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2015-11-22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生生不息
文/本刊编辑部
又到一期杂志付梓日,适逢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谚云:“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当此时节,南方不少地方才刚刚进入冷暖交替,正是“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时候,俨然要为过冬、过年铺垫和蓄势了;而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景况更能体现一个“藏”字,所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屋外霜风卷枯叶,屋内正好围炉涮火锅。
倥偬一年,就这么晃晃悠悠进入尾声,却是一刻不得闲。做媒体,又是半月刊,环环相扣连轴转,第24期杂志的杀青既意味着一年告终,也意味着编辑部的“小伙伴们”立刻又要为新一年的栏目和内容未雨绸缪、四处奔走……
本期专题,关乎“全面二孩”,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以前的编辑部选题会上,我们就曾议论过“独生子女时代”对于社会人际关系和大家庭人伦关系的某种消解,比方说,叔、伯、姨、舅、姑等亚亲情的渐行渐远,这种影响不仅仅在当下,更在长远。到底“人多力量大”,还是“人多是负担”?此一时,彼一时也。毋庸置疑,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一个人类的奇迹,尤其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第一次彻底解决了土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制约,总体生产能力大于总体需求,迎来了物质极大丰富时代。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三十多年里,关于“二孩”的种种想象与现实,实际上也如影随形,不断地纠结着人心,其个中况味,实在一言难尽……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和回避。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周期都是人口周期。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包括“十三五”规划,人口问题显然将是重中之重。由于计划生育的人口惯性,人们生育习惯的改变存在一个时间周期,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否得以扭转、人口红利会否触底反弹,且行且观察吧,当然,我们乐见其成。
佛家讲究: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是说,在我们可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非强求。究其实,任何一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当然也是可转化的。
2016年,《中国青年》从栏目到内容,皆有调整,将以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新年新起点,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共青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记录当代青年的成长历史,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变化,展示当代青年的奋斗与梦想,彰显当代青年的崇高信仰,为共青团事业努力发声。简言之,《中国青年》要成为当代青年的亲密朋友,成为他们喜欢阅读的青年文化读物。
时下,媒体圈的人聚在一起,话题自然多与媒体有关。“互联网+”时代,从来不缺少颠覆与被颠覆的故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舆论环境、商业体系,以及大众的思维方式、阅读诉求都在不断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说,这是最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影响着一切。当前,传统媒体的生态链条正在慢慢瓦解,但新的产业生态事实上却并不清晰,或者说还不那么清晰。有时候,人们甚至还产生一个错觉:传统媒体只要攒个网站、搞个APP,似乎就能突围,重新过上好日子。然而事情的真相绝没有这么简单。也许有传统媒体觉得新媒体风光,可新媒体的酸楚谁看得见?只见烧钱没见赚钱,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还没来得及成长就已经到了生死的边缘。真正冒出来的有几个?
当前,所有媒体所面对的挑战,不是产业的局部调整,而是整个生态的重组与巨变!这个变化,不仅会影响媒体的盈利模式,还会改变新闻内容的报道形式、报道主体,以及媒体机构的产业角色。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实所有人都站在同一个十字路口……
宋人卢梅坡有一首诗《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生不息,2016。相信媒体业会迎来新气象,《中国青年》也会开辟新天地。
万象更新,丙申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