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不确定性的数字艺术
2015-11-23王泊乔
数字艺术家运用电脑等数码工具所创造的作品似乎是虚幻和荒诞的,但所表达的却往往比现实更加真实和直接。他们的作品兼具绘画性和趣味感,常常游走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时而转换角色和身份。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充满了想像力和灵性的作品,探索和追寻人类文化和精神的本源,唤回那些被遗忘了的美。
数字艺术是基于计算机生成的艺术形式,艺术核心是人机交互,艺术本质是人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数字艺术有多种呈现方式,包括数字绘画、数码雕塑、互动装置、动画影像,网络艺术等。
工具和技术的进化,对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无论是水墨还是油画,绘画工具决定艺术的创作方法和特征。数字技术为艺术家提供全新的创作手段、方式全新的美学向度和想象空间。计算机提供了几十万种色彩和包罗万象的工具和软件。由于摆脱了单一工具和技法的限制,艺术家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可以凭借想像力和新的表现形式来创作和表达。这是绘画技术上的创新,也是观念上的冲击和转变。
数字技术突破和颠覆了创作工具,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数字艺术家,却比运用传统工具的人更难。数字绘画艺术是人文、艺术、技术高度融合的领域,它要求创作者不仅仅会使用数字技术表现,同时还要有很深的艺术功底和人文素养以及独特的思考方式。事实上,正是因为人人都可以轻易掌握计算机绘画工具,所以我们实际上每天都被数以亿计的各种CG、插图等粗制滥造的商业性的数字图像包围着,想要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优秀数码绘画艺术家,有如大海捞针。
西方和欧洲的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家对于数码绘画艺术收藏已不鲜见,部分作品在艺博会和拍卖会上创出惊人价格。中国数字艺术家的作品也开始受到国外博物馆和重要收藏家的青睐。同时,中国新一代的收藏家也开始逐渐将目光关注点聚集在数字艺术家的身上。
虽然数字艺术被称为最具前沿性、实验性的艺术形式,然而较之传统艺术形式,影像艺术的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态,收藏状况也不尽如人意。
对话王泊乔
《收藏·拍卖》:国内数字艺术发展的现状如何?
王泊乔:目前国内的数字艺术家并不多,作品能被收藏的艺术家就更少了,收藏价格也不是很高,除了在国际上已经有名气的比如缪晓春、冯梦波、曹斐、卜桦、徐文恺、胡介鸣、崔岫闻等艺术家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外,大部分艺术家更多地是处在比较沉寂的状态,很多以数码方式创作的年轻艺术家创作的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的作品,仍缺乏市场。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不少重要的学术展览数字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毕竟数字艺术无论在艺术创作形式和内容都是较为前沿的。
《收藏·拍卖》:目前国内有哪些收藏数字艺术的机构或收藏家?
王泊乔:我个人接触的有限,我了解的数字艺术收藏目前是以美术馆、基金会为主,国外的艺术机构多一些,例如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MOMA、英国泰特美术馆等都有系统收藏,我也曾向其中几个机构成功推荐收藏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但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收藏数字艺术的藏家仍不算多,因为无论是作品还是收藏的规范性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收藏数字艺术的藏家我知道的不超过10位,收藏数字艺术目前仍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
《收藏·拍卖》:如何收藏数字艺术?
王泊乔:目前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和影像艺术收藏体制确实不完善,从艺术家到收藏家到策展人都极少有特别专业的,直接导致艺术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该如何被别人收藏,现在很多新媒体艺术家还没有卖过作品,也少有专业的画廊做这件事。虽然做摄影艺术的画廊挺多,但是专门做video或者新媒体艺术的我没有听说过。当然,中国美术馆从2008年至今举办了三届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国内也有一些美术馆陆陆续续开始收藏新媒体艺术作品,说明开始有一些推动力量在兴起,但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的收藏难度仍然存在,对保存方式和展示方式有一定的要求。
《收藏·拍卖》:对于中国数字艺术市场的前景怎么看?
王泊乔:数字艺术创作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不确定!但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形式还是创作媒介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录像到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再到其他各个领域,我们无法预知它在未来的走向,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无论使用任何技术和工具进行创作,都不能脱离艺术最本质的东西。至于市场,我也非常有信心,因为新一代收藏家逐渐开始兴起,他们成长于互联网和数字时代,对于数字艺术不陌生,甚至有亲切感,相信一大部分年轻收藏家会建立自己的收藏品类和体系,数字艺术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