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微动画的产生条件及内容特征
2015-11-25郭赛
郭 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一定程度上,新媒体不仅仅是推动动画发展的辅助器,还是当下动画行业革新技术、创意内容、开拓思路、改变传播形式的核心主导因素。在众多的动画作品中,近年来出现的微动画是基于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动画视听传播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
奥斯卡提名黑白动画短片《Paperman》剧照
一般来说,微动画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由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Pad等)远程读取数据,并在经过浏览器(或特定播放器)编译后按照观众的交互指示而呈现出的动态影像。[1]微动画作为一种全新的动画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和传播发展,已然成为当下动画类型中的翘楚。研究和分析其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生、传播特征、形式内容等,是当今学界和业界的重点。本文将从其产生的原因和内容特征等两个方面,对微动画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学界研究和业界创作提供一定的文本阐释。
一、微动画的产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从早期的文字传播到之后的图片传播再到当下的视频传播,媒介传播形式在互联网影响下越发多元化。近年来,视频网站已经不再是电视平台的某种辅助或延伸,而成了独立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在众多的影像视频当中,微动画以其独特、新颖、当代的传播特质在新媒体平台当中脱颖而出。究其产生的原因,离不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播技术的发展、动画人才的培养等综合因素。
(一)生活时间、空间的“碎片化”
当下,人们获得物质财富的过程和时间大大缩短,相对弹性的工作方式和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直接导致个体化和分散化的工作大量产生,知识和信息的流动速度逐渐加快,即使是在同一平台和同一空间,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时间分配也呈现出自由多元的趋势。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守着电视机看长达几个小时的电视节目,甚至抽时间去电影院看一场完整的电影都是一种奢侈,人们只有利用在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所谓的垃圾时间去获取信息交流。[2]利用这些所谓的“垃圾时间”人们往往不会主动进行一项目的性明确、思考缜密的活动,而是以娱乐和放松的心态选择性的进行信息交流互动。
“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直接导致的是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快餐性和个人化。微动画的题材范围广、内容与形式多元、传播方式多样、时间短、相对轻松,可以让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发挥其充分有效的作用。因此微动画产生,并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宠,受到越来越多成年人的关注。
(二)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
传统的大众传播往往是以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由于传播技术的限制,传播空间相对固定、时间相对较长,传受双方往往处于分立态势。而新媒体所提供的具有实时性的、交互性的媒介新特点,以人际分享和熟人传播为主要形式,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平台化、网络化、多维化的新媒体平台中,个人分享图片、视频已经成为日常主流。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来进行通信互动、视频播放和传输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往往带来颠覆传统的艺术新型态,这些客观条件为微动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微动画往往制作和传播于社交网站、门户网站、通讯软件等具有强互动性媒介平台。
(三)高校专业人才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我国对于艺术类教育高度重视,市场对于艺术专业人才有着较高的需求,高校艺术类教育蓬勃发展,其中动画专业尤为突出。据统计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约有400多所,在校生人数约有46万,相对于从业人员,高校学生有着更加宽松的时间、敏锐的时代讯息以及个人化的创新精神,在创作理念和实践技能上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由于参与大型动画电影及系列剧的平台比较稀少,所以各大高校专业动画人才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创作微动画成为学生实践、展现专业水平、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手段。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为微动画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据了解,在众多的微动画作品中,有相当一批是高校学生独立创作完成的,其先锋性、专业性、艺术性已经对整个微动画的创作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微动画的内容特征
长期以来,传统动画作为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影像作品,在题材上,过分强调作品本身的教育意义和意识形态价值,内容选择也多以传统典故、神话寓言、说教故事为主,内容相对单一、情节老套、角色脸谱化、形式守旧。幼稚说教的内容特征并不适合成年人。以古典小说《西游记》为例,其翻来拍数次,这种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个人化、碎片式的传播环境中得到完全的颠覆。微动画在与当下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特征中产生,并没有成为传统动画的某种补充延续或复兴,而是打破了成人动画在内容选择和形式创新上难以发展的局面,也为整个动画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经纬度。
(一)娱乐化选择
作为一种新媒体的产物,微动画有着与当下社会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先天优势,题材也来源于当下生活的各个方面。微动画的题材选择要吸引受众的兴趣,首先要考虑受众的精神满足。在此前提下,通过对受众感性体验的重视来表达其对“受众本位”的认同,通过“尊重”受众的生活现场和体验共鸣,来完成对微动画题材及形式的当代审美诠释。[3]因此以“恶搞”“解构”“去崇高”等为主的狂欢娱乐文化成为当下微动画题材表现的重要素材来源,其内容也体现出“颠覆性”“荒诞化”等娱乐特点。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日益多元的沟通方式,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却变的越来越少,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缺乏出口释放。感性的娱乐化题材迎合了受众的精神释放,满足了其娱乐消遣的需求。在随之传播的过程中,微动画始终贯穿于各种流行娱乐的语境中,获得互动式的再加工和选择。
总之微动画在造型上夸张,内容强调多元性、流行性、波普性和时尚性,题材选择幽默诙谐并且引人思考,创作更倾向于直觉的发散、观点的表达、思维的创意、无厘头的恶搞以及快节奏的娱乐信息等,受众在观看和分享时寻求到一种情绪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以此来引领当代审美及认知的导向。
(二)个人化表达
“中心”的存在,促使了所谓媒介“权力”的滋生,传统一对多的大众媒介传播方式存在着若干“媒介中心”,大量的媒介内容交由少数“权力上游”的媒介从业者来完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变得平等而快捷,网络解构了原有的“中心”特征,变成了多中心,去中心的传播。在微动画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不再去关注宏大的社会题材、复杂跌宕的故事元素,而是将动画的选题对准细腻的个人观点表达和内心感受的共鸣,对准“自己”成为了某种独特的“私”文化。总之,个人化的表达是微动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作特点,传统动画的众多规范如形式要求、叙事要求、结构要求在个人化表达面前变得不再重要,作品内容中大量展现的,要么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人情感,要么是具有解构意识的个人观点,要么是具有温情意识的感性共鸣,这也成为微动画内容选择的重要特征。
(三)瞬时性的审美倾向
伴随着娱乐精神的体验、个人化的表达,其内容自然是带有某种反崇高的、去永恒的审美特征。微动画不在乎长久叙事带来的内容影响力,反而更加倾向于对视听感官的某种瞬时性刺激。传统动画的内容影响来自于常规叙事,也来自于某种高度仿真的角色处理。从流行的大量微动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叙事性被极度简化,变成某种相对表象的视觉愉悦。虽然微动画在造型和形式上摆脱了这种仅仅是“好看”的审美倾向,但生活中转瞬即逝的视觉符号与各种碎片化的瞬时影像成为微动画作品重要的表现内容,在其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依重的是作者的观察方法、视觉思维的瞬间审美。面对当代微动画作品,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多元的审美观察与体验,让生理性的“眼睛”进化成能够瞬间进行选择、抽象及思维的审美感应媒介。在这种瞬时审美倾向下,微动画的题材与形式包容性强,迎合多元化的视觉思维,使得其传播和受众的范围更加广泛。
结语
微动画不再是传统动画的继承和补充,而变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的动画类型。其在互动平台上生产、发展、传播,拥有相对娱乐的内容选择、偏重自我的个性表达,以及符合当下“碎片化”的瞬时审美等内容特征。这些特征无一不使得其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如鱼得水。被当下“碎片化”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微动画所带来的文化快餐,分享有着时代烙印的心理体验;越来越愿意感受微动画所带来的情绪的嫁接和转移,正因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动画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未来带给我们的将有更多的惊喜。
[1]张西蒙,戴劲.网络动画的定义及特征[J].艺术教育,2009(7):25.
[2]周玲岚,周健.碎片化语境下动画电影的“微”契机[J].当代电影,2014(5):177.
[3]李静修.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