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需要“杜甫”

2015-11-22刘月华

剑南文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儒家杜甫诗人

■刘月华

中国梦需要“杜甫”

■刘月华

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独称“诗圣”。圣,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孔圣。杜甫能得此殊荣必有其过人之处。此过人之处,一为其文学成就,一为其人格魅力。

杜甫出身于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生活较为安定富足。他自小好学,“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其远祖东汉杜恕、东晋杜预皆为当世大儒,祖父杜审言被后世评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甫深为 “吾祖诗冠古”而自豪。深厚的家庭影响让他一直以“儒家者流”自居,“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一生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传之以仁义礼智信”、“不敢忘本,不敢违仁”清楚的说明他对儒家教义不仅严格遵守,并且身体力行。作为一个诗人,在诗文中宣扬儒家理念是责无旁贷的,人生阅历则让诗意诗境得到升华。

公元755年11月,杜甫由长安赴奉先县探望寄居他乡的妻子儿女,一路的旅途见闻和到家后的不幸遭遇让他提笔炼就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此千古名篇。诗人开篇即用坦率的语句把自己的心事一一说出,这里有作者的自我嘲讽,也有对自己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与失落。“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道出了诗人作为儒者的社会责任感,他身上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弘毅,展露了儒家学者以天下为家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却也体现出诗人身上属于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的共同局限——人格中的依附性。儒家文化中,个体生命的价值是以个人在社会上的贡献多少来衡量的,因而封建社会的文人不得不通过求仕,依附于统治阶级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诗人正道直行的凛然风骨跃然纸上。他襟怀坦荡,坚守做人的气节,拒绝与世俗同流合污做违背内心价值的事,他是一个精神高贵的人,乃当之无愧的君子。杜甫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的李白不同,李白的傲骨中还有睥睨一世的傲气。杜甫则没有这种狂傲之气,他的个性温厚得多。对于早夭的孩子他自责“所愧为人父”,当人们以为他会沉浸在老年丧子的悲痛中时,他却是将自己的悲痛隐藏了起来:“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虽然杜甫爱自己的家人,但在他心中,人民始终摆在家人之前,他对家人的爱总是让位于对人民的爱,对他而言,先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然后才是丈夫和父亲。这样的遭遇换了任何一个人,在悲恸痛苦之余肯定要整天骂地,指责政府无能,可是儒家的诗学理论主张“怨而不怒”“温柔敦厚”,杜甫做到了,他没有将自己的诗歌流于叫嚣谩骂,而是以理智来节制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情怀和胸襟在千载历史中上演过几回?同样胸有济世之志,可在看透官场黑暗后的陶渊明最终也是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永不逃避现实、永远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

我们正处于一个激烈剧变的时代,这变局不仅仅是那些表面上一望而知的诸如经济、政治、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化,还包括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我们的文化心理、文化心态,我们的生存态度、思维方式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以更深刻的理性思索探讨人在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建立自己适当的生存方式、态度和情怀,人们定能在这厚重的氛围中展开对民族过去、现在及未来命运的思考。

(南昌工学院)

猜你喜欢

儒家杜甫诗人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登高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绝句
诗人与花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