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2015-11-21张红梅
张红梅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基于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张红梅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当前课程讲授主要是传统的授课方式,这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缺失,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通过分析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含义、特征,构建了基于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的结构模型,希望通过该模型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使学生相互协作,形成自主学习,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利用当前网络时代的技术优势,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性格特色得到充分的施展,最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网络环境下课程学习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1]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课程学习是其核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最有效途径。那么课程学习共同体就是在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教师和学生为成员,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转变学生课程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将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互结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会协作与合作。
课程学习共同体是基于某一门课的课程知识,课程目标、工具以及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而又安全的环境中学习,与其他学习成员之间进行交往互动、合作、参与及充分利用工具来解决问题的共同体。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并且是自组织、自动生成的,一种和谐共生的共同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将自己“自我组织”进课程共同体中。
二、课程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思想包括五方面:知识建构具有社会性、知识建构存在一定文化场域、知识建构是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知识建构是群体智慧的共享和衍生、身份和意义共存于群体环境。[3]课程除包括学校的课程表中列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作为课外实践特别计划实施的“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形成的学校传统或校风。[4]那么结合学习共同体和课程的特征,我们归纳延伸至课程学习共同体特征的描述。
1.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将学习者置于学习情境和社会关系结构中,使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统一性的共同体。[5]那么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往往将自己视为一个更大的集体当中,当为一个学习目标共同努力的时候,这种意识就会使不同的学习成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课程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他们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和支持,使课程共同体中的学习资源、工具、学习者、教师共同参与,使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且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成员的贡献都能够被大家重视,通过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使大家共享课程学习共同体得到的集体智慧。
2.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学习某一门课程,那么课程学习者在这之前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对于将要学习课程的上位知识有所了解,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共同学习,形成课程共同体。但是每个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那么也就不可能养成同样的能力,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就不能局限于客观知识,而应该是相对地把知识置于其文化背景中,让学习者认识主体,从自身的能力、兴趣出发,个体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课程学习共同体才能得到自我认识的发展。
3.再生产的能力
再生产能力指的是课程学习者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地自我进行再生产,使学习者不断地提升自己,由原来的被动参与课程学习到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使自己不断地向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核心靠近,培养自己的能力。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对自己的贡献及自我认同感的增强也有利于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再生产能力。
4.共享性
共享性主要是针对某一话题,让学生换角色进行演练,观摩彼此的语言使用及行为,并当场做出反馈,共同探讨优点与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7]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所形成的以及大家所提供的资源都能够使课程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利用,并且及时的分享使大家能够最快地获得该课程新的资料,并且在课下的学习中,课程学习共同体也能够及时协作交流,为合作学习提供更多的默契,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三、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的结构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了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含义以及课程学习共同体的特征,那么对于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主要是根据课堂内容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课程知识是学习的必要环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程网络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资源的支持让学习者展开自主学习,主要的通信手段有:课程QQ群、课程BBS、微信、飞信、微博、博客等,这些通信手段突破了学习者直接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使学习者之间更好的交流。为此,借鉴并改造了恩格斯托姆等人的活动系统模型,用以描述网络环境下构建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
1.学习主体
在课程学习中,学习主体是学生,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有些学生需要依靠别人来学习,那么在此把学习主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主的学习者个体,一类是依附的学习者个体。
自主的学习者个体能够依靠原有的知识,在经验的基础上来主动地构建有意义的学习,能够帮助别人学习,为所属的学习共同体做出贡献。 依附的学习者个体是能够与其他的学习者合作学习,但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主体。
2.学习共同体
学习者之间建立促进学习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个体间相互具有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并且能够把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共享学习主题和学习任务。那么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课程专家、学生群体组成。
教师和学生群体构成了助学者,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助学者是主要的组织者。与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相比,助学者的作用更为重要,不仅包括学术性支持,还需要人际支持。[6]教师作为助学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角色,而是转变为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并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资源、咨询、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加工和整合。对人际支持方面而言,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机会,教与学产生了时空的分离,使众多的学习者产生了学习孤独感、无助感。助学者可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生态学习、情感学习,通过与学习者多交流、多对话,提供人际支持,消除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无助感,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排除不利的负面情绪。
3.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不仅包括课程信息、课程资源、课程辅助资源,还有课程的讨论答疑以及课程的学习评价,并且由课程评价及大家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对知识进行重塑,产生新的知识、新的学习经验,这也是课程知识的一部分,其中课程的学习评价是课程知识中最重要的要素。因为理解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对于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它是极其必要的,[5]同样课程学习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基于郭三强等(2009年)基于学习生态观的网络课程结构模型给出课程知识的建构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知识的建构
在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认知活动是分布于个体的和集体心智中的,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有差异,那么学习者在运用该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中才能体悟,去建构对知识的整体意义。
4.学习活动分工
对于学习活动的分工,学习共同体之间就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课程BBS、课程QQ群以及其他平台对分工的学习活动进行交流,那么学习分工,才使每一个学习者有了归属感,属于这个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活动的分工是让课程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都是通过达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来体现。课程学习活动交互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学习活动交互图
课程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活动分工,使每一个学习者都单独地完成学习任务(课程知识),学习者通过对课程知识的任务完成对学习活动分工进行完善,最终形成课程学习共同体,同时课程学习共同体也是作用于总的课程知识,这都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才能实现。
5.规则、规范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学习共同体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无论是人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维系着各个学习成员之间的角色关系。
课程学习共同体中的规则是在管理学习课程的时候,学习共同体之间相互交往,协作学习都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学习,调整着整个的课程学习共同体内的活动和各种交互关系。反过来,课程学习共同体的规则限制了每个学习者之间的交往活动。其如图4所示。
图4 课程学习共同体规则、规范图
课程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受到课程学习共同体中的规范的制约,不能随便地在课程学习中旷课、不交流等,这样就要求每个成员之间要有责任心。但也不是规则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这样方便学习者之间学习交流,同时这种规则也是学习者共同协商出来的,便于调节整个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
6.反思与评价
在组成的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教师、专家等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学习活动的分工来实现课程目标,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和沟通,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及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对于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对课程学习共同体进行整体的反思,更好地促进学习,回归学习的本性,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形成和谐的生态环境。
课程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每位成员的课程学习。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共同制定课程学习目标是学习者课程学习中所要达到的愿望。研究表明:师生在对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制定中共同协商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课程学习目标的确定由师生共同参与。
当学生亲自参与拟定时,会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为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而努力。协商达成后,简洁明了地再现能使学生保持和强化共同愿景,从而形成共同体规范。[1]
四、结束语
网络环境为课程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中,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把学习者的协作性、参与性、生成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课程学习由被动的课堂灌输式学习,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充满乐趣的学习体验,并且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改正,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成为一个发展中的人。
[1]杨琼.基于w iki的课程学习共同体设计与试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邵洁.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建构——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8).
[3]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3):72-75.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构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张海姣.财经类本科院校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124-125.
[7]王小丽.高职外语类课程学习共同体构建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4(6):52-54.
(编辑:杨馥红)
G40-057
A
1673-8454(2015)13-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