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煤田构造特征
2015-11-19明方平田维江
明方平 田维江
(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3)
1.煤田概况
根据含煤地层的分布、赋存状况及区域构造格局,将贵州省划分为9个煤田,兴义煤田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图1),西与云南省接壤,南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接,东界大致以北盘江、鲁贡、坡妹镇、安龙、德卧一线为界,北界大致以花江、泥堡、清水河一线与六盘水煤田相连。大部分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隅局部属安顺地区,面积约7344km2,地理座标大致为东经104°31'08″-105°52'15″,北纬24°37'31″-25°44'41″。
图1 贵州省构造单元及各大煤田分布图
2.地质构造特征
2.1 区域地质
2.1.2 区域地层
兴义煤田出露的最老地层为石炭系上统黄龙群,仅分布于煤系西部边界黄泥河背斜核部,出露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分布于煤田内的山间洼地、沟谷及河流两岸等,其中安龙县大面积分布,煤田内地层主要为三叠系,次为二叠系,古近系零星分布。
2.1.2 区域构造
兴义煤田位于贵州省西南角,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Ⅰ级构造单元内的上扬子陆块Ⅱ级构造单元,Ⅲ级构造单元属南盘江—右江前陆盆地 (图1)。煤田西与云南省接壤,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西北以黄泥河—潘家庄断裂为界,北东以水城—紫云断裂为界,属六盘水断陷区,位于六盘水断陷区的南部。
2.2 煤田构造
兴义煤田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黄泥河—潘家庄断裂与册亨弧形断裂所围限的西部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该赋煤带主要成煤时代为晚二叠世,地处海陆交互过渡相区,为贵州省一般含煤区,煤层厚度一般大于10m,位于黔南坳陷六盘水断陷区的南部,煤田构造主体为NW向构造、宽缓褶皱区,以隔档式褶皱为主,东北部以黄泥河—潘家庄断裂为界,东南部以册亨弧形断裂为界。
黄泥河—潘家庄断裂以南的兴义煤田,位于黄泥河—潘家庄断裂与册亨弧形断裂之间,自西向东主要控煤褶皱分布于七舍区 (黄泥河背斜南东翼)、兴义—马岭区 (坝佑向斜、纳省背斜)、兴仁—贞丰区 (大坝背斜、苞谷地背斜、滥木厂背斜)等3个赋煤大区及龙头山向斜 (赋煤单元),兴义煤田主要的含煤构造单元均分布于上述褶皱带内 (图2),以隔档式褶皱为主体,背斜陡窄,向斜宽缓。褶皱组合以NW向为主,地处黄泥河涡轮旋卷构造带南部,由西向东呈扇状撒开。煤田边缘还稀散分布有一些规模较小的NE向、SN向褶皱,NE向走滑断裂较发育,延伸长度常达数十公里,断距达数百米,常将褶皱切截成数段。此外,走向断层也较多,发育于背斜轴部或翼部,使其面目全非。煤田中的隔档式褶皱较典型,三叠系分存广泛,90%以上的晚二叠世含煤地层保存在宽阔的屉状向斜中,被剥蚀的部分不到10%,对煤炭资源保存极为有利。但区内断裂较发育,严重破坏了含煤地层的连续性及构造的完整性。
图2 兴义煤田主要含煤构造单元分布图
2.3 主要控煤褶皱
褶皱是兴义煤田内的主体构造,煤田内褶皱构造主要为NW—NWW向,NE向和近NS向少量发育。NW—NWW向褶皱带广泛分布在煤田范围内,由南西往北东主要有坝佑向斜、兴义背斜、龙广向斜、纳省背斜、双龙向斜、大坝背斜、交乐向斜、苞谷地背斜、龙头山向斜、滥木厂背斜、白泥田向斜、牛场背斜、晴隆向斜等,这一组褶皱除纳省背斜和滥木厂背斜外,其余为开阔平缓的褶皱构造。NE向褶皱主要分布在煤田的北西边界靠近南西角,主要有黄泥河背斜;近NS向褶皱主要分布在煤田中部靠近北东角,主要有安龙向斜、岔普河向斜。各方向褶皱分布参见兴义煤田构造简图 (图3)。
兴义煤田内除龙头山向斜含煤地层为上三叠统外,其他赋煤单元含煤地层均是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兴义煤田内绝大部分出露地层都晚于上二叠统,所以背向斜构造内含煤岩系均保存完好,都为煤田的重要赋煤单元。
图3 贵州省兴义煤田构造略图
1-晴隆向斜;2-白泥田向斜;3-滥木厂背斜;4-龙头山向斜;5-安龙向斜;6-苞谷地背斜;7-交乐向斜;8-鲁础营向斜;9-大坝背斜;10-双龙向斜;11-纳省背斜;12-龙广向斜;13-兴义背斜;14-坝佑向斜;15-黄泥河背斜;
2.4 主要控煤断裂
煤田处在应力复杂的部位,不但褶皱繁多,而且断裂相当发育,断裂的存在常常破坏了褶曲构造的完整性,甚至使褶曲构造面目全非,因而断裂往往是破坏储煤构造,影响煤矿藏评价的主要因素。晚二叠世同沉积构造主要表现为聚煤盆地基底加里东期古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和可能与东吴运动有关的断裂活动,煤田内反映较为明显的断裂有潘家庄断裂 (图3)。
潘家庄断裂位于煤田西北部,为边界断裂,呈北东向延展,形成于东吴运动,挽近时期仍有活动。其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其同沉积活动性主要表现为:
(1)控制了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南界。断裂南东侧无玄武岩分布;
(2)断裂两侧,晚二叠世地层的厚度、含煤性均有较大的差异。其北西盘的普安糯东、楼下、泥堡一带,含煤地层一般厚310m左右,可采煤总厚达13m;南东盘的兴仁苞谷地等地,煤系厚度增大至375m以上,局部达600m,但含煤性明显变差,可采总厚最大约9m,一般不足6m,且煤层稳定性急剧变差。
该断裂向北东,可能延伸至安顺、贵阳一线附近,其两侧煤系厚度、含煤性亦存在明显差异:北西盘,煤系厚度较薄,含煤性较好;南东盘,厚度大,含煤性急剧变差。
潘家庄断裂南段的雨樟—兴仁一线,存在一同沉积断裂,呈北东向横穿苞谷地背斜,在短距离内 (5km左右),煤系地层厚度急剧变化,背斜西段较东段缺失了煤系底部标十二以下厚约80m的一套地层。该断层为潘家庄断裂的分支断裂。
煤田内中小型断层则十分发育,就这些断层的展布方向、性质和发育程度可大致归纳为四组:NW-NWW向、NE向、NS向和EW向。
NW-NWW向组断层与煤田内大部分褶皱的轴线方向一致,主要与褶皱相伴发育,其特点是延伸距离长、地层短距大、断层倾角大及逆断层为主,主要分布在煤田北部、中部及中部偏南西。
NE向组断层普遍切割NW-NWW向组断层和褶皱,普遍切割北西西向断裂和褶曲。其特点是延伸距离长短不一、地层短距大小不一、普遍为高角度正断层,主要分布在煤田南西角、中部和北东角。这些断层中南西角和中部的断层比较连续,相对较大,北东角断层相对较小。NS向和EW向断层发育较少,NS向断层主要发育在煤田北东角,切割NW-NWW向组断层,EW向断层主要发育在煤田西南角,被NE向组断层切割。
除上述两组基本断裂,区内还有一些零星的断裂,其方向杂乱,如南北向、东西向等,它们普遍延伸距离短、地层断距小,对区内构造形态总貌影响较小。
3.结束语
构造对于煤田的控制作用毋庸置疑,兴义煤田作为贵州省九大煤田之一,受同沉积黄泥河—潘家庄断裂的影响十分明显,该断裂形成的次生褶皱及断层多姿多彩,直接控制着兴义煤田各成煤构造单元煤层的发育特征,加强对本煤田构造特征的研究,为煤炭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提供充分的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