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那么多人想要控制权
2015-11-23□石破
□ 石 破
为何那么多人想要控制权
□ 石 破
朋友孩子的班上最近发生一件事儿:期末考试结束,不知谁把讲台上的3盒粉笔全扔了。老师查问,同学们都说可能是外班同学扔的。老师不信,让每位同学写纸条举报。但,孩子们的恶作剧令老师哭笑不得:得票最高的竟然是根本没到校的一位同学!
老师很失望,“觉得做了坏事的同学不敢担当,其他同学也不敢与坏人坏事做斗争”。家长热议纷纷,有的说孩子顽皮,有的说孩子可能是紧张考试后的一种发泄,也有的为孩子们给老师添烦恼而道歉……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学校、家长和老师构筑了一个共同的权力结构,老师的权威是超人式的,孩子们事事被教导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他们的行为不应该仅仅出于自己的动机,而应该出于学校、老师这样处于更高位置者的动机体系;而家长也运用自己的权威,对塑造孩子“屈从型性格”的过程进行补强——家长拥有的资源远远多于孩子,并非只有威慑和镇压这两件武器可用。有一则笑话,讲两个小孩子在私聊,一个说:“为什么家长总说我们挑食,而他们从来都不挑食?”另一个回答:“因为他们买来的都是自己喜欢吃的。”
前不久听一位“教育专家”讲座。他提到某城市中学招生的一道作文题,素材是:日军侵华,一位收藏家意识到日军铁蹄所到处,名胜古迹将毁于一旦,于是他向全国每个县邮政局长寄一封信、两块铜元,恳求收信者将本地名胜拍照片寄给他。结果,所有的邮政局长都拍了照,寄给了他,并且全都退还了铜元。“这说明了什么?”教育专家发问,不等听众回答,他又说:“信任!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作文要写的是外在经验与内在经验的融合。对于作文者来说,“收藏家与邮政局长们的故事”是外在经验,而作文者的内在经验则各各不同,像鲁迅写的“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就绝对是唯他独有的内在经验。教育专家将上述素材的意义一锤定音,“内在经验外在化,外在经验格式化”,逼仄了写作者的想象天地,让你只能在“信任”一途做文章,这,也是“权力控制”的一种表现。
回到本文的主题: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人想要控制权?
我认为原因在于他们都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权力就是生产力!权力才是硬道理!老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不过是社会最常见的权力关系之一。不管是谁,只要他能制造出你对他的需求和依赖,他就有了权力,也有了实现自己意图的途径。
跟改革开放前比,我们受到的硬约束少了,但软约束却多多了。社会让我们相信的那些规则,具有非常大的支配作用——规则跟个体的关系是“你是风儿我是沙”的关系;如果规则似是而非,我们就只能不断地做出错事。
用想法和观念去灌输出一种需要,并且这需要只有他可以满足,是现代营销的常见手法——需求不是本来存在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旧的营销模式是“只要你瞌睡,就有人给你送上枕头”,更新的模式是“把不瞌睡的人弄瞌睡,然后给他送上枕头”!
最好的商业广告和“心灵鸡汤”之类,都具有直击人心的魅力,这看似很“正能量”,但人心其实是一个很容易搅浑的地方。怀疑一切是不可能的,你总得有一个认识世界的视角,况且,商业营销的高手,会专门针对你“怀疑一切”的倾向,创造出“唯有我说的最可信”的需求来!
只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别人灌输给你的想法或观念,乃是经常被用来创造、获取和保持他们的权力,我们才能时刻保持警觉,不会轻易赞同、拥抱,当然也不轻易怀疑某种新想法、新观念,而是会将其放到更大的社会背景去审视、去思考,从而独立、明智地生活。
(摘自《南风窗》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