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传播案例研究
2015-11-24任丹丹
任丹丹
陶文
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另有学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
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
刘正英在《从半坡文字看汉字起源》一文中,辨认出6000 年前的半坡陶文是我国比较成熟的一批象形文字,主要是表示1~9几个数字,并且与大地湾一期陶符是一脉相承的,从而将汉字起源上溯到80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时代。
这一时期的陶文大多都不能被识别,且专家对其是否为文字仍有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符号的刻画记录着仰韶时期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内心世界或者是崇拜象征等。
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1973年,山东诸城大汶口前寨遗址发现了大口尊上残缺的图画陶纹,仅存部分下部五山峰的右半边和中部火的右半边及上部的“日”。这几个陶文,许多学者认为它们本身就是象形字。
图1大汶口陶文
吴山先生编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中,解释图1中第1个陶文、第2个陶文为石斧或者是石锌, 解释图1中第3、4个陶文为“象征太阳升起之形, 下面表示云气,第4还有耸峙的山峰……诸城前寨遗址, 也出有同样含义的表号纹伶。
原始时期,旧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 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每天日出以后, 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实践运动, 就是拿起石器等工具, 进行生产劳动。这些表号纹样, 无疑应是原始时代人们辛勤劳动生活在艺术上的生动反映。”甲骨文、金文同大汶口陶文在形体上是一脉相传的。郭雁冰主要通过民族学和考古学两方面的资料对大汶口文化的陶符进行重新解释,认为它们是借男女生殖器的外形特征以表示男女交欢的意符,这种刻划符号是人类对生殖崇拜的表现。范正生认为大汶口陶符是日、鸟、山三字的组合。④从日神、月神的形象刻画上有的学者结合中外典范认为其“凸显了月亮的标志之一即月亮山的图形,而蛾眉新月和满月同圣山( 通天之山、地狱之山、鬼山) 的相衔接,则侧重暗示了月神所具有的掌管冥界地府及复活再生等种种令人敬畏的法力,从大纹口陶尊刻纹及腓尼基月神标记均出自墓葬便是很好的佐证。”⑤
考古发现,大汶口陶文很多都是有规律地刻在大口尊的相同位置,绝大多数刻在套尊外壁靠近口沿的地方,少数刻在外壁近低处,而且图形線条均匀熟练,笔划较为固定,这说明,这些陶文并非随意刻画,而是专门为之。这些陶文不仅简洁明显,且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播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体系最完整、最丰富的文字。典型的案例是宰丰骨匕刻辞。宰丰骨匕长27.3厘米,宽3.8厘米,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⑥
宰丰骨匕为一块牛骨,匕首形。镶嵌十四颗绿松石,相传出土安阳。殷商时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
除宰丰骨匕刻辞之外,甲骨文主要用于在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的占卜记事。商朝人迷信鬼神,大事小情都要卜问,所以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占卜之时,先在用来占卜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占卜者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使两旁对称和谐。
不管是占卜还是记事,甲骨文都传递着古中国文字的神秘气息,代表着文字在传播过程的早期状态,表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证明甲骨文已经具有传播的雏形。对后世人们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状态有了更好的考证依据。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对夏商周三代的研究,加速了古文字学发展的进程。
简书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相比陶文、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竹简书的使用更为广泛,更凸显了传播价值,同时也使得文字从少数统治阶级掌握到越发的大众化、贫民化。简书既可书写, 又可携带,不仅原料丰富, 制作简便, 而且成本低廉。简书的出现也使得在中原大地建立的众多诸侯与部落之间得以顺利交流和交际。简书记载的规章、条例和制度、刑罚等才得以流传,巩固了王权的统治。简书的出现,不仅文字的使用范围大幅度的增加,同时确立了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出土之时正是竹简书。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其中竹简整简、残简共4942枚,还有数千残片。整简长27.6厘米,墨书隶字,每简字数多少不等,整简一般为35字左右。抄成于西汉文、景至武帝初期。其中《孙子兵法》简共300多枚,是《吴孙子》l3篇的足本,并有佚书4篇。《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后来形成了完整的竹简版本和印刷版本,其伟大智慧在后世被广泛传播,李世民曾夸赞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世人用无数次的战役、政治手段都说明了《孙子兵法》的奥秘和威力,即使是在今天也被诸多人用于为人处事、商场征战之中,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可见其传播的巨大意义。
后人是如何运用《孙子兵法》的《谋略篇》呢?
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大军兵临城下之时,诸葛亮却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持宝剑;右面的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见状,十分困惑,疑心有诈,想要退兵。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如果我军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于是退兵。诸葛亮的士兵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棋出险招,成功地化解了危机,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的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做到“知己知彼”,抓住了对方的心理。
《孙子兵法》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也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一书中,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除了运用在军事之外,《孙子兵法》在政治、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也曾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探讨了兵法在营销中的应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在1984年销售汽车830万辆,居世界首位。他说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从2000年前中国一位战略家与的《孙子兵法》一书中了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获得了一个“战略家的头脑”。上世纪60年代,日本人中标大庆油田,轰动一时。当时日本人通过缜密的调查和资料的收集,不仅准确地探知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同时还迅速地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的设备,当我国政府招标大庆油田开采方案时,日本一举中标。可见,世界人民都充分地学习了《孙子兵法》,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出奇制胜”等道理。
帛文
帛文,中国古文字。指秦至汉初保留着篆隶写法的写在布帛的文字。通常世人多称为“简帛文”,而不单叫帛文。“简帛”连言,自古而然。帛书,是丝帛上书写的书。丝有绢、锦、绮、罗、彀、缯、缣等。帛是一般丝织书写材料的通称,主要是绢、缯、缣等。帛书,史书上多有记载。《论语》:“子张书诸绅。” 《周礼》:“凡有功者, 铭书于王之大常。”绅与大常皆缣帛之类的织物。《墨子》:“以其所书于竹帛,镂手金石,琢于般盂,传遗后世子孙知之。”孔仲平《杂说》:“蔡伦未造纸,以帛为纸,所谓竹帛。”王国维、罗振玉《流沙坠简·简牍遗文考释》:“按汉时书记,大抵用木。所谓足牍皆是也。唯汉书帝记,书帛射城上。”帛文的作用与简书大同小异,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马王堆帛文为例。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根据马王堆2号墓中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参考文献记载确定该墓墓主即为第一代轪侯利苍,而1, 3号墓分别为利仓的妻、子之墓。在一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墓葬品举世罕见,一号墓主人辛追的千年不朽尸身之谜至今未解。而三号墓的主人却明显没有一号墓主人那么奢华,但其中出土了大量的箭帛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帛书中包括《易》、《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被认为是这些书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传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初的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称为“马王堆体”。
在马王堆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发现的大量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共有28件。在这座神秘的“地下图书馆”中发现的《周易》和《老子》是最古的版本,其他绝大多数都是古佚书,其中《五星占》,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医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
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两本天文著作:《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是天文史专家认为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天文书。据专家考证,《五星占》的内容是战国时期《甘石星经》的内容, 而《甘石星经》成书的年代为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 比希腊最早的天文学家伊巴谷还早两个世纪。《五星占》被认为是关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记载, 帛书中记载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 比今天天文学家所测得的583.92 日, 只相差0.48日, 误差只有万分之几。土星的会合周期,帛书记载为377日,比今天的378.09日, 只相差1天。帛书记载: “五出,为日八岁, 而俊与营室晨出东方”指出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等于8年,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之间共70 年的金星动态表。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说:“8年的周期已经算是相当准确的了。”⑦弗拉马利翁还利用这个周期预报了20处纪后半期到21 世纪初的金呈动态。⑧
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文字宝藏数不胜数,涉及范围之广、研究之深,是令世人震惊的。今人很难想象在汉代的古人是如何用肉眼观测天象和行星的,地圖的精准和全面更是不能解释的。马王堆帛书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根据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可以校勘今本古籍的不当之处,通过帛书与传本书的对照研究,可以发现传世文献的流传过程及当时情况;通过马王堆帛书研究,能使我们有确据地进行疑古、释古与信古,从而更好地开展学术史研究。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陶文》[EB/OL][ 2013-12-09]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5885/7894088.htm?fr=aladdin
刘正英.从半坡陶文看汉字起源[J].淮阴师专学报,1997,(2)。
郭雁冰,大汶口文化陶符新解,中原文物,2000,(1)。
④范正生,将军崖岩画和大汶口陶符考释——史前泰山文化追踪之一,泰山学院学报,2007,(1)。
⑤何小颜,月神的徽记——大汶口陶文揭秘,《早慧的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⑥百度百科《宰丰骨匕》[EB/OL] [ 2013-12-23]http://baike.baidu.com/view/134158.htm?fr=aladdin)
⑦李珩译,弗拉马利翁著,《大众天文学》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⑧席泽宗,《中国天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发现》,《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