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化压力为食量吗
2015-11-19
记者赵维莉
你会化压力为食量吗
记者赵维莉
时间真快,看似悠长的假期也要走到尾声了,作业写完了吗?新功课预习了吗?还有,你敢站在体重秤上,看看那上面的数字吗?每逢假期胖三斤,几十天的假期过去了,你又胖了几斤呢?为什么我们一到假期就会变胖?真的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太过舒适了吗?还是因为我们的胃口太好了吗?其实,我们的胃口可是和情绪有着很大关系的!
一个假期身材大一号
即将升入高三的高天硕这个暑假的时间安排的很满,与学业压力成正比的就是他的胃口了,本就是个高壮男的他,一个暑假下来似乎又大上了一大圈,总结了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变胖,他说是因为“化压力为饭量”,炎热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他的好食欲。“同学们和我开玩笑说,你不是正在吃,就是在买吃的路上。”
小高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手边都会随时备着一些小零食,看书的时候会吃一点,写作业的时候会来一点,就算考试的时候,他也会偷偷地嚼上一块口香糖,似乎直有这样他才会变得更放松。小高表示,其实自己是无意识地寻找东西自己吃,并不是真的饿了,只是想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或是调节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只是这样的“贪吃”结果,让他越来越胖。
当心情绪控制了你的胃
对于小高的情况,心理专家杨洋老师表示这就是典型的将进食当作了发泄情绪的渠道的症状,也是一种“移情”作用,“这类人都属于情绪性进食,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安抚自己或焦虑或紧张的情绪,而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吃东西时往往容易狼吞虎咽,就像是在发泄情绪。”杨老师指出,有情绪性进食习惯的人,多数生活简单,缺少抗压能力,遇到苦难就会退缩,所以这种情况不及时改善就会越来越糟,让你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情绪性”进食的人呢?杨老师说很简单,判断方法就是看自己是不是在不饿的情况下,也会去找东西吃,不吃就会觉得心里发慌,“这时候再好的食物也不再是享受,就像一个不得不做的工作,没有享受,只会摄入大量的卡路里。”杨洋老师指出,用吃来转移自己对压力的注意力,并不是个好办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的压力多半来自学习方面,越来越难的课程、总也记不住的单词、做不完的习题……这些都会让我们的大脑感到疲惫,让我们感觉压力很大,这时大脑会自动地释放一系列化学物质,包括我们熟悉的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加大,对周围环境变得敏感,让自己时时处于一个容易受惊的状态,这时我们的血液会在这些激素的帮助下,参与到肌肉运动中,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杨老师表示,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这些激素并不会一直在我们的肌肉中,当它们消失后,被称作压力激素的皮质醇就开始发挥作用,让你想要把自己的胃用食物填满,好补充你刚才应对威胁时所消耗的能量,这时有人就会不停地进食了。
同时,很多同学会因为压力大而产生失眠的症状,缺少睡眠又使我们身体出现疲惫的感觉,加上夜晚又是一个食欲非常旺盛的时期,所以就会出现越熬夜越容易感到饥饿的状况,加上因为疲惫我们的意志力也相对薄弱,面对来自食物的诱惑当然没有抵抗力了。
换个方法来解压
通过杨洋老师的解释,我们似乎为自己的“贪吃”找到了借口,而这个似乎也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小习惯”,而恰恰还从侧面体现了我们的性格有着缺陷。“爱吃并不被情绪控制了胃口是可怕的事儿,因为这是我们一种生存的本能,但是当吃变成安慰的方式,就代表你的心理在承受压力方面出现了问题。”杨洋老师强调,会被情绪控制胃口的人往往会跟着自己的喜好行事,对外界没有抵抗力,缺乏自控能力,意志力薄弱,容易情绪化,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了“贪吃”的原因所在,是被我们压力所左右,那么就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缓解压力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选择更健康更科学的办法。
当你感觉紧张时,不妨先深呼吸,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得到缓冲,让大脑得到“放轻松”的指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听听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让自己放空。平时多参加一些课外运动,多进行一些强度适当的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打球,把自己从紧张的学习当中解放出来,不要让自己的精神绷得太紧,劳逸结合才会对调节你的情绪更有利。
此外,如果当你面对压力或紧张情绪时,还会不自觉地去找吃的,杨老师建议大家不妨先喝一口水,含在嘴里,“欺骗”一下自己的大脑,当然习惯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所以同学们也不要奢望一下子就赶走不良习惯,要循序渐进,免得太过着急反而给自己更大的压力,那就是得不偿失。
编辑/赵维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