的实践表达。这为工程质量治理工作常态化、法治化铺展了道路,为全国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管提供了法治保障,更为今后完善工程质量治理规章体系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同时,两年行动方案清晰展现出的六项工作任务,不管是法治层面的刚性要求,还是道德层面的柔性约束,抑或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均直指工程质量的核心要害。治理工作推进时间以月计划,步步均有时间表。保障措施部署周密,落实责任,强化层级管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为设计下一个行动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方面面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目前,13个厅委已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行动领导小组;住房城乡建设部已派出督察组,对15个省市展开督察,并曝光了两年行动第一批违法违规案例。如此声势地抓工程质量治理,也许有人心存疑虑,会不会又是“雨过地皮湿”?当然,直面工程质量中的久病沉疴,不是开一次会、设计一次行动方案就能彻底解决的。治理工程质量,还有很长乃至很艰难的路要走。这一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保持治理工作不衰的势头。为此,陈政高部长明确表示,“集中抓两年工程质量,不是以后不抓了,以后还要设计出新的行动方案,我们就是要一直抓下去。抓工程质量永远没有尽头”。这既表明了住房城乡建设部抓工程质量治理的决心和信心,更是向党中央、国务院,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抓工程质量治理,永远在路上。
(资料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