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校“病残弱”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研究
2015-11-19冯世超
冯世超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郑州市16所高校的540名特殊群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病残弱”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动机和价值取向及体育锻炼习惯等进行分析,提出促进高校“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 “病残弱”大学生 体育锻炼 情况分析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社会助残意识的明确度增强,在现代的大学中,伤、病、残学生和体弱(“病残弱”)学生也可以得到相应良好的教育。但如何保障和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更多人群关注的问题。通过了解“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病残弱”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取郑州市16所高校540名特殊身体条件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540份,回收539份,有效问卷535份,有效回收率为99.1%。对回收有效的问卷用SPSS进行处理统计。
二、“病残弱”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一)“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从上面可以明显的看出,偶尔参加的学生占有最高的比例43.6%,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占37.9%,他们自身所给的态度不主动不乐观,偶尔参加的活动的学生也只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我才去”的原因去参加活动。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二)“病残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和价值取向
简单的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每人的目的都不相同。在调查中(表2)发现,以“强身健体”和“减轻学习压力”的两部分占有率相对较高,分别占到了32.9%和20.6%。由于身体的原因,大部分“病残弱”学生都是以学习为首要任务,他们在上课时间与业余时间,大部分的经历都放在学习上,所以减轻学习压力也成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取向之一。
(三)“病残弱”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调查发现,“病残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宿舍,97.1%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活动,仅在体育课过程中进行体育活动;每周能坚持1-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仅有4.3%。说明“病残弱”大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认为场地不合适的学生占26%,27.9%的都是觉得没有自信,导致他们失去参加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病残弱”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調查发现,影响“病残弱”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方面主要有:一是自身身体条件;二是心里因素;三是社会因素。由于自身条件存在着差异,此类学生内心深处,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体育活动中,他人的态度与言语,对该类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他们表现的更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固执、反叛等性格特征,逃避学习,甚至逃避正常交往。
(五)“病残弱”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
调查发现,该特殊群体的学生,以个人锻炼形式的学生占有292人(54.6%),而在教师或志愿者指导下进行锻炼的学生占有97人(18.1%),选择自主锻炼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自闭,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病残弱”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病残弱”学生群体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学校应针对“病残弱”学生群体单独开展体育技术教学课,使体育健身活动在“病残弱”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
(二)建立完善的“病残弱”学生体育课程体系
“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应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特殊教育救助制度,以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器材设备、协助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病残弱”学生。
(三)探索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促进“病残弱”学生体育锻炼
对“病残弱”学生的体育课考评应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体育实践考试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情况,制定达标要求,以促健康、强体质为主,以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去促进他们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韩景军,王悦.对我国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45-147.
[2] 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