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革升级

2015-11-19刘晶晶

经济视野 2015年23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企业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晶晶

封面文章

国企改革升级

文/本刊特约记者 刘晶晶

2015年被称为国企改革的“落地年”。各方期盼已久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终于落地。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公布,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正式开启。

新一轮国企改革将从2016年拉开帷幕,主要改革任务设定期限为截止到2020年,与11月3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周期相吻合,国企改革也成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改革任务。

《意见》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从总体要求到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提出国企改革目标和举措。

对此,法国媒体日前报道称,经过长时间内部讨论后,中国政府决定对国有企业进行大幅改革,将以盈利为目的竞争性商业企业和安全领域的企业分开管理。前一类企业在大幅整顿后上市,后一类企业则由国家进一步加强控制。于是,一场关乎中央和地方逾15万家国有企业、100多万亿元资产和3000多万职工利益的深化改革,即将开始新的进程。

据了解,《意见》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和相关举措。其中特别提到,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意见》明确,将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

同时,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以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战略性产业为重点领域,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正式开启。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同时,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地方国资近十万亿资产将入市

此次,不仅更多地方国企改革进入实质阶段,而且随着顶层框架设计完成,央企改革将全面铺开。市场预期是,由国资委监管的112家央企可能会重组为30到50家左右,这是未来5至7年之内国企改革将要实现的目标,届时目前央企将有一半以上不再控股,为此,央企合并浪潮越来越强烈。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改革之后,上海在2013年底打响了地方国企改革的第一枪,今年以来,安徽、湖南、贵州等20个省市发布了深化国企改革的意见,而国务院国资委旗下的6家央企集团也开展了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等四项改革,这些改革导致了国有资本相关上市公司大面积停牌重组。据粗略统计,这些进行重组的上市公司按照当地国资部门的分类均属于竞争性企业,一般是通过向大股东或者关联方定向增发或者协议转让等形式进行彻底重组或者资产置换。

比如近期复牌的赤天化,其控股股东赤天化集团100%股权被贵州省国资委转让给民营医药流通公司圣济堂,这令市场对于上市公司业务转型抱有很高预期,也导致了复牌后的阶段性翻倍行情。因此,有专家分析指出,提高国有资本的收益率,特别是在竞争性行业引入民间投资者激发企业经营活力,是各地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自从2014年预算法大修以及43号文下发,改变了地方政府的举债模式之后,如何盘活万亿国资,提高资本回报率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迫切问题。

专家表示,国资体系瘦身是国企改革的一大任务,并购、重组、上市是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途径,地方将会大力推动地方国企改制上市。今年下半年以来,央企集团层面与上市子公司层面的整合不断上演,一个主要目的即推动整体上市。上市一方面可以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加强对国有资本的有效监管。

目前的情况是,按照国企改革的渐进逻辑,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多位参与过国企改革方案多轮讨论的权威专家表示,随着改革路线图的细节逐步厘清,操作办法陆续推出,事关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和转型升级的国企改革,将有助于消除中国经济的增长抑制、卸去增长拖累,迎来新一轮增长红利。

市场预计,除了中央国有资本,地方国资仍有大量资产没有进行证券化,未来可能有将近十万亿的资产进入资本市场。

有分析认为,2013年,全国国企资产总额104.1万亿元,央企48.6万亿元,地方国企55.5万亿元。目前国有资产的资产证券化率不到30%,初步测算估计,未来几年内将至少有10万亿-20万亿元之巨的国有资产进入股市。这将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国企改革最终大多数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的方式进行。

可以预期的是,大量优质资产将有望通过多种形式逐步注入上市公司中,这是国资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股市重要的投资机遇。

市场的走势,也验证了上述观点。2014年以来,国企改革指数总体表现非常强势,在市场6 月15日调整之前,其涨幅不仅跑赢主板指数,还大幅领先很多基金。市场进入阶段性调整行情后,国企改革指数体现出较大的弹性,在市场反弹过程中涨幅远远领先其他指数,显示出市场资金的高度青睐。Wind数据显示,十月反弹以来,上证综指涨了10.56%,而国企改革指数上涨18.51%。

随着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红利得以释放,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地方政府现有负债压力,有利于防止金融风险扩散和缓解经济下行风险,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长期支持。专家表示,通过国企改革收获的改革红利不可小觑,这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企必须深化改革

国企改革是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自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到1998年开始改革攻坚期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企业破产的操作、建立再就业中心托管下岗职工等也开始探索或试点。

随着其他所有制企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逐渐面临严峻挑战。到1997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1987年上升十多倍,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能正常发放工资和退休金。

1998年至2002年,国企改革在三方面实现了突破: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上百万家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退出公有制序列;通过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5000多户扭亏无望的困难企业退出市场;通过再就业中心和基本保障线政策,托管、安置了近3000万下岗职工,建立了国企职工可以流动的机制。

在前期改革过程中,国有大企业的体制基本没有触动,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其问题日益暴露。2003年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重点的阶段。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决定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随后成立的国资委,制定和建立了包括企业清产核资制度、企业发展战略和主业管理制度、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等在内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和制度体系。

同时,国资委还推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措施,如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重组、推动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企业改制上市、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试点、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解决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30多年来,改革使国有企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改革还在继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推动和完成,还需要攻坚克难。对此,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进行国企改革?

业内人士的分析解答了这个疑问。分析认为,中国崛起的背后一定是中国企业的崛起。10年前国资委成立的时候,中国在500强中的国有企业大体也就是10家左右,但是到2013年已经有了80多家,加上民营企业已经达到了92家,再加上港澳台企业则已经达到100家,占了世界的1/5。中国企业的崛起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统治了两个世纪经济格局,这说明中国国企改革的方向走对了,需要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在全球视野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就是提高三个力:国际竞争力、创新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三个能力关系到中国是否能打破西方世界的国际资本垄断。而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要从国内视角转向全球视角,从国内大布局转向国际大布局。因此,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战略,也是西方等发达国家所“惧怕”的一件事。

事实上,始于1984年的国企改革,长期的纠结与难点就在于,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数百万家国有企业要逐步转轨到市场经济的快车道,曾经靠补贴、等调度的企业必须寻找一套合适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尤其是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90年代末期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等一系列改革与阵痛后,留下的企业如何在市场的商海中搏击,实现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发挥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成为国企改革最为清晰的目标。

相比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改革,近10年的改革少了惊心动魄,却是更接近市场的改革。此次《意见》的出台,在国企改革发展史上又添一块里程碑。对中国经济整体而言,随着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红利得以释放,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地方政府现有负债压力,有利于防止金融风险扩散和缓解经济下行风险,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长期支持。专家表示,通过国企改革收获的改革红利不可小觑,这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多种形式推进“混改”

各地政府纷纷抛出方案,建立国有资本资产化的平台,把出资人、监管者、运营者的角色分开。从各地方案来看,一般把资本载体分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分别承担产业投资、融资和股权运营的职能,比如上海的两大平台国际和国盛。承担资本运营职能的上海国盛,其旗下的棱光实业被现代集团借壳预案已经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公司将转型进入建筑设计领域,重组完成后,国盛集团将成为继现代集团之后的第二大股东。

在资产监管方式上,目前部分地方已经开始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如山东率先启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首批试点鲁信集团和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已经改建完毕。其中,鲁信集团改建为资本投资公司,国投改建为资本运营公司。上海市目前已经建立了上海国盛集团、上海国际集团两大国资流动平台,并以划转部分公司股权。

大部分省份还提出对企业分类监管的原则。部分省市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类、功能类与公益类等,并根据不同分类性质的国有企业的股份构成做出规定。例如,部分省市对公益类民生企业采取国有绝对控股的形式;对功能类国企保持国有控股;对于竞争类国企将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开,国有资本将根据具体情况有进有退。

另外,整体上市提高证券化率是各地提得最多的,江苏的细则就明确要求“控股上市公司的竞争类企业,通过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资产置换、定向增发等方式实施核心业务、优质资产上市,最终实现整体上市”。

据东方证券研报,混合所有制改革除了改制重组、资产证券化之外,还有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设立基金共同投资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在重大项目中引入民间资金等形式。

2014年以来,中石化销售业务、中粮肉食、城投控股等国企改革中就引入了厚朴、KKR以及弘毅等海外和民间资本,而上港集团、海格通信、易华录等超过30家地方国企和央企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受到了A股市场投资者的热烈追捧。随着2015年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更多的改革形式将涌现,比如2014年12月30日北京市京能集团等8家重点企业发起成立了“京国瑞国企改革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资本,以解决国企发展历史负担重、资金筹措渠道窄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给国企分类是央企改革的基础,根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国资委最新版本将央企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把此前三分法中的特殊功能类,即石油、电力、军工等央企也划入了商业类,央企改革的阵营明显扩张。由于国资委尚未出台具体的分类名录,加之央企集团内部业务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中大多存在交叉,因此市场普遍预期,目前的国资委央企中,除已进入改革进程中的医改、金改、土改之外,新纳入商业类的石油、军工、电力领域所涉及改革内容或将成为第二批试点名单考虑的重点。

在第一批试点改革的6家央企集团中,“大集团小公司”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注资预期,其中市值小的中国节能、中国建材是“大集团小公司”股的重点。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拥有节能风电、启源装备、烟台万润A股上市平台以及海东青、中国地能、百宏实业H股上市平台,相比较而言,启源装备、烟台万润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市值较小,有可能获注集团的资产。按照同样的思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上市平台中方兴科技为较佳的选择。另外,新兴际华在A股的上市公司只有2家,未来可能会选择较优质的际华集团,谋求换股吸收合并、重组等方式实现整体上市操作。

在国资委央企范畴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农垦类的央企集团。作为历史遗留的产物,目前这些农垦集团管理上存在着较强的“企业办社会”特色,除划定由农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共管的*ST大荒外,亚盛集团和海南橡胶则由地方农垦区管理。对于仍处边疆的农垦类的央企集团而言,未来发展还暂无可复制性,除政企职能分离会带来集团的市场化改革外,部分集团可能受益于土地流转政策或注资、整体上市的预期,如*ST大荒等。

本轮国企改革不会现“下岗潮”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6万家企业关闭、3千万国企员工下岗。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工作人员近日表示,我国企业目前减员人数虽然有所上升,但因企业经营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性裁员占比很小,仅有2.6%,这一轮国企改革所引发的减员也和上一轮不同,不会引发下岗潮。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表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处于集中调整阶段,下岗规模很大,涉及千万人,但这次国企改革肯定不会有那么大规模地下岗。”

郑东亮说:“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形态很多,从2013年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渠道更多,各种新业态的发展也拉动了就业。”他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国企下岗潮,是因为当时整个就业市场没有那么大的容量。但现在,再就业的市场吸纳能力比以前强,国家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也比较成熟,比如对不同群体给予了相应的就业支持,提供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能够支持尽快再就业。

此外,从去年以来,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双创”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为就业提供了支持。

“现在提出的‘共享经济’实际上也容纳了很多就业,还有很多‘隐性就业’没有被统计,因为有些人是兼职。”郑东亮如是说。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莫荣认为,判断“潮”的出现,要以数据为基础,要看是不是“量大、集中、影响很大”。在他看来,能够称之为“潮”的包括1989年百万民工下广东引发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引发的几千万人“下岗潮”和金融危机时1200万民工“返乡潮”,而现在的失业人数增加还远够不上“潮”。

人社部对今年1到9月我国3.3万家企业岗位流失量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到9月我国3.3万家企业减员同比增加1.7个百分点。“企业减员主要来源于员工退休、合同到期、企业结构调整或企业搬迁,以及经济性裁员等几方面。”莫荣指出,最为敏感和值得关注的是经济性裁员,但仅占岗位流失总人数的2.6%,81.5%的减员都是因为正常解除劳动关系。

莫荣认为,这次减员的区域、行业相对集中,结构性特点比较明显,总体局势平稳可控。“不可否认,企业减员的确较往年有所增加,但完全没有达到‘潮’的地步”。按照郑东亮的说法,这次减员主要集中在制造、煤炭、化工、钢铁、纺织、服装和零售等领域,很多是化解产能过剩和环境治理的行业。

莫荣表示,东北地区的能源行业减员量较大;采矿和设备制造业的减员量较大,占减员总数的51.5%,但减员100人以上的占比很少,仅有5.5%,减员1000人以上的仅占0.3%。“另一方面,企业每年还有增员,以及新创造的就业岗位”。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今年1到9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就业形势比较稳定。

在莫荣看来,保持高就业的原因有4点: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维持了中高速增长,对保障就业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新型产业发展比较好,今年电子商务、金融、计算机行业用人大幅度增加,激发市场活跃度;第三,创业带就业的效应在持续释放,一个企业就可以带动1到3个人就业;第四,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尤其是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了就业的增长。

莫荣介绍,他们研究所研究失业预警红线,参考国际一般情况,认为调查失业率7%是一个合理的指标,而9月我国调查失业率为5.2%。

莫荣表示,要注意到失业风险在上升,劳动关系矛盾在上升,东北地区等区域不稳定的风险也在积聚。但莫荣也指出,在应对失业问题上,我国有成熟的做法。“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开创了由社会保障解决就业的‘5432’政策——5项社会保险可以缓交,除了养老保险以外,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可以降低费率,可以从失业保险给企业岗位补贴,让企业生存下去,尽量少裁员,这个政策比较成熟,新加坡也在实施类似的政策。”莫荣认为,我国对解决规模性的失业也有办法,如规模性的裁员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要有相关的安置办法,还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郑东亮认为,国企改革重组会有部分员工分流,所以还需要做好分流安置。“企业和员工的协商很重要,如通过减少工时、减薪、短期放假等措施来共度难关,职工的分流安置要事先沟通商量,避免出现去年的‘沃尔玛事件’。”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改革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