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台花鼓灯舞蹈表现特征
2015-11-23许平山
许平山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安徽凤台花鼓灯舞蹈表现特征
许平山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花鼓灯是灵动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主要流行于安徽两淮地区。而凤台花鼓灯又是众多流派中的杰出代表,其舞蹈表现特征明显,具有丰富的形态特征与表意特征,以及独具一格的传承方式。文章阐述了其形态特征是以锣鼓节奏、步法、动作、舞姿来表现的;表意特征是通过生活中日常的劳作动作、爱情故事而加以提炼。像花鼓灯这样把审美与表意有效结合的舞蹈形式,在我国民间舞蹈中是非常罕见的。
花鼓灯;舞蹈;特征;形态;表意
在淮河流域众多的花鼓灯流派中,安徽凤台花鼓灯集该舞种最为全面的舞蹈语言,并成体系,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复杂剧情的民间舞蹈之一。凤台花鼓灯经过多年的传播与发展,已经成为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的舞种。
凤台花鼓灯作为汉民族一种舞种,它的历史悠久,科学地分析它的“生态特征”是十分必要的。远的不说,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花鼓灯在民间的自然传播,或以花鼓灯的基本材料加工创造的艺术作品,在不同的时期,都顽强地在形成、发展和变化,越来越显示出它旺盛的青春活力。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凤台花鼓灯的舞蹈特征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凤台花鼓灯发展的基本条件
根据档案资料,凤台花鼓灯大抵形成于宋代与明代,而发展成型于清代。尽管统治阶级对民间歌舞不断地加以禁止与摧残,被贬为“淫戏”的花鼓灯,一旦得到适宜生长发展的时机,就会茁壮地成长起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大批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花鼓灯舞蹈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城市。城市人也同时受到民间艺术的感染,使得花鼓灯这种昔日被贬为“低下”“俚俗”的民间歌舞,逐渐被一些上层人士所赏识。
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花鼓灯不断发展。凤台花鼓灯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如田振起、陈敬之等。并且出现了花鼓灯艺人较为集中的“灯窝子”,如新集、夹沟、桂集、刘集、顾桥等乡镇。因为花鼓灯吸收了民间歌舞的精华,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极度困苦。花鼓灯艺人忙时种田,农闲时自发组织,在凤台县农村乡镇演出,形成了一支半专业的花鼓队。花鼓灯舞蹈受到了市民的欢迎,一大批优秀的花鼓灯艺术家,也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凤台花鼓灯这枝艺术奇葩,才得以真正发展。凤台县成立了专业性艺术团体,编创了许多歌颂新中国、新社会的精品节目,并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凤台县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和魅力,引起了音乐、舞蹈界的注目和重视,被誉为“东方芭蕾”,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征
舞蹈是花鼓灯艺术的精髓,它是凤台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单人舞、双人舞、群体舞等,都反映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征。凤台花鼓灯舞蹈艺术的风格,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这是凤台人的简单、开朗、乐观的表现。特征融合通过花鼓灯锣鼓节奏、旋律、节奏、速度、运动规律、姿势和花鼓灯舞蹈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凤台花鼓灯舞蹈的形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奏型。凤台花鼓灯的节奏型不仅十分鲜明,而且复杂多变。它与沿淮其他地区花鼓灯的区别在于,它是以锣领奏,有的地方则以鼓领奏。锣鼓是独立的程序,独立发挥(有时伴有笙管乐器),非常灵活,节奏感强,富于变化。
(二)步法(以兰花为例)。凤台花鼓灯的步法多样,如“上山步”“小起步”“退步”“追步”等,其动作灵巧、脆、活泼。还有鼓架子的“小转弯”“俏兰花”等动作也很俏皮,与蚌埠、怀远等流派有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凤台花鼓灯活泼、俏皮、热情的风格。再者,“走动腰晃扭”,其中的“扭”是凤台花鼓灯“兰花”表演中最富特色的动律,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征。
(三)动作部位与动作流程(也以兰花为例)。和众多舞蹈一样,手臂舞动是凤台花鼓灯最典型的动作。兰花舞蹈中的扇花极为丰富多彩。安徽省有关专业部门曾经对扇花式样作过统计:在二十九个扇花中,凤台特有的达十六个,其他十三个扇花是与怀远共有的。最突出的是“挽扇”,可与其他扇形组合而派生出奇变的多种扇花(目前,凤台花鼓灯的扇花已发展到四十种)。挽扇的手臂动作流程当然也以环动型(非直线形)为主。如动作上的“颠、颤、抖”、体型上的“三调弯”、扇花上的“三指夹”,各个部位之间的动静格局——时间差,也比其他民族舞蹈复杂。这丰富多彩的扇花把花鼓灯舞蹈装饰得极为华丽,令人目不暇接。
(四)典型舞姿造型。无论是兰花和鼓的平稳态势,主要呈现绞靠一个身体曲线的一种基于特征的建模。此外,在鼓架子的滑稽表演中,常常有一些哑剧手势。在小场表演中,鼓架子与兰花的相互交流表演比较多,更具舞蹈性。
三、舞蹈语言的表意特征
(一)生活情趣的升华。像许多民间自然传衍的舞蹈一样,凤台花鼓灯的传统形式中常有表现男女爱情的内容。但它不是像一些古老的仪式那样用图腾崇拜来表达爱,而是以生活的滋味“白描”来表达。如抢手绢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花鼓灯中则用来表现非常富有情趣的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情感交流,已达到舞蹈的升华。
(二)生活动作的提炼。据考证,凤台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都来源于对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模拟,或是从劳动生产动作提炼而来,通过舞蹈动作来抒发感情和刻画人物。如兰花的“风摆柳”“燕子驶水”“端针匾”以及鼓架子的“摆帘”“三道弯”等。我们甚至可以从著名的凤台陈派花鼓灯创始人陈敬之的“兰花”的优美舞姿中的“燕子驶水”中捕捉到生活中的实际。但是这一切并非简单化地再现其劳动过程,而是为了显示自身的美感,追求“舞化”和技艺性。显然,它有更多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性质。
(三)表意与审美功能。凤台花鼓灯的传统套路有其相对的完整性,内容比较丰富。小型表演中的情节,混合了各种歌曲的自由叙述,衔接方式灵活,一些动作有很强的表达效果。大型表演中的情节,则营造一种气氛,具有很强的舞蹈形式感。像凤台花鼓灯这样把审美与表意有效地进行结合的舞蹈形式,在我国民间舞蹈中是非常罕见的。
四、凤台花鼓灯舞蹈的传承方式
凤台花鼓灯虽然属于自然传衍型的民间性舞蹈,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技术,而且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标准。凤台花鼓灯的当代民间艺术家代表有田振起、陈敬之、宋廷香、詹乐亭、王考千等。凤台花鼓灯“舞体”的主体比较强大,在传承方式上具有更高的自觉意识。由于它有着独特的鲜明性和丰富性,多年来,尽管其他舞种也曾影响它,但它却易于容纳、消化外来影响,不会因此而使独有的舞蹈艺术发生根本的变化。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凤台花鼓灯像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大体经过了“抢救扶持、推陈出新期”、“摧残期(十年浩劫)”和“新时期”的复苏与市场经济冲击等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由于政府对花鼓灯艺术的充分肯定(清末、民国时期被贬为“花鼓淫戏”,流传着“好男不玩灯、好女不看灯”的说法),使花鼓灯艺术和艺人都获得了新生,凤台县专门成立了花鼓灯剧团。这一时期花鼓灯的演出内容和艺术形式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凤台花鼓灯流派最终定型,成长为一株根深叶茂、百年常青的艺术之树。艺人们编创了许多歌颂新中国新社会的精品节目。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歌舞会演中,凤台花鼓灯以其固有的艺术魅力备受瞩目,很快得到许多专业艺术家的青睐。由于其舞蹈语言的丰富多彩,得以在全国传播开来并被推向了国际舞台。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不言而喻的对民间艺术进行严重破坏的十年,凤台花鼓灯没有幸免。艺人们分别受到批判和批斗。但这一切,均抹不掉在艺人心中常开不败的花鼓灯艺术之花。“十年动乱”结束后,凤台花鼓灯顺利地经历了它的“复苏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迎来了艺术大发展的春天。
五、结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支艺术奇葩,抢救、培养、发展花鼓灯,相继筹建了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学校、花鼓灯艺术团,在全县乡镇开办花鼓灯培训班,培养了新一代的花鼓灯接班人,排练出《稻花飘香》《小花场》《姐弟乐》等大批精品节目。本文通过对凤台花鼓灯舞蹈表现特征的分析,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鼓灯。为弘扬花鼓灯艺术,近些年来,淮南市颁布实施了《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凤台花鼓灯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凤台县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花鼓灯)之乡”,这些都给花鼓灯艺术的繁荣以强有力的推动。
[1]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台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8.
[2]资华筠.舞思:资华筠文论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62.
[4]童忠良.中国传统乐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6]安徽省文化局花鼓灯研究班.花鼓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J722.212
A
1007-0125(2015)10-0018-02
许平山(1970-),男,安徽庐江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服装技术。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