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光影中舞动
——浅谈辽剧的生存之路
2015-11-22■赵莹
■赵 莹
在时代的光影中舞动
——浅谈辽剧的生存之路
■赵 莹
在民间文化保护的浪潮高涨的今天,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珍宝的如辽剧一般的地方戏剧却日渐式微。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尤其在现代年轻人的“字典”中,辽剧等地方戏剧仿佛存在于古老的箱柜中的古董,是那么模糊而遥远。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辽剧等原生态地方戏剧能否坚守阵地,走出困境,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是当前的戏剧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辽剧以它“一口说尽千古愁,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奇幻魅力在神州大地上从宫廷到民间,整整活跃了千载有余。然而,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正如一个人必须面对衰老一样,今天的辽南皮影戏已然步入了危机,同其他地方戏剧的处境相同,亟需寻求一种方式或者出路,将自身的宝贵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在时代的发展中求得生存。
1、保持传统 与时俱进
地方戏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对于像辽剧一样的地方戏剧我们首先要以保护传承为主,这也是在保护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挖掘传统剧目,保护继承辽剧等地方戏剧原始的、原滋原味的东西,是保护其存在的必要价值;其次,要注重创新。创新者首先要对辽剧的历史十分了解,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辽剧,明确在剧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创新者的创新还要适度,不能盲目追求创新,而丢失了剧种本身的存在价值;再次,要注重发展。创新后剧种才能发展,但我们要明确发展不是简单的嫁接,如辽剧一般的地方戏剧的发展要坚持自己本来的东西,不能搞些不伦不类的拼盘似的东西误导观众,使其看后不知所措。
2、开拓市场 回归乡村
辽剧等地方戏剧之所以被称为 “地方戏”,是因为它们大多根植民间,是同一个地区的地域风土民情密不可分的,也是一个地域文化、风俗、民风等的载体。我们要正确地考虑辽剧等地方戏剧自身的特点,在艺术创作和市场经营两者间找到适当的定位。定位的越准确,地方戏剧的文化特色越容易彰显,也越利于地方戏剧的发展,演出的市场和空间也才能广大,从而为地方戏剧的传承、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局面。
不同的戏剧种类有不同的观众群,像话剧和歌舞剧根植于城市,而辽剧等地方戏剧的根却在农村,村镇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找准了地方戏剧的自身定位,才能拉近它与市场、观众的情感与距离。辽剧可在剧场上演高雅的演出,但只有走出剧场,深入民间的辽剧才是真正的辽剧。真正还戏于民,才能使辽剧焕发新的生命力。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是辽剧等地方戏剧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这不仅是繁荣发展地方戏剧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还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
3、寻求扶持 公商共走
上世纪90年代,是辽剧的滑坡期,但这种现象并不只是辽剧,就是整个戏剧舞台都在步入低潮。在这种大形势下,辽剧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危机。要再度振兴辽剧,除了让其适应市场、培养观众外,还要积累人才,同时寻求政府的帮助,政府要加大对辽剧的保护政策,不要让辽剧遗憾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可以在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次,政府扶持外,还要鼓励企事业单位与演出院团“联姻”,鼓励社会各界对地方戏的支持和关注。同时还可以将院团排演的剧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由政府出资或企业出资购买供给老百姓观看,实现公益商业两步走。
借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辽剧等地方戏剧应该把握时机,借助自身及外在手段,使其价值最大化体现,能够永久地停留在戏剧的舞台上。
(盖州市辽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