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应急保障发展现状及展望

2015-11-24郑惠敏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应急

郑惠敏

【摘要】:地震应急保障是直接抵抗地震灾害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防震减灾的关键组成环节。在全球地震预报技术水平低、地震活动频繁且逐渐呈严重发展趋势的现阶段,地震应急保障一方面能够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与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在提升与巩固政府想象、科学发展观落实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近些年国内玉树地震、汶川地震,到国外日本与智利地震应急措施来看,全面彰显出地震应急保障的重要性。所以,社会迅猛发展的21世纪,对国内地震应急保障工作中的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对我国社会发展也极具现实保障作用。

【关键词】:地震,应急保障,发展概述

1.前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地震震灾预防以及地震监测预报三大工作机制,倡导预防为主,救助和防御结合的地震应急保障方案。地震灾害本身具有瞬时毁灭性、预测难度大、突发性以及灾害连发性等特征,所以在应急处理方面具有较高时效性要求,所以,在地震应急保障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反应迅速、有序高效”的原则,以军事化要求与理念管理地震应急队伍,保证地震应急保障工作能够步入制度化、法制化以及程序化发展轨道,以此有效预防地震所带来的伤害。所以,社会迅猛发展的21世纪,对国内地震应急保障工作中的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对我国社会发展也极具现实保障作用。

2.国内外地震应急保障机制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1966年,我国政府开始展开地震应急保障工作,尤其在近些年,地震应急在具体实践中反复摸索、学习、总结与反思,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下,主管部门整体协调,部门分工负责以及全民共同参与、努力的地震应急运行机制,同时构建以地震应急预案为前提、律法为保障、应急技术为支撑、地震应急指挥团队为核心的地震应急机制。

2.1.1.地震中学习应急

我国在1966年~9176年属于地震活动活跃期,前后发生通海、邢台、龙陵以及唐山等破坏性比较大的地震。在各级政府关怀与领导下,展开全民性抢险救灾工作。地震抢险救灾工作中,政府鼓励大众依照战争中所学抗战思想,学会地震期间的应急工作,并在抗震过程中不断积累地震应急保障经验,由此就可应用于抗震抗震救灾中,对我国地震应急保障实践与理论极具重要价值。

2.1.2.研究、总结与反思地震应急方案

从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到1988年云南澜沧地震期间, 人们认真总结与反思地震活跃期工作,并对减轻地震灾害的相关对策进行全面研究,同时召开了地震应急方案学术研讨会, 并对《地震对策》等相关书籍进行编写。尤其是《地震对策》,该书是依照震前、震中及震后的顺序展开论述,从地震预测预报、救灾、抗震等各方面进行总结性研究, 最后提出未来地震应急对策。

2.1.3.全面推进地震应急保障建设

我国国务院于2000年创设防震减灾工作组与抗震救灾指挥部,进一步强化日常地震应急工作,并对我国地震应急保障中的紧急救援、监测预报以及震灾预防工作机制予以明确,加强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抗震工作建设,使相关部门地震应急指挥与反应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对人们应急能力与意识进行全面培养,同时做好震灾现场救援工作。

2.2.国外研究现状

1995年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的VISION2000委员会提出基于性态抗震工程/简称PBSE,日本规范于2000 年正式采用性态抗震设计的能力谱法。地震对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方针性问题,减轻地震灾害有两条路,第一是预报, 第二是地震工程。 但第一条路是走不通的,Kogan、Geller、Jackson等教授联名曾在《Science》上发表“地震无法预测”的论文。故而,只有第二条路可走,地震对策的要害是设防水准"只有选择符合客观实际的设防水准,只有选择符合客观实际的设防水准,地震对策才能正确、才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

3.我国地震应急保证机制建设的成果及经验

3.1.构建运转高效、指挥统一的地震应急保障指挥系统

从根本上说,地震应急保障工作本身为社会系统工程范畴,需要社会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与积极参与,必须构建权威性领导与组织机构,对我国地震应急保障工作予以统一协调指挥。我国国务院早在2000年就创建了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日常统一协调管理防震减灾工作,震时协调指挥、领导地震应急保障工作,并对抗震救灾中指挥部成员单位的任务与职责予以明确,部门间还要加强配合,众志成城,共同抗震救灾[3]。作为抗震救灾办事机构,各地震部门必须不断完善与健全地震应急保障体制,创建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将其助手与参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创建操作性强、责任明确的地震应急预案监管系统

地震应急保障工作以地震应急预案为基础,我国地震局自1988年就已经在地震重点危险区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国务院于1991年颁布《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到现在为止,我国有2300个县乡镇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有效编制,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向乡镇、学校、企业、家庭以及医院等领域深入。为合理制定与全面落实各区域地震应急预案机制,我国发改委、地震局、民政部、国家安监总局、国办秘书局以及信息产业部等对甘肃、云南、新疆以及四川等区域展开地震应急检查,以使我国地震应急保障可操作性得以不断提升,同时也提升了群众互救自救能力与政府地震应急指挥能力[4]。

3.3.构建反应敏捷且功能全面的地震应急救援平台

国家政府在“十五”期间对通讯、自动监测、遥感及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综合利用,构建有着先进技术的市级、国家级以及升级可视化、一体化地震应急保障机制,可快速响应震情与地震应急决策,动态跟踪与快速评估灾害损失,快速反馈震后余震动态趋势,能够为我国政府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准确智慧、合理调度以及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5]。此外,我国抗震救灾总指挥中心内容包括:地震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地震应急响应系统、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地震应急信息通告系统以及地震应急数据库系统等。endprint

4.我国地震应急保障发展中的总结与教训

4.1.国家政府地震应急能力不强

在我国,存在不完善的地震应急决策机制,从重庆井田气喷与SARS疫情等诸多事件中就将我国政府缺乏及时、有效的公共事件应急决策机制充分暴露出来,尽管近些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突发事件,政府进一步强化事件应急建设机制,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依旧以平常思维应对,而且在地震应急意识、应对机制以及应急管理等各个方面依旧有较大差距。

4.2.部门与社会间互动机制的缺乏

到目前为止,部门与政府地震应急保障机制还无法与地震应急保障整体发展之需相适应,现阶段国内行政管理机制增加了日常跨行业与跨部门地震应急协调工作的难度,使得地震期间,国内各个部门存在较大彼此协调难度,必须强化交流与沟通,构建部门互动体系,同时还要采取一定技术手段。还没有构建在严重灾害发生时的有效协调机制,而且国际救援力量利用率也比较低,具有不够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同机制,地震应急管理机制也缺乏完善性,和强震速报、监测预报以及通信网络等相关工作缺乏密切协同度,也没有构建和食品、电力、运输以及通讯等行业或者部门彼此沟通、协作机制,还无法满足现阶段国务院地震应急协同指挥的要求[1]。

4.3.大众较差的防震减灾意识

我国大众普遍具有较差的地震应急意识,而且难以普及宣传地震应急知识,使得很多社会公众具有极为薄弱的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很难普及地震应急演练工作,而且国内各个区域地震应急演练也难以做到体制化、经常化,特别是多单位、多部门间的地震综合演练更是微乎甚微。

4.4.较为薄弱的地震应急管理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数据库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法与地震应急之需相满足,地震现场缺乏应急所需装备与技术支撑,具有极为低下的地震灾情信息获取能力,还没有解决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与理论问题,而且地震应急指挥工作也具有动态性,地震应急决策技术与应急评估能力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地震应急保障机制形成严重制约[2]。

5.推动我国地震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部门间协同配合、政府间统一指挥以及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救灾格局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够健全的地震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的地震应急规章体制、不够完备的地震应急技术平台,同时还学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保障可操作性,提升地震应急处理能力,还不符合救灾物资充足、灾情信息准确、人员伤亡少、反应迅速以及社会影响小等标准[6]。

5.1.加强抗震救灾应急准备工作

基于现阶段复杂、严峻的地震形势,以抗震救灾为立足点,就地震预案建设、组织领导、救援物质及队伍建设等环节,全面树立地震应急保障意识,同时还要做好抗震救灾机制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及队伍准备工作,不断培养公众地震危机意识,构建实用性抗震救灾管理部门,对地震应急保障队伍建设予以不断加强,进一步拓展地震灾害信息获取手段与沟通机制,对地震应急保障系统予以逐渐完善[7]。构建巨灾预警体系,同时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基于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探索地震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形成特点,对具有较强适用性的地震救援及应急保障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地震应急预案。

5.2.进一步提升政府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与群防、群测网络相结合,构建在全国范围的地震重点防御监视互联网,构建早期监测评估地震灾情系统与互联网、卫星及GPS等多手段与多层次的地震灾情信息系统,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资源调查与震灾风险评估,创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同时建设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库,加强培训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使其地震灾情应急响应能力、灾情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应急保障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5.3.创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评价机制

积极开展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与重点危险区应急评价工作,基于重点地区地震危害性评估与风险能力评估,构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风险评价地区地震应急备灾能力,同时制定有效、科学的地震应急备灾技术。创建整体化地震应急救援数据库,风险评价地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出科学、有效的地震救援、应急救援预案与建设规划,合理编制地震应急保障风险能力评估图。

5.4.进一步加强我国地震应急保障理论研究及科研工作

积极开展抗震救灾中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等高科技的应用研究;积极展开地震灾害评估技术与应急指挥决策的应用研究;积极展开地震期间紧急处置与震灾危急度评估研究;积极实施地震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积极研究与开发房屋安全鉴定仪器与地震探测仪器,积极实施地震应急区划、应急危机管理以及决策理论研究机制。依照灾情与震情规模的不同,积极实施多层次震灾现场应急模式[8]。

6.总结

总而言之,地震应急保障机制是我国抗震救灾中的重要工作机制,有效的震前应急方案、高校的震后应急措施能够有效减轻由于地震导致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尽可能将地震灾害降低在最小化。地震应急保障是直接抵抗地震灾害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防震减灾的关键组成环节。在全球地震预报技术水平低、地震活动频繁且逐渐呈严重发展趋势的现阶段,地震应急保障一方面能够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与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在提升与巩固政府想象、科学发展观落实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近些年国内玉树地震、汶川地震,到国外日本与智利地震应急措施来看,全面彰显出地震应急保障的重要性。我国地震应急保障工作依旧方兴未艾,需要我们积极思考与探索,不断认知与实践,由此才能保证我国地震应急保障工作逐步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赵士达,张楠,杨爽等.基于云计算和Android的地震应急信息获取系统[J].计算机应用,2014,(z1):298-300,305.

[2] 吴惠标.地震应急后勤保障工作初探[J].防灾博览,2007,(4):33-34.

[3] 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1):126-127.

[4] 杨玉永,金鹏,娄世平等.管理运筹学在地震应急技术系统保障工作流程编制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4,(34):288-290.endprint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3D打印大救援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救援行动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