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需转型直面“狼来了”
2015-11-23周强李春惠仇逸李亚红张逸之
周强 李春惠 仇逸 李亚红 张逸之
在新一轮医改背景下,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虽然外资医疗机构受到内外多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对公立医院形成重大影响,但“扑面而来”的新势力让众多公立医院院长有了“兵临城下”的感受。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公立医院若不能具备国际先进医疗服务机构竞争实力,前景不容乐观。
名医出走暗流涌动
长期以来,“洋医院”无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事制度限制。当前中国公立医院医生都是事业“单位人”,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医疗机构难以获得优质医生资源。对于一所医院而言,最核心的医疗资源就是高质量医生。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加速,医师多点执业持续推进,公立医院院长最担心名医流失,最终“肥水流入外人田”。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公立医院医生“出走”已是暗流涌动,到“洋医院”多点执业的名医不断增多。北京和睦家医院在北京“挖”了很多公立医院的名医,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主任胡大一、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峰等。2014年上半年,浙江某专科医院就有十几位医生相继去了其他公立医院,或有外资背景的国际医院。如果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提升可执行性,外资医疗机构又大量涌入,那么优秀医生必然大量流向工作轻松、待遇更好、环境更优、医患关系更和谐的外资医院。
首都儿研所医务科科长杨健曾参观过和睦家,很羡慕和睦家的医生有足够的时间跟患者交流,可以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儿研所日门诊量达到1500人次,作为副主任医师的杨健,8小时门诊要看60个左右的普通感冒,五六分钟看一个病人,不可能跟患者深入交流。他的挂号费仅3元,诊疗费7元,即便一名主任医师的挂号费也只有5元,诊疗费9元。而在和睦家一名主任医师的挂号费、诊疗费约500元。
位于浙江嘉兴的新安国际医院2009年开业,由新加坡国际医疗产业集团和上海华衡投资集团共同出资建设。该院副院长王兵华说,公立医院集中了大量医疗人才,郁郁不得志的专家大有人在,而外资医院除了可以付高薪外,还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认为,当前公立医院的一些专家不愿意离开公立医院,因为他们都是“单位人”,另外害怕失去随公立医院而来的学术地位。随着医师多点执业,政府鼓励社会办医政策的落实,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公立医院必须提早研究准备,通过各种措施留住、用好医生资源。
财政如何补偿到位
北京、上海、广东等多个地方卫生部门都已明确提出限制和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其中,北京更是将各公立医院削减“特需医疗”的推进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和医院评审挂钩。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必须通过改革,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特需门诊属于高端医疗范畴,不应挤占基本医保资金和公共医疗资源。
记者调查了解到,来自于特需医疗服务的收入普遍占到医院总收入10%以上,这尚不包括为其他科室分流的部分。“那并不是一块可有可无的收入,要知道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补贴,平均还不到10%。”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说:“如果真的不允许公立医院办特需,都交给外资、民营医疗机构不公平。”
还有公立医院负责人表示,现在把特需门诊剥离给社会资源办,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不许用,让公立医院的医生多点执业到私立医院甚至外资医院给他们赚钱,这样做极其有害。
一些公立医院的院长则担心,外资医疗机构会加剧公立医院的生存困境。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孔祥清说,公立医院承担着繁重医疗任务,以药养医将被逐步剥离,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严重倒挂,而政府又只承担目前医院运营费用的10%左右。若外资医疗机构进一步与公立医院争抢市场份额,无疑会使公立医院生存和改革更加艰难。
对中外医院应一视同仁
中国自1989年起放开外国医生来华执业,并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中外合资、合作医院,被誉为“静悄悄的一场惊天动地变化”。
有公立医院院长提出,中国曾出现过给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先例,鼓励“洋医院”发展不能再有这些偏差。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表示,目前的政策限制,不仅约束着民营、外资医疗机构的发展,同样也约束着有实力的公立医院发展,公立医院受到的管制比民营、外资医院可能更多。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童绥君表示,现有医疗资源远远不够,肯定要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洋医院”,但也不要用行政政策限制甚至是打压公立医院发展。
当前,北京和睦家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牵手,对于这种“洋医院”与公立医院合作,有专家担心“外资利用公立医院的品牌、信誉、专家资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认为,外资医院进入中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国内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一个明显的信号,即“竞争”将代替“垄断”,医疗服务也必须按“市场机制”运行。同时,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也必须对内外资医院实行严格、统一、有效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