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新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实证研究
2015-11-22李静
李 静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或needs assessment)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在教育领域,通常把了解、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称作“需求分析”[1]。从内容上看,在外语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习者的客观信息(如学习情况、学习目的和目前的外语水平)和主观信息(如学习态度、学习偏爱、需求与期望)等的数据收集称为当前情况分析 (PSA,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2];在外语教学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需求开展的分析,称为目标情况分析 (TSA,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3]。
对外语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对于外语教学的开展,束定芳[4]认为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
一、我国大学新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研究的现状
(一)外语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研究在过去的30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基础理论介绍、外语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关系及社会需求对外语课程的影响等三方面;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语课程设置、外语目标情景需求、社会需求分析及外语学习单项需求分析等内容。与国外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语教学研究相比,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研究缺乏外语学习需求分析理论的研究,在研究的工具、内容和过程等方面均存在着不足之处。从现有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国内外语教学中需求分析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得到重视。总的来说,我国外语需求分析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体系和影响力,整体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5]。
(二)大学新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在本世纪初,我国外语界开始对大学新生英语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6]。文献显示,大学新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研究多以非英语专业新生为调查对象的实证研究,研究者是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英语教师,通常是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的“静态的(一次性)”需求分析研究,“动态的”需求变化研究甚少,研究结果既有个案研究的特殊性,又体现出我国大学新生英语学习需求上的普遍性。
王斌华[7]对南京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文理科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并没有明显差异,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和就业。黄玮[8]在对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非英语专业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发现,学生的最大问题是词汇缺乏,并导致学生在阅读、写作、交流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对提高口语能力的需求较大。樊永仙[9]针对太原科技大学新生的调查得出相同的结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和就业,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李养龙等[10]对北航2008级理工科新生进行调查后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人文素质的提高,以保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积极性,减少学习者学习焦虑。陈汉白等[11]对昆明医科大学2011级新生的调查发现,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与他们的家庭所属地、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就读专业等因素没有直接的关系,新生的学习策略有待提高,专业信息期待值较高,同时新生对英语课时量和课程开设时间的需求也比较大。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大一、大二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从高中到大学在人的心理发展和学习发展过程中都是“质”的飞跃。为了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能够自然衔接与平稳过渡,为教师组织教学、使用教材、决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提供依据,笔者对广西民族大学新生进行一次英语学习当前情况分析,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民族院校大学新生在英语学习需求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在民族院校开展大学英语衔接教学的建议。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基于束定芳的“上海中学生外语需求调查问卷”,结合自身长期的课堂教学经历和对学生的了解,设计了调查问卷题目。调查问卷分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包括学生的自然情况、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自我评价、学习困难和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对教师及教学方法的期望七个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西民族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调查时间在大学英语开课前。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为96.7%。其中,汉族学生298人,少数民族学生234人;文科生262人,理科生270人;男生185人,女生347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8.5%的学生来自广西区内,73.3%来自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44%。约一半的学生有复读的经历,且年龄在20周岁以上(含20周岁)。三分之二的学生初中时开始学习英语,绝大多数(约95%)的学生是在教学质量较高的城市高中或县城高中完成高中学业,88.7%的学生英语高考成绩在100分以上(满分150分),120分以上者占41.4%,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见表1和表2)。
表1 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
表2 调查对象的英语学习情况
(二)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与发达省市的学生相比,广西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是比较艰苦的,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房间。在英语学习方面,学生只能靠自己,没有家长或亲朋好友能够给予帮助(约85%);22%的学生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也得不到家长或亲朋好友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帮助,他们的家庭更无法为他们提供电脑、学习机之类辅助学习的电子产品或设备。
(三)自我评价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繁多,尽管64.1%的学生不认为生活语言对英语发音有影响,但是还是觉得自己的英语发音不太标准或不标准(63.4%)。就学生的听力水平来看,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具有一定的听力基础,跟上教师的英语授课是没有问题的,但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听懂教师的全英语授课。
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高中英语学习感到满意。71.4%的学生认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收获很大,而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训练有限(18.6%);54.5%的学生则认为基础不太牢固;近四分之一学生认为“收获不大,只是学到一些词汇、语法和应试技巧”。
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好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合理(77.8%)和本人的性格(28.2%),与教师(7.5%)和教材(4.7%)没太大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的英语技能训练,也要重视英语基础教学,更要在英语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习困难和学习目标
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想提高的是口语(43.2%),这一点不难理解。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词汇量(56.2%)和语法(41%),与前面的一项调查相吻合(54.5%的学生认为基础不太牢固)。
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词汇量(66.4%、61.7%),其次是语法(24.8%、42.7%),24.2%的学生觉得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中的最大障碍,31%的学生认为写作中“观点内容的展开”是最难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两年的英语学习,能够“顺利通过四、六级”(67.3%),“提高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50%以上)。
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英语技能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英文材料,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对写作技巧的训练也会起到指导的作用。
(五)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从调查结果我们发现,28.2%的学生非常喜欢英语,66.5%的学生对英语一般感兴趣,被迫学英语的学生少之又少(5.3%)。对英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0.5%),对英语一般感兴趣的学生(66.5%)对课堂活动持有“一般参与”(60.7%)的态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把这些“中间分子”(“一般感兴趣”的学生)发展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分子”“活跃分子”,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鲜”,使学生保持一如既往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开展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36.8%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英语是因为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感兴趣,持有“融合型动机”;语言亦是一种生存和学习的工具,因此,大多数学生(81.6%)希望通过学习英语达到毕业、找工作或出国的目的等,持有“工具型动机”。
(六)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调查结果表明,70.9%的学生只是偶尔地用英语交流,28.2%的学生从不用英语交流,说明学生平时练习口语的机会不多、主动性差。由此可见,73.3%的学生认为的“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指的是在目标明确(一切为了高考)、教师监督之下的“被动学习”,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
43.8%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讲英语,大约20%的学生会在课下和同学或会说英语的人进行英语交际练习;60%以上的学生主要采取自己和自己说或通过听录音的形式练习口语,这只是开口说英语而已,没有达到真正用英语交流、交际的效果。
有阅读英语文学名著习惯的学生大约占20%,而大多数学生则喜欢轻松的、流行的阅读材料,如笑话、幽默以及畅销书之类,比较符合90后大学生追求时尚、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心态。在英语写作方面,76.3%的学生用中文构思,再用英语写出来,还有12.8%的学生在写作时根本不知从何下手,说明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英语使用能力很有限。
关于学习英语方式,四成的学生认为常规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学习英语的最好方式,但是更喜欢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希望通过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学到“活的”“新鲜的”英语,比如收听英语广播(36.5%)、观看电视新闻与电影(65.6%)、与外国人交流(52.2%)等。
关于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合作中学习,在活跃的、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如小组活动(45.3%)、角色扮演(28.6%)和游戏(24.6%),23.5%的学生则喜欢独自学习。最受学生欢迎的英语课外活动是“和同学一起讨论”(42.5%)和“参加英语兴趣小组或俱乐部”(35.5%),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参加课后的“英语小品、短剧表演”或“英语角”,可以尽情展示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对于要求比较严格的比赛类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14.8%)。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课堂活动应适时、适度,将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七)对大学英语教师及教学的期望
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与学生沟通能力,营造活跃课堂的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教师应幽默开朗,热情乐观,气质优雅。
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远离父母独自在学校学习,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是教师和同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是对学生英语学习影响最大的人(80.6%),来自父母的影响则最小(4.5%)。
对于学习环境,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希望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有声有色、资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近45%的学生希望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之外的方式学习英语,21.4%的学生则认为黑板的作用仍然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替代的。
学生认为教师经常的鼓励和适当的批评是促进他们英语学习的最好态度。当他们犯错误时,近六成的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直接地、马上地纠正,但是43.8%的学生更希望教师能通过某种暗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自尊心得到保护。
在教学语言方面,虽然68.4%的学生认为能跟上全英语授课,但是大多数(94%)的学生还是认为必要时需用汉语加以说明或解释。
四、教学建议
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以本地生源为主的广西民族大学新生与其他院校的大学新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共同之处:(1)学习困难:最大的问题是词汇量不足,并导致在阅读、写作、交流等方面都受到了制约;最想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听力;(2)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主要是大学英语四级),顺利毕业,找工作,具有较强的“工具型动机”;(3)学习策略及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尽合理,学习效率低,亟待提高。同时,广西民族大学新生又具有自己的特点:(1)学生结构复杂(农村学生多、民族学生多、复读学生多),年龄偏大,家庭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比较艰苦;(2)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晚,但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较浓的学习兴趣,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较高。(3)学生存在着对大学英语学习缺乏了解、对大学英语教师及大学英语教学期望高、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现象比较明显。
为了顺利地与高中英语自然衔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开展分级教学和重视情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四点教学建议:
(一)上好新生的第一次课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新生的第一次课上得成功与否,即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用心准备,精心设计,用爱心、耐心、激情、学识、风度、人格魅力和学科魅力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语言,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缩短学生与英语的空间距离。
(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大学新生的心理和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仍停留在高中时的被动的应试状态,无法一下子接受大学英语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教师角色应重新定位,兼有高中教师的角色,既要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又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保留高中英语教学和管理的方式与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手段等方法,实现由“讲师”向“导师”的课堂角色转换。
(三)整合和优化教学材料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几乎放弃了高三阶段的常规教学,把时间都用来复习和备考,学生没有学到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英语知识的缺失和断层。在开展大学英语衔接教学中,应以大学教材为主,以高三英语教材为辅,“鲜活的”课外材料作为补充,通过整合和优化教学材料,现代化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并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保证衔接教学的量与质。
(四)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最多的场所,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平等、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改编剧表演、背景介绍、教学展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眼、口、耳、手、脑的联动,让不同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满足感和成就感。鼓励学生多参加英语角、英语俱乐部及各类英语比赛,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和服务项目等。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地锻炼和展示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需求分析是评估研究范畴中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重复的、长期的过程。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只有懂得学生的“情”、学生的“心”和学生的“意”,才能避免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Richards,J.C.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2] Allwright,J.& R.Allwright.Perceiving and Pursuing Learner’s Needs[A].Oxford: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1982,24 -31.
[3] Munby.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1978.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陈冰冰,王欢.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18 -21.
[6]陈汉白,周梅.大学新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32-33.
[7]王斌华.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34 -38.
[8]黄玮.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95-99.
[9]樊永仙.90后大学新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9):126-129.
[10]李养龙.理工科新生大学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1):112-115.
[11]陈汉白等.昆明医科大学2011级新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策略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9):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