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蓄的张力

2015-11-25李书喜

读者·原创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李伟画院人物画

文 _ 李书喜

含蓄的张力

文 _ 李书喜

李伟,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等各类国家级展览,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在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人物画展及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中获奖。现为甘肃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优秀专家、甘肃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

Q=李书喜,A=李伟

含蓄、内敛并富有张力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传统精神,而主流的传统中国绘画也与这种精神一脉相承,中国的文人品格、思想境界也由此生发出来。当下西画技法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家无论将素描、速写等西画技法运用得如何出神入化,都无法撼动其内在的文人基因。

李伟就是明显具有这种特征的中国画家。生长在西北的他,对画法、画技以及人的思想等有很深入的思考。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和藏族题材,在黄胄、叶浅予、方增先等大家的笔下生动地呈现于宣纸之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吸引了大批的画家加入到描绘少数民族的队伍中来,其中以画藏族风情取得成绩的画家最多。除画油画的陈丹青外,还有画国画的吴山明、杜滋龄、史国良、南海岩等。他们都利用藏族题材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李伟来说是有重大影响的,他对西北的了解和热爱应该说更甚于他们,所以李伟的所思所想以及在艺术上的追求也更为深入。他的画中不难看出苦涩探索的痕迹,对自然的崇拜之情跃然纸上。李伟对人和动物的刻画带有丰沛的情感,他们呈现在他的笔下就像一座座高耸雄伟的山峰。这些艺术符号没有受任何一位画家的影响,完全是李伟在艺术探索中的个人所得。李伟的这一状态持续了很多年,所以大家觉得李伟的藏族人物画是最原生态、最接近生活本真的。2013年,李伟升任甘肃画院院长,相应的管理工作及社会事务多了起来,也许这一事业上的转折会使他的心态、认识、见解和视野有新的转变。

甘肃曾是全国画家作品销售的重要市场之一,甘肃民间收藏历史悠久,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而甘肃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则因为营销宣传乏力等诸多原因,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了。这一普遍的现象使画家们对新任画院院长寄予了厚望。我们期待李伟在为甘肃画院贡献更大力量的同时,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Q:您的画主要是描绘藏族人物和陇东风情,以这两个方面为主要创作题材是有意为之吗?

A:我早期是画人物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画了一些陇东和陕北一带具有地方风情的“景大人小”的作品,之后开始探索创作以景为主、人物成为点景的作品。在这一批山水画中,我的绘画语言符号比较明显,绘画形式也比较独特,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由于作品符号明显,很多人认识我也是因为那批画。在那以后,因为受到材料的限制,对那种绘画语言我没有继续探索下去。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又开始画起了藏地的人物风情。2000年,我在新加坡做展览时主要展出的就是藏地的人物画和陕北的山水画,在当时反响还不错。

晴露 69×138cm

栏目主持_李书喜

Q:我看您现在画陇东风情的山水画比较少了。自从甘肃画坛倡导“敦煌画派”以来,您画了一些敦煌风格的人物画,新的题材能否让您酣畅地表达自己已经成熟的艺术思想?

A:是的,我现在已经很少画陇东风情的山水画了。我这批画敦煌的画是甘肃画院从2011年开始的名为“朝圣敦煌”的美术创作工程的一部分,这是个“五年计划工程”。我们到敦煌去写生,与这座艺术宝库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得以感受和领悟这座艺术殿堂留给我们的厚重历史和文化。我很着迷于敦煌的艺术神韵,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于是就有了这些以敦煌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画有些画的是感受,有些则是临摹画,当然,其中主要还是学习和吸收不同的艺术样式,也是给自己今后的创作再增添一些其他的艺术元素。

吉祥草原 48×180cm

莹霜之二 146×180cm

Q:学习和吸收不同的艺术样式,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影响?

A:我们每个作画者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作品也会有每个时期的特征。学生时代的临摹、写生和现在的临摹、写生肯定是不同的。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每个时期的感受和切入点不同,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不同的。我的绘画历程也遵循这一原则,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历练,时代的变迁使我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都有不同的认识,这在我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中都有相应的体现。

Q:回顾您的艺术历程,您都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阶段?有哪些因素给您带来了影响?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艺术追求和精神追求又是什么呢?

A:我还是比较循序渐进的,艺术历程中并没有特别重大的转折。印象较深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中央美院进修时,对全国的美术创作形势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大形势下,对自己也有了准确的定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从教学岗位到了创作岗位,进入了专业创作的领域,当时的经历、眼光以及心态都有所不同,那使我的艺术创作发生了变化。到了2005年至2006年,我外出调研时,接触了国内一线的艺术家,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对自己的艺术创作也是一个促进。如今,省上的号召对我们的创作又是一个促进,让我在这个岗位上多了一份责任,促使我带领团队去践行文化传播的任务,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全面而有深度地展示甘肃厚重且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Q:作为甘肃画院院长,您对画院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规划?您如何带领画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提升学术地位、扩大社会影响?

A:甘肃画院作为一个专业的学术创作单位,在前几任院长的带领下,为甘肃绘画学术氛围的营造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较好的学术基础上,我和各位同人强调艺术创作的学术性、专业性和引领性,因此我们要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前面我提到的“朝圣敦煌”系列工程,就是我们在省上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大前提下,做出的相应举措。通过对文化的追根溯源,我和甘肃画院全体同人希望能为甘肃文化建设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同时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Q:“敦煌画派”的提出有一段时间了,在美术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您觉得应该如何让世界了解“敦煌画派”,了解甘肃绘画?

A:敦煌曾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为人类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可视的绘画样式。“敦煌画派”的提出,是将甘肃绘画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甘肃艺术的有益尝试。甘肃作为文化大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美术方面的群众基础,厚重的文化积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养分。我们应该秉承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的创作理念,脚踏实地地将甘肃民族绘画艺术的经典和世界美术的瑰宝推向世界,深入地挖掘敦煌艺术的精神,发展地域文化。

Q:您创作了一系列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您认为在当代,应当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绘画?

A:中国传统人物画博大精深,有丰富的笔墨遗产可供继承。学习中国画,都是从传统中慢慢走出来,最终和自己的理论实践相融合,传统是我们学习的根基。水墨人物画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它的语言是充满悟性和灵性的,在审美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关于西画的造型基础,在创作现代水墨人物画时是需要学习这种现代造型手段的,这无可厚非,但对笔墨语言的把握必须回归传统,这是每位画者都深有体会的。我觉得,现代的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不但要追求材料与语言技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艺术观念的改变,也应该是对传统的超越。它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论在哪个时期都要回归传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挖掘传统的元素。从生活感受出发,在刻画人物时强化人物特征的塑造,把对形象的观感用笔墨语言表现出来,这才是传统笔墨与现代造型手段的完美结合。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但无论怎样发展,中国传统水墨的精髓是不会消失的。

轻风 180×145cm

猜你喜欢

李伟画院人物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田”野里的乐趣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守正创新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成果作品展
“制造”年兽
孟母三迁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