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解困根本在于发展中小企业
2015-11-23赵晓
文/赵晓
制造业解困根本在于发展中小企业
文/赵晓
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基础路径选择,就是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带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完成制造业转型。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较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最近4个月以来首次出现小幅回升,但仍处于50%的荣枯分界线以下。此外,新业务总量、用工量、采购库存等指标也均不乐观。中国制造业会不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熬过了2008年,却熬不过2015年呢?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内忧主要表现在成本优势渐失,外患主要表现在外部需求骤减。面临如此压力与困境,这或许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这种阵痛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目前当务之急是如何尽快结束这种阵痛,帮助中国制造业走出困境。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制造业发展困境思路或许值得借鉴,总结起来就是从基础做起,重点帮扶中小企业,进而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的制造业均遭受重创,美国和德国也未能幸免,为重振制造业,两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以帮扶中小企业为突破口。在中小企业复苏之后,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等战略,实现了制造业转型发展,目前来看效果都十分理想。我国现在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瞄准了新一轮的制造业改革。我们在参考学习发达国家制造业顶层设计的同时,不能忽视它们基础路径选择,那就是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带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完成制造业转型。
中小企业一直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目前占中国制造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了中国60%以上的GDP,65%以上的专利,75%以上的发明设计,80%以上的新产品,这有力地反驳了“中小企业无用论”、“拾遗补缺论”、“落后产业论”等观点,中小企业理应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如果我们从生态论的视角审视中小企业,可以更加明晰地发现中小企业是制造业解困的关键所在。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加适应制造业由工业时代“大鱼吃小鱼”向信息时代“快鱼吃慢鱼”的转变。信息时代,制造业想要生存发展,不再是看谁的规模更大,而是看谁的动作更快,规模成本的缩减效用已远远不及产品研发更迭的效用。特别是当经济出现不景气或结构性衰退时,中小企业的表现往往比“全能全面”的大型企业优异。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促进整个制造业企业生态链健康、有序发展的推动力量。现代制造业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动态系统,企业群体一方面相互依赖,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遵从价值规律争夺资源、追求利益,优胜劣汰。在企业群体的演变过程中,新的企业、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种对立统一的企业关系更加适合中小企业,可以说市场体制下中小企业既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又是环境变化的主要承担者,中小企业持续的壮大成为了推动企业群体演变的主要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关键路径,更是打造中国经济活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需战略的有效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企业的大规模海外投资、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的转变等,都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担当主体,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才是中国战略转型和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