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勇攀高峰
2015-11-20包明德
包明德
新时期以来,随着更加开阔包容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出现,各民族被遮蔽的特质、记忆、向往与想象得到新的抒发与张扬。我国少数民族作家以他们的民族气质、文学感悟、人文良知与勤奋劳动,创作出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与文明开放的脚步,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的文学版图。这些作品中所充溢的文学精神和艺术品格,为中国当代文学注进了鲜活的基因,从而增强了综合创新、发展繁荣的艺术张力,也增强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也为民族文学理论与创作的探索飞跃提供了新的基础、起点与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接见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目标。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我国民族关系最新、最深刻的阐释。民族强,则中国强;中国强,自然各个兄弟民族都会强。而且,从历史到现实,无论人口多少,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长和贡献。所以,民族文化的认同,不应当理解为单一、单调和单向的,而是中华各民族互相学习,彼此吸纳,交错选择,一体多元,并自觉认同接受主流文化的动态过程。这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质,也是中华文化绵延长久、日趋丰富的内在基础。
民族文学的构成元素是多方面的,如题材、语言、族属、主题、哲学观念、宗教形态、审美视角、审美想象、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和风景画等等。但这些又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绝对的,需要进行动态性、综合性的考量。当前,随着我国民族文学的繁荣兴盛,有些理论与创作问题随之而来,这是需要去面对去探讨的。例如,少数民族作家很多是用汉文写作的,而且掌握和运用汉语文的能力很强,作品的受众也很广,影响也很大,而且民族特色、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也很鲜明。也有些汉族作家熟悉少数民族生活,热心于民族题材的创作。所有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这种状况,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想象与书写,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学的交流互动,有利于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格局,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了解与友谊。另一方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等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作品,在相应的地区受众广,读者多,以至走进帐包与寺庙。所以,鼓励用母语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政策选择。绝失一种语言,就等于毁掉一座古远的博物馆。然而,无论哪个民族题材的文学创作,无论哪个民族的作家去书写,都应克服人物是少数民族的名字,穿戴是少数民族的服饰,或者说几句少数民族话语,而故事雷同,人物扁平,题旨苍白的倾向。民族文学的创作应注重价值意义和艺术形式的深入开掘和表现,突出作品的内在性、精神性、文学性与超越性,提高创作的思想艺术水平。
衷心期待,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质量、数量、影响和价值诸方面,在新世纪都会有一个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