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之美与性情之真
——王慧骐散文诗简论
2015-11-22崔国发
崔国发
心智之美与性情之真
——王慧骐散文诗简论
崔国发
王慧骐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的一位重要的散文诗人,为人作诗皆能率真而恳切,仁厚而睿智。他善于以丰富的青春话语激活思想特质,并且在爱的凝聚与美的裒集中,昭示着生命的灵性与艺术的智性;他喜欢把星星、草地、迷蒙的月光和那飘忽的金草帽作为自己的情感符码,在亲和力的审美境域中,与心灵形成独特的同构与对位关系,使诗的“表达”与精神世界的互通性成为现实的可能;他“给十七岁画像”,构筑“属于明天”的旖旎梦想,让人“意向性”地体验到一种赋予意义、指向意义、寻求意义的成年礼,理想主义的激情在他的字里行间,充分体现出鼓舞人心的魅力;他为热情奔放的、潇潇洒洒的、自立创造的二十岁干杯,让多姿多彩的、勃发着热血的青春,充满自信与希望;他回到生命本真的绵延之中,于真正的、内在的、充沛的、活生生的创造中拥有基本自我,个性化的艺术打探,使诗人接通了更为深广的灵魂视野。在慧骐的散文诗中,我们看到了成熟、健康、有力量的心智,看到了年轻、潇洒、有活力的灵魂,看到了纯真、活泼、有内涵的性情,看到了温暖、忧郁、有血性的人生。
就生命体验和诗意呈现而言,王慧骐的散文诗,因对青春、爱与人生的深透与彻悟,而在捕捉生活本质上获得了超越,诗意的表达与生活本质的表达相融互渗,相辅相成。由此我想起了生命哲学家、美学家狄尔泰说的话,他说,诗的灵魂是呈现出生活的意义,意义的给出是诗人通过体验和反思而超越自身狭窄境地的结果。正是这种诗意的凝聚,这种诗的意义的呈现使慧骐的散文诗获得了某种超越。他耽于沉思,感悟自然、社会和人生,在作品中充盈着强大的精神主体性,充盈着心灵的本真、感情的本真和生命的本真,他注重对生命价值的探询,对生命的成长性与关联性的把握,其散文诗的生命表达因而获得了一种深度和广度。无论是“书写历史”的我们,还是“目光穿透了历史厚积的岩层”、“活得不会轻松”的思想者,无论是“能教给你怎样去走人生的路”的“磨难”,还是“在那呼喊中强烈地感受到你的力量,感受到某种超脱和升华”的“孤独”,无论是“踏着失败的硝烟”,还是“拧紧生命的发条”,无不融汇了慧骐先生独特而深拓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打开了人与我、我与世界的障碍,使人的存在与人类历史相遇并产生紧密的关联。深层体验总是与人生诗意化息息相关,与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少年心事、青春与爱乃至生活的意义息息相关。
在我看来,一个富有个性的散文诗人,未必要孜孜不倦地奉行索绪尔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在我们如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那样“去中心”之后,却不能不在散文诗中,呈现适合于表达自我情思或寄寓象征意义的“逻各斯”,也就是我所倡导的带有个性化主观色彩的“标志性符号”或“义涵代码”。我们高兴地看到,王慧骐先生找到了他独特的“符号”、“代码”(心灵的“逻各斯”)。即在当下散文诗坛,一提及王慧骐,我们立马会说出他的“月光下的金草帽”。“金草帽”便是能够负载他精神与情感的物质佩戴,是缪斯女神赐予他的一顶金色的桂冠,是诗人本源性的、内在赋形能力(表现功能、再现功能、意指功能)生发出来的,能包含某种自足的精神能量的艺术符码。从德国美学家卡西尔“符号学”的维度上考量,所有的思想和人的意识都是符号性的,符号形式与文化是可以互换的术语;如果我们再运用批评家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观来阐释,则不难理解,文学是一种自足的符号系统,我们应关注这个符号系统所闪烁奔迸的文学的意义。为此,在王慧骐散文诗中,我们不妨把他的“金草帽”所辨认出的文化代码、义涵代码、象征代码,从这种理想的逻各斯或关涉灵魂的符号系统中发掘出来,恢复文本的创造性活力,让意义的本源因为文本的符号和语言的招引而激发出蓬勃的生机。“成片的山峦做你的背景,你便可以戴着这顶飘忽的金草帽,去那片很远的草地放牧你的思念”;“约好了,我们今夜相见。约好了,还是那群缪斯的儿子。暗号是迷蒙的月光和那飘忽的金草帽”——金草帽作为一种符码或暗号,不仅成为慧骐散文诗的抒情载体,而且体现出诗人“既潇洒又深沉的美学风度”(洪烛语),还能够把它作为内涵旁逸蔓延的征兆与路标,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金色童年”、“金色少年”、“金色青春”、“金色幸福”、“金色太阳”、“金色明天”的丰富含义,诚如作者在《王慧骐散文诗精选》后记中所言:“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抑或为诗冲动过。而面向青春的回望与祭奠,对未来的人生,或许是一次挺不错的精神洗礼”,以至于诗人叹惋,真的在某一天,“我的草帽丢了。丢在六月的那个有些酸楚有点苦涩的黄昏里”、“我的草帽丢了。丢在六月的那个有点丧魂有点失魄的黄昏里……”,由此可见,诗人的这顶“金草帽”,关乎魂魄,关乎理想信念,关乎青春与爱,关乎诗人的追求,关乎生命的智慧,它涂上了人格主体的底色,是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而须臾不可丢失的东西。在当下,诸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激情燃烧的岁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的青春我做主”,“致我们致将逝去的青春”——相对于散文诗而言,这些大陆青春片依然“如火如荼”,无论是青春怀旧,还是面对无法表述的青春,与慧骐先生笔下那个时代所呈现的社会历史风貌相比,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青春既是历史和文化的概念,又不只是年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时代氛围”。一个时代的写作总是和一个时代的灵魂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慧骐先生尊灵魂、养心智、抒性情、歌青春的写作,以他的精品散文诗为我们了解时代、关注人生、感悟青春乃至精神成人的历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艺术证据。
好的散文诗,便是这样的表达对生命世界的关切,它要求诗人关注人性的存在,如诗评家谢有顺所言,“把一个真实的世界给人,把人心的温暖给人”,既要有心灵的追问,又要有人的体温;既要以人生作文,又要以性情立世,“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慧骐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温度的优秀诗人。他如椽的笔触,深切关注人的生存现实与生存状态,深情体恤平凡的世界中那些普通劳动者的艰难困苦,深挚洞察到生命深处的痛感,而在散文诗中包孕着一颗善良的、温暖的、有力量的心灵。“哦,你不是艄公,你无法在那咆哮的黄河上弄船。命运之鹰残酷地叼走了你对这个世界打探的念头。∕但你好像不服,你一次次抬起被命运之手强按下的头,一次次试图撕破他为你编织的这张黑色之网。∕你呼喊黄河,你欲借助这天外之水的神力重塑一个你,重造一个你的朗朗乾坤!”(《听盲歌手唱〈船夫曲〉》),诗人写一位盲歌手气发丹田的咏唱,他的身体每一个部位雄浑激昂的腾动,一曲《船夫曲》,使黄河也为之加快了流速,真可谓:身虽残疾志弥坚,目虽失明心更亮,诗人在此讴歌的是一种在逆境中顽强面对人生、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屈不挠、刚毅奋争的精神品格。他写“总是含着烟斗。总在飘出的青烟里寻找着什么”的祖父,写“默默地期待着,期待着自己的命运会爆出奇迹的烛花”的大姐,写“敲着洁白的木箱,像击鼓,一声声是那么富有节奏”的卖冰棍的青年,写那位使“我”想起了海、土地、山峰、大江的老人,写甘苦寸心知的“卖豆浆的姑娘”、集邮者、拳击手、捕鱼人、弹花匠、管水员、打钟的老校工、搭积木的孩子、电影跑片员、卖杮子的少年等有血有肉的、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群像,抒发了“民胞物与”的民生情怀,表现了诗人对黎民苍生日常生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内心牵挂,真实地记录了饱经生活磨难与处于社会边缘的普通劳动者粗粝、贫穷的生活史,隐忍、坚毅的奋斗史与痛苦、迷惘时而欢愉的情感心灵史,凸现了散文诗灵魂叙事的历史价值。有鉴于此,慧骐在《关于散文诗的若干断想》中说:“更多严峻的生活需要我们的投视,需要我们立体地观照后的忠实反映。那大山背后的岩石,那拄着拐杖孤独而行的老人,那从南方的硝烟里飞出的带血的白兰鸽,那渐渐坠落的夕阳和闭塞的山乡里失身后饮泣的少女……似乎都在拥挤着,交错地迭现着,等待我们把散文诗的探测器和采掘机轰然踏响……”可见慧骐先生对丰富散文诗的思想含量和生活容量、聚焦更深邃的人生状态、开掘更深广的社会内容、寄托更深远的情感的推崇。人性的勘探与诗意的表达,使慧骐的散文诗在“一种穿透性的同情”(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莱蒙语)中氤氲着精神体温,在人性世界中呈现有体温的价值世界。诗人也只有如萨特所提倡的“介入”时代,“介入”现实,“介入”存在,“介入”人性,与我们这个时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把自己的艺术建立在普通的日常观察与想象之中,才能书写出主体的精神成长诗史、青春的复杂记忆、日常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诗性智慧。
王慧骐的散文诗,始终贯穿着一条非常清晰的精神主脉,即,执著地追求一种青春与爱的书写,一种宽厚温润的人性基质。出于青春理想的冲动,他的散文诗总是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创造的活力和文化的生机,充满着灵魂的叙事、自由的精神和价值的诘问,充满着丰沛的想象、浓郁的情感和审美的体验;他的散文诗既是直指内心的,又是诉诸直觉的,既是血的蒸汽,又是心的沉浸,进而彰显出仁爱之善、灵智之美与性情之真,真正实现了生命体验的深度、青春探照的亮度、爱情凝聚的热度、情感酩酊的浓度、人性传递的温度的高度统一。慧骐先生近日将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慧骐与散文诗》(三卷本)赐赠于我,非常荣幸,我在细读这套精美的文本之后,欣然命笔,写了以上的文字,以求教于诸位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