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对文学原著的改编
2015-11-20黄明妆王晓恒
黄明妆 王晓恒
由伯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一部迪士尼的3D电影,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英国作家卡罗尔所创作的童话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与《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影片在2010年上映之后,首周票房就达到了1.16亿美元,而这部电影作品的成功,不仅受益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而且也得益于伯顿对文学作品所作的巧妙改编。在波顿的电影版本中可以发现,影片受众实现了儿童向大众的转变,同时也彰显出了伯顿自身鲜明的执导风格,探讨英语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对文学原著的改编以及电影导演执导风格对电影改编的影响,能够为电影改编作品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对文学原著的改编
(一)颠覆人物形象
在英语童话文学中,人物设置往往具有分明的立场和对立关系,这种人物设置结构可以称之为“二元对立”。以童话中的女性为例,英语童话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仙女”,她们都共同具有善良、美丽、天真、无私的个性;另一种则是“女巫”,她们刁钻、蛮横且自私、丑陋。这种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在英语儿童文学以及迪士尼所改变的电影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经典模式,因此,观众在观看英语儿童文学和迪斯尼所改编的电影过程中,能够根据人物的容貌、穿着等轻易的辨别出人物的善恶。在卡罗尔的文学版本中,白皇后与红皇后这两个人物的设定就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白皇后具有纯洁甜美的外貌,并且相比较之下显得更加柔弱,而红皇后则具有与白皇后反差很大的外貌与个性。
在伯顿所拍摄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的设定对卡罗尔的英文文学原著进行了颠覆。从表面上来看,红皇后与白皇后的确具有对立的立场,但是在判断红白皇后好坏方面,这部电影作品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表达而显得并不是那么清晰和容易辨别。从红皇后来看,她具有夸张的造型和盛气凌人的性格,但是在电影情节中可以发现,红皇后暴躁的性格与他人对自己的背叛具有很大的关系。即便是身处王位,但是并没有人愿意与她进行沟通并对她的心事进行倾听。即便她对自己的心腹给予了极高的信任,但是她的心腹却对她进行了利用,并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她当作自己的傀儡。她的暴戾让自己的臣民都背叛了自己,但事实上,虽然她一直使用“off with his head”,但是她也并没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真的将谁的脑袋砍下来。从这几点来看,红皇后只是一个内心脆弱、外表凶煞、欠缺安全感以及言语逼人的人物,这一人物不仅不会引发观众的厌恶,甚至会唤起观众对她的怜惜,同时,这一人物的设定,对文学版本中纯粹的“恶婆娘”形象进行了颠覆。从白皇后来看,在白皇后的刻画中,电影呈现出了一个有趣的画面,即白皇后刚刚说过自身不愿意对任何生灵进行伤害,但是却马上对自己面前的萤火虫进行驱赶。事实上,在整部电影的表现中,这种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并不仅仅出现在这一处。从表面来看,白皇后弱小的形象容易获得他人的同情,也正是凭借这一特质,白皇后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并成功诱骗爱丽丝成为了推翻红皇后统治的工具。因此,电影中的白皇后利用自身的外表对自身的深谋远虑进行了成功的掩盖,而观众在了解这一人物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她并不像自己口中说的那样弱小,因此也很难想“二元对立”人物设置结构中的正面人物一样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由此可见,电影作品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颠覆,同时也对男权社会中传统的女性审美观进行了颠覆,这种颠覆消解了文学作品中所设定的善恶印象,并且也体现出了现代电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追求。
(二)再造故事情节
英语童话作品的受众是特殊的儿童群体,受到这一群体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童话作品在故事情结的设置中呈现出了单线索发展的特征。而从英语童话作品的结构来看,则呈现出“三段”模式与“反复”模式的特征,并且事故的结局也一般具有固定的情节,即以美好的结尾而告终,如在《白雪公主》中,皇后先后三次假扮老婆婆欺骗白雪公主,最后白雪公主与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多数童话改编的电影,也并没有突破这种模式,如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仍旧是以白雪公主和王子的幸福生活结尾。因此,无论是在英语童话作品还是基于英语童话改编的电影作品中,都具有固定的背景与情节。这种模式凸显出了童话作品和童话电影的教育意义,即人们需要通过努力来对命运进行改变,只有如此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伯顿的电影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对文学版本的改编来看,伯顿的电影与卡罗尔的文学都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总是做同一个梦为开端,转眼长大的女孩在被他人求婚时不知所措,并跟随自己梦中的红兔子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无论是在电影还是文学原著中,爱丽丝都面临着“我是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的过程同时也是爱丽丝成长的过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爱丽丝逐渐认清自己并找到了自我。但与此同时,可以从电影与原著中看到两个并不相同的故事,电影版本并没有对全部情节作出借鉴和重现,甚至处于电影创作本身的需求,伯顿对爱丽丝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背景以及在仙境中的各种奇遇都作了细化。而在思想表达方面,原著重视展现童真流逝带来的伤感和对生命的热爱,在仙境中的各种奇遇也都具有抽象的现实意义,但是,电影版本在重视展现爱丽丝面对现实世界和仙境过程中对真实的自己与正确的生活态度进行寻找的过程。另外,电影版本在大部分内容中都对文学原著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继承,但是结尾部分的独具匠心却带给了观众不少惊喜。电影作品中出现了“预言书”,并预言爱丽丝将成为仙境英雄。在完成自身的英雄使命之后,爱丽丝面临着疯帽子的表白,带着观众的惋惜返回到现实社会中。并且回到现实社会中的爱丽丝拒绝了他人的求婚。至此,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被呈现出来。这种改编的意义在于,爱丽丝这一人物形象能够对社会现实作出反映,同时能够承载当代社会文化与大众审美需求。爱丽丝可以理解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并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感,同时摆脱了父权对女性思想以及女性自主行为的束缚。
二、 导演执导风格对电影改编的影响
从1903年以来,卡罗尔的童话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多次经过改编并搬上屏幕,在这些电影作品中,观众给出的反映与评价褒贬不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罗尔利用儿童视角对维多利亚使其的社会做出了审视,不仅表达出对童心的渴望,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社会中虚伪人性的厌恶。伯顿在以卡罗尔的原著为蓝本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对原著人物设置都做出了一定的继承,也对原著的风格进行了一定的保留,同时,伯顿在增设一些人物与改编一些情节的过程中,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文学原著中对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反映,成为了对当代社会所做出的反映,这种变化能够更加有效的吸引观众走入影院,并对电影内容给与好评。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影片仅仅只有两个小时的呈现时间,因此,在电影改编作品时,并不能够对原著进行彻底的还原,这也决定了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是一个故事再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导演执导风格对电影风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伯顿并不满足与对主流电影风格的迎合,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作品来展现出属于自身的色彩。从伯顿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可以明显看出伯顿电影执导风格对电影改编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伯顿的电影执导风格让《爱丽丝梦游仙境》具备了明显的哥特风格。从故事氛围的塑造来看,文学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能通过文字来对故事的氛围展开叙述,因此,读者对故事氛围的感受,也只能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来构建。而电影则能够通过画面与声效来将故事的氛围直接传递给观众,由此可见,电影和文学作品相比,在故事氛围的塑造方面具有更加直观的特点。从伯顿所导演的作品来看,无论是《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还是《僵尸新娘》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都具有幻想与现实结合的特点,并且都通过呈现恐怖、惊悚的内容来映衬出纯真、美好的愿景。同时,通过对这些哥特元素的运用,伯顿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而《爱丽丝梦游仙境》同样具有伯顿电影作品中的这些共同特点。观众通过《爱丽丝梦游仙境》,可以明显看出伯顿执导风格中的哥特色彩,并且能够从这些哥特元素中总结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四个特征,即恐怖阴森的氛围、充满悬念的情节、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伯顿利用自身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使《爱丽丝梦游仙境》呈现出了另类的风格,在充满哥特气息的故事中,爱丽丝的品质就如黑夜中的明珠一样闪闪发亮,而这部电影作品所反映出的主题,也能够带给人们反思与期望。当然,不能否认卡罗尔的文学版本中同样具备这种特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伯顿电影版本中所具有的哥特风格将这种特质彰显得更加明显。
其次,伯顿的电影执导风格让《爱丽丝梦游仙境》具备了明显的黑色幽默特征。黑色幽默的手法往往是利用夸张来进行讽刺,从而使用荒诞的世界来对现实社会与现实真理作出暗示的目的。伯顿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具有诙谐幽默的特征,但是带给观众的深思却能够冲淡喜剧的氛围。从伯顿的电影和卡罗尔的文学作品差异来看,伯顿对卡罗尔的文学作品作了续写。在卡罗尔的文学作品中,故事的主线是爱丽丝拯救仙境,而在电影作品中,伯顿将这条主线做出继承并设置为明线索的基础上,又设置了一条暗线索,即疯帽子对爱丽丝所产生的情感,从而让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在两条线索的推动作用下得以发展。在卡罗尔的文学版本中,疯帽子这一形象的癫狂特点得到了凸显,但是却没有多情的一面,而伯顿赋予了疯帽子这一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特征的出现,让爱丽丝在返回现实社会时导致观众产生的惋惜和遗憾之感更加强烈。虽然疯帽子外表怪异,但是却具有渴望被爱的单纯内心,疯帽子在爱丽丝走后所产生的孤独感,不仅让观众产生了忧伤情绪,同时能够促使观众对人性、权利以及社会产生思考。这种用喜剧形式所呈现出的悲剧色彩,体现出了伯顿电影指导风格中的黑色幽默特征对电影改编所带来的影响。
结语
无论是用文学形式还是电影形式来呈现,《爱丽丝梦游仙境》这种经典作品都能够得到人们狂热的追捧。在电影版《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伯顿对原著中人物的设置与刻画、故事情节的开展等作了大胆的改编,特别是伯顿像观众展现出了一个续写的结尾,这不仅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观与好奇心,同时也体现出了值得肯定的女性意识。另外,在本文的分析中也可以发现,电影版《爱丽丝梦游仙境》具有明显的哥特风格与黑色幽默特征,这也说明了导演的执导风格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