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公民参与:一个基于文献的概念梳理

2015-11-24黄少华袁梦遥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民社区政治

□ 黄少华 袁梦遥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议题。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中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环节。在今天,网络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许多真实世界中的活动,都已经能够在网络空间中进行。除了作为传统的沟通和信息工具,互联网还能够创建社会化网络,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增加个人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人们的公民参与。那么,网络社会的崛起,究竟会对公民参与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一议题,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两种相反的观点。

乐观的研究者认为,新型ICT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够改进目前的公民参与手段[1],甚至有研究者将互联网和新数字技术视作圣杯,认为它们是可能带来直接民主和增进公民权利的新型基础设施。[2]悲观的学者则认为,网络技术的个人化会损害民主[3],侵蚀社会资本和社区联系[4],减少公民论辩和对话[5],并削弱对政府的监督能力。[6](PP169-188)但无论是乐观论者还是悲观论者,其共同特点是都把网络视为一个新的要素或工具,影响着现实世界中的公民参与行为。依照这种思路,研究者把现实公民参与概念移植到网络空间,把网络视为公民参与的新渠道、新工具和新载体,认为网络拓展了公民参与的路径和方式,网络公民参与是对现实公民参与的补充,公民参与的本质并没有因为网络发生根本变化。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不应仅仅将网络视为公民参与的新渠道、新工具和新载体,还应将网络视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空间,这一空间创造了全新形态的公民参与,甚至塑造了新公民。在网络时代,公民教育的方式、公民参与的形态以及公民关心的议题,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公民参与的形式和内容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仅仅将网络公民参与视作现实公民参与的副本,无法解释这些新的变化和特征。在网络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公民参与的实质,重写公民参与的概念。

一、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的含义有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简单地说,学界对公民参与的界定,是一个不断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所有公共领域,从影响政府的行动扩展到影响社区、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多种行动的过程。

早期对公民参与的理解,是以政治参与为核心的,即民众通过投票选举、参加全民公投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参与政府的人事构成与决策,强调政治参与是一种合法程序。例如亨廷顿将政治参与定义为“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7](P5),也就是公民以及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政府的人事选择或决策选择。随着现代国家职能的扩展,公民参与的内涵开始从政治决策扩展到具体的政策操作和管理领域,主要表现为一种行政参与。例如阿斯汀(Sherry R.Amstein)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公民不仅参与政策制定,一旦政策被采纳,公民也参与政策的实际操作,进入公共项目的实际管理过程。”[8]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9]此外,公民参与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人们通过交往以及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团体和组织,在社区层面参与公共生活。例如蒙塔古(Kathryn Montgomery)等人将公民参与定义为“旨在改进人们所处社区的行动”。[10]普特南(R.D.Putnam)也认为,公民参与应包括组织和参与各类市民团体(宗教团体、工会、教师家长联合会、民间团体、互助会、志愿者组织、运动社团等)。[11]表1 梳理了学界对公民参与的上述三类定义,即政治参与、行政参与、社区和组织参与。

表1 公民参与的定义

二、网络公民参与

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学界对互联网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针对互联网对公民参与的影响,学界的研究大致存在着两种知识取向。一种取向是把互联网视为公民参与的一个新的场域和影响变量,把网络公民参与理解为现实公民参与的在线副本;另一种取向则强调互联网拓展了公民参与的内涵,重塑了公民参与的实质。

(一)公民参与的在线副本

强调网络公民参与是公民参与的在线副本的学者,大都关注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网络作为一个新的影响变量,会对公民参与产生什么影响?这类研究认为,与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参与相比较,网络公民参与在本质和内容上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公民参与仍主要包含政治参与、行政参与、社区和组织参与三方面内容,互联网只不过是新的参与手段和方式而已。

1.网络公民参与的实质

盛馨莲从政治参与方面提出了一个网络公民参与的定义,即,所谓“网络公民参与是指社会公民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参与政治活动以达到影响或改变某一政治力量的决策之制定或执行目的的一种政治行为。公民在网络参与中,网络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工具、方式和途径,是公民参政的基本载体,它使公民参与政治的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

Coglianese 从理论上讨论了行政规则制定过程中的网络公民参与。他虽然没有给出网络公民参与的定义,但明确表达了把网络作为公民行政参与手段和工具的看法。他认为,网络并不会像人们预料的那样,造成公民参与的革命性改变,而只是解决现存的参与障碍而已。公民参与内在地包含了四重含义,即表达个人选择的机制,可以称之为“作为投票的参与”;个人参与的审议过程,可以称之为“作为审议的参与”;公民美德的培育过程,可以称之为“作为公民身份的参与”;以及为政府决策制定者更好地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可以称之为“作为信息的参与”。[13]目前公民参与的主要障碍,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参与不足,而网络和信息技术则有助于提升这几个方面的公民参与程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技术选择和技术支持。有两个选择可以被用来增进公民参与:一是利用互联网将现有的决策制定过程数字化,将机构事务公布在网上,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进行评论;二是重铸决策过程,包括“管理投票”(针对提出的问题直接进行在线投票)、“通过模拟进行评论”(通过模拟软件更好地寻求公众反馈)、“虚拟评委会”(用在线方式取代以往的面对面审议)、“提高数字透明度”(数字技术能够更简便地存储机构交流情况和信息,并能够方便地供公众查阅)。显然,Coglianese 对网络公民参与的理解,强调的是把网络公民参与视为现实公民参与的数字形态。

还有学者强调,网络是社区和组织参与的工具,认为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充实了公民的行动和社区生活,电子公告板和社区网络促进了社区行动,并有助于人们联合起来共同解决社区集体行动中的问题。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交换信息,展开互动,与社区建立和保持联系,并建立和发展共享的规则和社会网络。总之,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人们建立社区和组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参与社区和组织的各类活动。

2.网络公民参与形式

Polat 曾经综述了学界对于网络公民参与的研究[14],发现研究者对互联网影响公民参与的方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作为信息资源库的互联网、作为互动空间的互联网、作为虚拟行动领域的互联网。

(1)信息获取与信息生产

互联网在其刚出现时,主要被视作一种信息沟通和传播工具,直至1990年代中期,人们仍然主要将互联网视为一个开放的信息空间,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和一个高效的信息传播平台。[15]虽然目前互联网在形态上相比1990年代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也无法完全确切地预知未来互联网会发展到何种情形,但无论如何,信息获取、发布、沟通和交流,都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有关信息获取,研究者的一个争论是,获取与公民参与相关的信息能否算作一种参与?如果人们只是在网络上浏览各种政治或者公共事件的信息,而没有付诸行动,是否能将其作为一种参与行为来考虑?Polat 认为,信息获取是公民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者发现,信息获取是参与行为的先导,信息获取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预测参与行为。另有实证研究发现,虽然信息水平与政治参与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但是两者可以通过其他因素间接地相互关联,这些因素包括动机、能力、动员等。

当互联网发展进入Web2.0 时代,网络的互动性和社交性都大大增强,网络用户开始大量生产信息。研究者开始关注作为表达性公民参与的信息生产,以及人们生产(而非被动接受)的政治信息与线下政治参与之间的关联。韦路曾将在线政治信息生产划分为文字(撰写博客、发表评论)、图片和视频三种类型,在对2008年美国2251 个成人样本的调查分析后发现,发表政治评论和上传政治图片与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由评论构造的对话空间创造了公共空间存在所需的两个重要条件:围绕社会议题发表各种看法(表达功能)、了解关键事实并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认识事实(认识功能)。评论者提供的专门知识和不同观点,不仅扩展了政治审议的范围,而且改变了政治交流的路径,“为意见和分析提供了上渗的渠道(虽然并非唯一),而非以往的下渗。”[16]依照韦路的看法,网络政治信息生产,至少可作为政治参与的预测因素来讨论。

Puig-i-Abril 和Rojas 认为,网络政治信息生产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参与的形式,他们将之命名为“表达性政治参与”,即“公共表达层面上的参与”。[17]依照这一定义,并非所有的政治讨论都可以被称为政治参与,需要将私下的政治讨论和公开发表观点区分开来。Rojas 和Puig-i-Abril 认为,可以将表达性政治参与视为政治参与的维度,这种参与形式对于民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对此类社会而言,在线表达性政治参与是其他参与形式(如线下投票、捐款和社区志愿活动等)的先导。具体说来,表达性政治参与的形式,包括“发送政治信息”、“评论在线新闻”、“参加在线论坛”、“评论政治博客”和“使用社交网站就最近事件发表看法”等。[18]

(2)交流互动

互动是互联网的一项重要特征。作为互动空间的互联网与公民参与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之上的:互联网将提高人们的交流能力和效率,重塑人们的交流(审议,讨论)、动员、集体行动和社会资本,而这些因素又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公民参与。

网络空间中的互动交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形式:对话(一对一对话,如电子邮件与即时通信,互联网使这类交流在时空上伸延)、信息汇集(多对一,多人与单一机构间的交流,如投票、调查和请愿,互联网提高了这类交流的速率,并减低其成本)、广播(一对多,互联网的本质是去中心性的,用户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与信息接收者,通过博客、个人主页等,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信息发布和中转“中心”)和群组对话(一定数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讨论,在网络空间中通过讨论组、即时通信群组等来实现)。在行政参与中,审议被认为是一种对话式的公民参与。哈贝马斯认为,审议能够促进民主,增进社会信任、政治效能和政治参与。Katz 认为,“通过相互对话的过程,模糊的倾向被一步步澄清,成为具体的态度、行动和选票。”[19]

除了直接作为公民参与行为的形式外,交流互动还能在另一个层面促进网络公民参与。学者常把网络使用与社会资本的培育结合起来,根据Resnick的观点,互联网特别适合于培育社会资本,因为互联网能够提供大量信息,从而促进社会网的扩展,并抑制妨碍合作的知觉信息(比如声音和气味),还能存储过去互动的记录,建构集体认同,以及与群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20](PP127-157)通过维持和建立新的社会联系,互联网能够促使社区和个人建构社会认同。

(3)行动

研究者认为,网络公民参与行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网络作为组织平台和动员媒介,催生线下的公民参与行动,其呈现方式以信息生产和交流互动为主;另一类则是发生在网络中的行动,例如在线投票、在线请愿、在线捐款等。多数研究者认为,对网络公民参与行动的研究,应当把这两类行为都包含在内。

(二)互联网重写公民参与:新时代与转变中的公民参与

与认为网络公民参与是现实公民参与的在线副本的学者不同,有研究者强调互联网重塑了公民参与的实质。Bennett 等学者认为,“公民”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反映着社会变化和政治状况。[21]已经有很多学者注意到,现时代的社会和政治变化引发了公民参与的变化。例如Schudson 观察到美国公民参与正经历着如下变化:由植根于责任和期望的积极公民参与转向一种更为个人化的公民参与,这种参与围绕着个人权利。同时,对政治环境的关心显得更为被动。[22]Inglehart 也注意到了这种朝向“后物质”政治的转向,发现个人与政府的关联感正在下降,对民主进程运作的不满日益加深,而对环境权力、人权和消费者政治等政治议题的兴趣,却在不断提高。[23]Bennett 发现,年轻人对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如投票或关注新闻议题)的责任感在降低,但对与生活方式、生活价值相关的议题,比如对环境质量的道德关注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这类生活政治议题的关注,显现出强烈的个体化表达特征,并形成一种流动和变化的自我实现联盟,这意味着新形态的公民和公民参与已经出现。[24]Bennett 等将传统的公民参与主体和这种新形式的公民参与主体分别命名为尽职型(dutiful)公民和实现型(actualizing)公民。[25]两者的不同特征见表2。

表2 后工业民主中的两类公民

总体而言,年龄较大一代的公民参与大多表现为尽职型参与,他们较为热衷于参与选举、政党、服务组织,以及其他以政府为中心的活动。而年轻一代的公民参与,则更倾向于个人化表达和自我实现政治,其行动更多地围绕全球变暖、合作义务和贸易公正等议题展开,更热衷于通过网络组织直接参与行动。

那么,新型公民是如何被造就的?Jenkins 发现,青年在信息文化中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环境下的行为模式:沉浸在信息文化中的青年,喜欢加入松散的网络联盟而非独自获取信息;他们通过生产创造性的内容来表达,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消费;他们倾向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而非单打独斗;他们通过传播或点对点互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作为被动接受信息的观众。[26]Coleman 也观察到匿名性和网络会增加在线政治交流的可信度。[27]表3 概括了尽职型公民与和实现型公民学习方式的差异。

表3 后工业民主中的公民学习方式

公民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公民教育目标也相应地进行调整。可信的政治信息也远远超出了书本范围,需要把公民对政治行动的解释、知识网络的信息生产(例如维基百科)和对在线搜索工具的批判性应用包括进来。同样,在政治行动方面,也不能仅仅将行动局限在以政府为中心的行动中,需要把在更具流动性的政治网络中的行动包括进来,如对嘻哈音乐的支持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等。参与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化,例如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年轻选民通过互联网草根媒介的创作,使大选更加生动,观看和分享在线视频已成为大选中的一部分。

认为互联网重塑了公民参与的学者强调,在网络时代,公民参与出现了转向和拓展,公民参与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具体而言,在网络时代,公民参与的议题,开始由本国本地的公共议题,扩展到气候变暖、世界贸易等全球性议题;在参与形态上,创造性的内容生产和在线合作正在变得更加普遍,组织则变得更为松散和更具弹性,团结型社会资本正在被接桥型社会资本所取代;网络公民行动的参与者也与传统参与者不同,他们是更为年轻、主动的一代,并将现实政治中的弱势群体涵括在内。

不过,也有批评者指出,网络公民参与的转向并非如人们预料的那样乐观,网络在扩展议题、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可能培养一种“懒散的行动主义”(slacktivism)。[28]新形态的网络公民参与,更像是一种态度或者“点点鼠标式”的行动。人们更喜欢从事容易实施的行动,这些行动只是让行动者自我感觉良好而已,而并不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懒散的行动主义”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穿印有政治信息的衣服、在车上贴招贴、参加社交网站群组或者短期行动(如“不购物日”或“地球一小时”)。虽然“懒散的行动主义”不局限于网络行动,但它总是与网络相关,因为网络为这种懒散行动提供了信息和便利。

三、小 结

基于文献分析,本文梳理了网络公民参与的概念结构。我们发现,公民参与的内涵,有一个从政治参与扩展到行政参与和社区参与的过程。而互联网的崛起,引发了公民参与的重要转变。对网络时代公民参与的这种转变的实质,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强调网络公民参与是现实公民参与的在线副本;另一种解读则强调互联网拓展了公民参与的内涵,重塑了公民参与的实质。

[1]Frank Bannister,Dan Remenyi.The Societal Value of ICT:First Steps Towards an Evaluation Framework.Electronic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valuation,Volume 6,Issue 2(2003):197-206.

[2]Nicholas Negroponte.Being Digital.Vintage Books,1996.

[3]Arthur Lipow & Patrick Seyd.The politics of anti-partyism.Parliamentary Affairs,Volume 49,Issue 2(1996):273-284.

[4]Oren Zamir & Oren Etzioni.Grouper:A Dynamic Clustering Interface to Web Search Results.Computer Networks ,Volume 31,Issues 11-16(1999):1361-1374.

[5]Cass R.Sunstein.Designing democracy:what constitutions do.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6]Yaman Akdeniz.Policing the Internet:Concerns for Cyber-Rights.Reinvigorating Democracy British Politics and the Internet,Edited by Rachel Kay Gibson,Stephen Ward.Ashgate,2000.

[7][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Sherry 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Volume 35,Issue 4(1969):216-224.

[9]顾训宝.十年来我国公民参与现状研究综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4).

[10]Kathryn Montgomery,Barbara Gottlieb- Robles,Gary O.Larson.Youth as E-Citizens:Engaging the Digital Generation.Center for Social Media,2004.

[11]R.D.Putnam.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ournal of Democracy,Volume 6,Number 1(1995):65-78.

[12]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J].东南学术,2007(4).

[13]Cary Coglianese.The Internet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Rulemaking.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Vol.1(2005):34-57.

[14]Rabia Karakaya Polat.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xploring the Explanatory Links.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20,No.4(2005):435-459.

[15]Lee Sproull,Samer Faraj.Atheism,Sex,and Databases:The Net as a Social Technology.Culture of the Internet.Edited by Sara Kiesler.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

[16]Lu Wei.Does Online Knowledge Production Contribute to the Off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0 Annual Convention of China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Guangzhou,China.

[17]Eulàlia Puig- i- Abril,Hernando Rojas.Being Early on the Curve:Online Practices and Expressiv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et Science,Volume 2,Issue 1 (2007):28-44.

[18]Hernando Rojas,Eulàlia Puig-i-Abril Mobilizers Mobilized:Information,Expression,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Digital Age.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Volume 14,Issue 4(2009):902 –927.

[19]Joohan Kim,Robert O.Wyatt,Elihu Katz.News,Talk,Opinion,Participation:The Part Played by Conversation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Communication,Volume 16,Issue 4(1999):361-385.

[20]Paul Resnick,Richard Zeckhauser.Trust Among Strangers in Internet Transactions:Empirical Analysis of eBay's Reputation System.in Michael R.Baye (ed.)The Economics of the Internet and E-commerce (Advances in Applied Microeconomics,Volume 11),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02.

[21]W.Lance Bennett,Chris Wells & Allison Rank.Young Citizens and Civic Learning:Two Paradigms of Citizenship in the Digital Age.Citizenship Studies,Volume 13,Issue 2(2009):105-120.

[22]Michael Schudson.The Good Citizen:A History of American Civic Life.Free Press,1996.

[23]Ronald Inglehart.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Cultural,Economic,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24]W.Lance Bennett.Changing Citizenship in the Digital Age.Civic Life Online:Learning How Digital Media Can Engage Youth.Edited by W.Lance Bennett.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8,pp.1-24.

[25]W.Lance Bennett,Chris Wells & Allison Rank.Young Citizens and Civic Learning:Two Paradigms of Citizenship in the Digital Age.Citizenship Studies,Volume 13,Issue 2(2009):105-120.

[26]Cliff Zukin.A New Engagem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Civic Life,and the Changing American Citize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7]Daniel Coleman.White Civility:The Literary Project of English Canada.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6.

[28]Henrik Serup Christensen.Political activities on the Internet:Slacktivism 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other means First Monday,Volume 16,Number 2 (2011).

猜你喜欢

公民社区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社区大作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