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质烂柯与瑞普·凡·温克尔之异同

2015-11-24李华英朱逢春

剑南文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克尔欧文浪漫主义

■李华英 朱逢春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的王质与美国华盛顿·欧文《瑞普·凡·温克尔》中的瑞普都有入山遇仙的经历,是中美“入山遇仙”类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但仔细对比分析,两部作品虽有不少相同因素,亦有众多不同之处。 因此,本文将通过文本对比分析,以归纳出两篇作品的异同。

一、引入

任昉(460─508),字彦升,南朝宋、齐、梁间文学家,与沈约齐名,史称“沈诗任笔”,以大手笔冠绝南朝。他幼而好学,才华横溢,知名乡里,为“竟陵八友”之一,擅长写表、奏、书、启等文体类文章,文格壮丽,“起草即成,不加点窜,挥笔即成”。任昉一生,不仅仕途顺利,自20 岁起至49 岁卒长期担任朝中要职,而且著作等身,有《杂技》247 卷,《地记》252 卷,《文集》23 卷,《述异记》2 卷,《述异记》为其代表。《述异记》是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题材广泛丰富,内容庞杂,神话传说、山川地理、民间传说、奇禽珍卉等,无所不记,是‘博物’体志怪高峰期的作品”之一(陈文新,2000::101)。《述异记》王质篇新意颇具,意境优美,记述了王质偶然间的一场神秘怪诞的经历。晋人王质偶入信安郡石室山,见数童子棋而歌,不禁驻足而听。其间,一童子予王质一物,似枣核,遂含而不觉饥。不久,童子督促王质离去。王质起身欲行,但见斧柯尽烂。回家后,王质发现家乡大变,竟无人能识,山上一会儿,山下春秋已过几百年。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美国独立之初的散文家和小说家,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欧文文笔自然,清新精致,时常流露出温和的幽默,为创作美国民族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享有极高的声誉。 《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故事发生在荷兰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乡村,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风趣,是欧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佳作。主人公瑞普,不“好勇斗狠”,拥有在外面“处处随和、事事顺从”的“良好脾气”。他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一切有好处的劳动都感到不可克制的厌恶”。他是个“除了自己的事情,无论哪个的事他都愿意干;如果要他在家里干点家务,料理料理自己的田地,他就觉得有些办不到”的人。一天,为了躲避妻子和劳作,瑞普独自到附近哈得逊河畔卡兹吉尔山上去打猎。天渐黑时,他遇到一个胡子斑白、头发蓬松,有古代荷兰装束的老人。老人呼其名求助,瑞普遂帮他把一桶酒背上神秘、恐怖的深山。到后,他又看见一群同样着装古怪、面容奇特的老人在玩九柱戏。 在伺候这群长者喝酒的当口,瑞普利用便利一口一口喝酒,直到昏睡过去。瑞普醒后下山归家,发现原来的乡村早已物是人非,一切都十分陌生。几经周折后,瑞普终于明白:遇长者贪酒昏睡之事虽恍如昨日,时间却已过去二十年。(王洪,1990:929-947)

二、相同之处

(一)主题相同

何为主题? 一般而言,主题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是“一种概括的判断(包含了价值和情感倾向)”(杨乃乔,2002:225-230)。“《述异记》成书于中国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兴盛之时的魏晋南北朝,用凝练的中古汉语写成,光彩夺目,自成系统,对中国后代小说影响深远。《瑞普·凡·温克尔》成书于美国国家独立之初,用朴实的现代英语写成,属于美国早期文学作品,具有举足轻重的开拓意义。两部作品虽然在成书年代与国度方面,语言载体方面差异极大,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共同的主题─“入山遇仙”:王质偶入信安郡石室山,遇到正在边下棋边歌的数仙童;瑞普入哈得逊河畔卡兹吉尔山打猎,遇到神仙长者。两部小说的创作国度分别是位于遥隔太平洋的中国和美国,创作年代相距了1300 多年,却记述了相同的主题,正可谓“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二)基本情节相同

情节,叙事学的重点之一,指的是“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是“故事结构中的主干,人物、环境的支撑点”(胡亚敏,2004:119)。任昉用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古汉语写成《述异记》王质篇,语言简单精炼,极富表现力,不失叙事风趣。欧文用现代英语写成的《瑞普·凡·温克尔》,简单易懂,非常贴近当时美国社会日常生活。然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两部小说的基本叙事情节却惊人的一致:入山─遇仙─吃食(饮酒)─返回─沧海桑田。王质入信安郡石室山遇神童,赐予核,含而不觉饥,后归,遂见世异不得认;瑞普避烦入山,遇仙人,利用伺候仙人喝酒之便,偷饮酒,饮酒过多昏睡,醒来归村后而见世间大异。

三、不同之处

(一)创作时代背景与影响源有别

《述异记》属于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承袭了发轫于中国《山海经》等的志怪小说遗风,“步其后尘而有所变化,于神话故事、奇人异物的描述中,寄寓新意,含有较多的现实性和人情味,发人联想”,具有怪诞之美。因而,《述异记》也标志着“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与杂记类志怪小说融汇整合”(吴志达,1994:109-1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类小说是中国早期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经历了先秦、两汉的发展演化,内容更加庞杂,自成系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述异记》受到了来自中国自身文学文化传统和来自国外的文学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自身文学文化传统影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先秦寓言的影响,二是史传文学的影响, 三是古代散文中叙事文字的影响”(熊礼汇,2009:299)。外国文学文化传统的影响主要来自依靠佛经典籍为载体的印度文学,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的那样:“助六朝志人志怪思想发展的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鲁迅,1981:308)。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国内和印度文学文化传统共同孕育了具有怪诞之美的《述异记》。

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创作于十九世纪初期,当时正值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鼎盛时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虽然在说法上略有不同,大致始于18 世纪80 年代,一直延续到19 世纪中期(李赋宁,2004:7)。而在新生的美国,其浪漫主义文学持续时间略微较长,从独立战争起,持续到南北战争结束。尽管欧洲各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具体表现千差万别,总体而言,浪漫主义文学“提倡个性解放”,推崇“个性和情感”,“想象丰富,情节离奇”(董学文,2005:119-122)。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大背景下,同时又扎根美国民族文化基础上,欧文把注意力转向了“德国民间故事”,而正是这些“很少涉及”的“德国民间故事”成了欧文《瑞普·凡·温克尔》的创作“素材”,“某些段落完全是对原故事的直接改述”(Nina Baym,1999:426-440,此句引号中内容系作者所译)。正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汹涌澎湃进行的大背景,与异国情调甚浓的德国民间故事影响,促成了欧文风格独具的《瑞普·凡·温克尔》。 《瑞普·凡·温克尔》为当时“还处于蛮荒时期”的美国文学“注进了一些新鲜血液,添进了一些文化滋养”,也使得欧文成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人物”(王洪,1990:945)。

(二)创作意图和意义有异

任昉生于宋孝武帝时,先后经历了宋、齐、粱朝。 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朝代更替频繁。而短命的王朝皇帝几乎都昏庸无能、残暴成性,为夺帝位不惜手足相残,导致国势衰微,人心散乱。 这种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促使当时人们在精神上寻找慰藉,”创造新的鬼怪故事,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熊礼汇,2009:299-300)。尽管自20 岁起一直担任宋、齐、粱朝要职,任昉渴望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国强民富的昌平盛世。因此,任昉创造了王质入山遇仙的故事,故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融洽、人民生活悠闲自由,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的理想生活的无限追求和向往。

建国之初的美国,“文化传统虚弱”,社会精神状态“漂泊无根”,文人创作缺乏新意、拾英国或其它欧洲国家文人创作牙慧,步他们后尘。因而,欧文要通过不断“从他所仰慕的欧洲搜集民间传说”,“给年轻的共和国找到一点传统的依附”,在借鉴的基础上,引领美国文学的创新与自强。他记述瑞普的神奇经历不是为了“叙述一个凡人成仙的故事”,而是要表达深邃的道理。通过对比瑞普入睡前和醒后的情景,以期向美国大众展示社会现实的慌乱虚弱与漂泊无根:入睡前,乡村是一派田园牧歌式的,村民优游自在,生活节奏缓慢惬意,相处随和融洽。 而醒来后,村里的人忙碌,焦躁,慌乱,尖刻,激烈的演说和拉帮结派代替了心平气和的取笑, 随时随地的喧嚣驱散了昔日的宁静,一切空虚而无意义(王洪,1990:945-946)。

四、结语

地球上五湖四海,各国家、各名族千差万别,然而人类的发展进化总是会伴随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也会体现在各国文学之中。《述异记》王质篇与《瑞普·凡·温克尔》分别属于有巨大文化差异的中国和美国,其创作年代也差距较大,却有众多共同之处。两部作品的异同反映了人类自身进化、与环境相适应等方面的规律,也为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潜在契机。

猜你喜欢

克尔欧文浪漫主义
“反犹”争议发酵 欧文归队要过6关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生于250年前的罗伯特·欧文倾尽财富以在完全平等的社会中完善人性
你一定行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哽咽动力
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
顶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