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2015-11-23金属加工
■《金属加工》记者
蒋亚宝
政府支持自主品牌机器人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5月21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一届四次成员大会暨产业链协作交流会在重庆江鸿国际大饭店隆重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熊雪出席会议并致辞,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处长王建宇、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区长方军、区委副书记王志杰、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马奇昌列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在本次大会上做主题发言,产业联盟成员单位代表,有关行业专家,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共计2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主持。
张相木司长首先对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并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员大会至今已历四届,对行业发展起到了良性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随后,他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制造2025》已于2015年5月19日正式发布,其主攻方向便是智能制造,而在智能制造装备中,机器人尤其是智能机器人又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顺势而为,发展迅速,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关节的中高端机器人,我国还在大量进口,这说明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还未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推进我国机器人行业更快更好发展,张司长提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积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今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应跳出我国制造业由低端到高端的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产业集聚,扶持、发展几家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器人企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后,他指出,尽管我国很多企业还处于工业2.0,而发达国家已然在向工业4.0迈进,但我们可以借助智能制造这项革命性变革实现弯道超车。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不遗余力地支持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撑。
张相木致辞
曲道奎主持会议
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熊雪致辞
兼秘书长宋晓刚发言
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熊雪认为机器人是继电脑之后又一个改变世界的高科技产品,可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生活服务、微观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指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有利于我国整个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实质作用。重庆市已将机器人行业列为发展重点,并将以工业机器人作为切入点,适时推动服务机器人发展,形成较强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努力培育本土品牌,打造产业集群,切实推进行业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在此次大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发言,宋理事长着重就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近年来的发展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解析,并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会议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员单位代表还就涉及联盟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了审议,并为新成员单位的加入举行了授牌仪式。
此外,为支持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副处长范志民还专门就国开行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2014 中国市场:外资机器人仍占绝对优势
作为本次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产业联盟发布了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信息。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持续向好,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 000台,较2013年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1/4,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其中,对于广受关注的国产机器人,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国产机器人销售超过16 900台,可比口径增长25%,实际销量比2013年增长76.6%。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价值超过28亿元,可比口径增长59.7%,实际金额是2013年的两倍。
国产机器人销量按机械结构分类,坐标机器人销量占比第一,多关节机器人市场价值占比第一。从细分应用领域来看,搬运和上下料是国产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与此相对应,在中国市场,外资机器人在焊接、装配领域占绝对优势。国产与外资机器人在应用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重庆永川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势头迅猛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标准化工作会、产业链协作交流会于当日下午举行。22日上午,联盟还组织此次与会单位代表实地参观永川规划展览馆、凤凰湖机器人孵化产业园、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为参与活动的企业创造交流与合作的契机。
重庆永川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势头迅猛,据区委副书记王志杰介绍,目前永川已经形成“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装备整机及整线”、“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装备关键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单元”、“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程系统集成”三大板块。政府负责营造产业氛围,搭建产业平台,优化政府服务环境,以推动市场良性发展。广州数控、深圳固高、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已经入住永川产业园区的企业对当地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在政府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自主机器人品牌发展迅速,不少企业更是雄心勃勃,欲借助资本的力量,整合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中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是不是解决制造业问题的万能钥匙?
日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撰文指出,“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列为主攻方向,这是中国抓住新一轮科技浪潮形成的发展机遇期,迅速跻入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令人担忧的是,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云制造、智慧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和互联网+等一系列概念,似乎使“弯道超车”已为必然。现实真的如此吗?
在与德国专家对接工业4.0研讨时,有专家对中国制造尚未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就进入4.0时代表示担忧——因为这是德国早在2.0时代就解决了的问题。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也指出,我国制造业亟待加快产业升级改造的智能化发展,同时还应警惕“脱实向虚”的倾向,防止产业空心化及制造业边缘化。
石勇指出,之所以“弯道超车”不易,原因有三:
一是信息化技术并非解决产品质量和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的灵丹妙药。而这些问题不解决,信息技术只能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可靠性等质量问题。
二是信息技术并不能彻底改变产品自身的制造规律。制造产品过程中的加工角度、压力、温度等经验数据都是在制造过程和实验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得出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KNOW—HOW。
三是信息技术并不能彻底改变产品自身工作原理。从专利申请看,国外在产品制造技术上,控制、减排等技术申请占绝大多数,而我国还多在机器结构改变上申请专利,说明我们对机器的工作原理理解得并不深刻。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信息技术只能是站在制造业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而为产业技术创新增添一把智慧之火。
发达国家走过工业2.0,也是一个产品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个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实验千万次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国外的生产车间和实验室一般是1∶1的配置,而G E这样的顶尖公司实验室环绕巨大的装配车间,数倍于生产面积,形成一个实验城。我国制造企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企业都还有一个工艺实验室,到今天只有为数甚少的企业还有实验室。
现在欧洲、日本、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很多大企业都是由采掘业慢慢延伸至冶炼业,再慢慢进化到金属产品制造,最后成为装备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商、整机制造商。这种产业链的自然进化过程使得这些装备制造企业的基础很扎实,内力很“绵长”,即使很一般的产品也能注入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最终制造出高端产品。
近年来,虽然日本作为全球制造基地的重要地位不断降低,日本在战线上似乎有所退缩,但是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日本仍然是严防死守。日本仍然有一批“怪物级”长寿企业(约3 000家)和一群经验丰富的工匠,日本在全球电子、材料等技术集聚型产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技术优势,绝不是我们眼中日本的“电饭锅”和“马桶盖”,而是隐藏在这些消费品背后的控制部件和原材料产业尖端技术实力。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机器人的关节用RV减速机,90%以上被日本帝人精机公司垄断,有人讲,日本人说跪,全球机器人没有几个能站着……当有一天,我们做为制造业大国进入了所谓的工业4.0时代,但日本人说跪,我们的机器人还得跪下,能说我们成功了吗?
发达国家正是因为有了坚实的工业2.0的基础,才有了向工业4.0进军的资本。德国宝马集团一位工业4.0生产专家表示,在宝马集团,不断改进生产系统是日常工作。工业4.0是符合宝马逻辑的下一步,而绝不是“革命性改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业4.0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近的发展过程。而恰恰是工业2.0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高度,而工业4.0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广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信部苗圩部长近日指出,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结语
“中国制造2025”把“强化基础”作为未来制造强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一次被提到国家层面而备受关注。其把发展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材料、关键零部件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施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弥补原有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对于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缺位更是值得人们期待。因此,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仍然要注重发展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优先发展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否则,中国机器人产业仍然会出现空心化和边缘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