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越人歌》的字幕英译

2015-11-22康路璐

剑南文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字幕英译视野

■康路璐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的,这种视角给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来解决翻译中的问题。电影《夜宴》中有名的《越人歌》的字幕翻译可以从这一理论出发,从而得出对该诗歌之翻译的合理评价。

一、前言

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它强调对作品的理解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这种观点能够给翻译者提供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问题。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联系电影《夜宴》中《越人歌》的字幕翻译,试图做出对该诗歌之翻译的合理评价。

二、接受美学概述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作者为中心到文本为中心再到读者为中心的演变过程。接受美学强调对作品的研究要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阅读、阐释为文学意义形成的主要依据。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对接受美学做了系统性的论述研究。接受美学认为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许多意义不确定的 “召唤结构”,要求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姚斯提出了一个概念,既“期待视野”。它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同时也包括人们的直觉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若新作品和读者既定的“期待视野”一致,读者想要得到熟识美的愿望可以实现。但也会产生失望,不能获得新的审美感受。当两者不一致时,新作品就可以拓展读者的文学视野。也就是说,当达到“视域融合”时,读者所渴望的熟识美感就产生了,但同时期待陌生的美感也消失了。读者总是期待文学作品中有陌生的东西,这种陌生的东西打破了“视域融合”,给读者带来的却是一种“正面失望”。需要注意的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会发生变化,对新作品陌生元素的期待也会不断变化。

三、《越人歌》的翻译分析

接受美学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读者的需求。电影《夜宴》中出现的《越人歌》可以被认为是一首难得的爱情诗。因为它将男女间的欲说还休而又郁结于心的爱情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根据考察,一种说法是:原是楚国的《越人歌》,实际上最初并不是楚国产出,而是由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翻译过来。《越人歌》“可视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篇诗歌翻译”。也就是说,我们难以确定现在看到的汉语版本是不是和原来语言相合。现在这首歌要通过银幕被外国人所认识,这又涉及到这首诗汉语版的英译问题。银屏上的翻译如下文所示,我们将从意义,情感及语言等方面来分析其译文。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电影字幕英译如下:

What blessed night is this?

Drifting down the River Qian

What auspicious days is this?

Dreaming beside my Prince

Too bashful to stare

A secret I cannot share

My heart fills with longing

To know you,dear Prince

Trees live on mountains and branches live on trees

My heart lives for your heart

But you do not see me

翻译此诗时,我们首先应该对“预期读者”做相应的分析。我们的预期观众是:喜欢或者愿意了解中国文化的懂英语的外国人。我们可以大体上把他们分成两类:一般英语水平读者及较高英语水平读者。我们将第一类读者记为A 类,第二类读者记为B 类。A 类读者的期待视野大体是:翻译文本意义通顺,对诗的体制,韵律等要求不高,B 类读者期待视野大体是:具备一定诗歌鉴赏能力,具有一定跨文化素养,相信诗应有诗体,译文也应有诗体,译文与原文字面意义不应丢失,译诗应该有和原诗基本相情感意义。从意思的传达上看,“今夕何夕兮”的翻译中加上了blessed 和auspicious,这虽然原文中没有说明,但为了便于外国人士理解,加上这两个词并不为过,而且把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也定格得很清楚。“搴舟中流”的意思是“驾着小舟在长江上漂”,译文显然是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翻译成为“Drifting down the River Qian”,这是与原文不相符的。“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和“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译文中完全没有译得出来,而是换了一种说法。最后两句把意思翻译了出来,基本到位。从这里可以得出,从意义层面上看,这个翻译不是一个完全“信”或者“忠实”的翻译,能够满足A 类读者需求,达不到B 类读者的需求。

从情感方面上来说,原文传达的是一种少女那种爱恋而又不敢说出口的感情。英译版本整篇读下来也是句句都是表达这种感情,排除汉语的干扰后再次读这首诗,这种感情也是洋溢整个诗歌的始终,两个版本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只不过是英译本更直地把这种感情表达了出来。从这个方面说,翻译还是很通达的,能够满足A,B 两类读者的需求。

从语言层面上看,汉语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这首诗是古体诗,译文没有这种效果,不过用了一些适当的修饰来表达, 比如what a blessed night!中间的a 去掉也是有一定的目的。风格的翻译在这里是比较难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而不应妄加指责。再者就是音律方面,原文押韵格式为aabbcc,而译文则不同,但也照顾到了音韵,而使其有了诗歌的形式。

因此,从表达感情方面看,这首诗的翻译达到了目标,影片也达到了传情达意的效果。不过对于翻译研究者来说,这不应是最佳的翻译,其中字句斟酌,有待商榷。

四、结论

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诗歌翻译应先判断译文的预期读者,并对其审美要求做出相应分析,分析的结论可作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依据。参照这些依据可以判断翻译目的是否达到。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是一个接受美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传递美的过程。接受美学应用到翻译会给翻译带来新的视野,提升人们对翻译作品的美学需求,进而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字幕英译视野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自己动手 调整错乱的影视字幕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视野
真相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