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民居门墩雕刻吉祥图案研究
2015-11-19窦炎
窦 炎
豫西民居门墩雕刻吉祥图案研究
窦 炎
一、豫西民居门墩石图案概述
豫西地区门墩一般由轴底、基座、锦铺和主体四部分组成。轴底为长方体石坊,上面有为安装门扇和转轴而凿的“海窝”(石洞),通常在大门里面起到“框定门扇”的作用。而大门外面的门墩基座多为“须弥座”[1]样式,表面通常会有精美纹样的锦铺”在基座上,图文花饰多为花卉等适合纹样,起烘托气氛、突出主体的作用。门墩石的主体部分通常为雕饰的重点,常见为鼓形、箱型(幞鼓子[2])、狮子、柱子形等形态,上面雕刻着寓意吉祥的精美浮雕。
总体来看,传统民居门墩石上雕刻的图纹均体现出祝福、祈愿的吉祥民俗观念,吉祥原意是善与福[3],豫西民间建造者通过巧妙运用神话、自然星象、飞禽花卉等各式图纹元素,以高超技能创造出吉祥图形与美好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成果,不仅渗透了民间习俗和民间传统技能,更是民间艺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美好情感表达。
二、豫西民居门墩石吉祥图案分类
豫西民居门墩石涉及的艺术题材丰富,包含诸多生活形态,按其内容和象征意义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寄托人类繁衍昌盛的美好祈盼。中国民间艺术体系是以生命、生殖崇拜为中心,自古以来就把传宗接代、人丁兴旺作为家族发展的首位,在家居装饰上运用大量渴望子孙满堂的吉祥图案,如莲花、石榴、葫芦等,其他还有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长寿、石榴是多子多福,而三只羊就表示三羊开泰,否极泰来[4]。通过自然界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象征着祈盼生育招子、生命繁衍平安的寓意。
2. 吉祥图案表达的生活信仰。农耕文化和“仕”文化,是历史文化上不可磨灭生活信仰的表达。雕刻一个结穗植物(稻、裨等)的花瓶,再在旁边雕上鹌鹑,穗与岁、瓶与平、鹌与安谐音,表示岁岁平安、年年丰收。猴子攀在枝上摘取挂着的官印,则取义“封侯挂印”,象征步步升迁、官运亨通。
3. 吉祥图案表达的宗教信仰。门墩石图案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多雕刻有八宝博古纹样,暗示着八仙的存在庇护。八样锦分别为:宝扇、宝剑、幽鼓、拍板、葫芦、笛子、花篮、荷花;八宝则为宝伞、胜利幢、宝瓶、金鱼、莲花、海螺、吉祥结、金轮,分别代表佛的八个器官。此外还有一些刻着“”字纹,此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装饰雕刻中大多“”纹四端向外延伸,通过各种锦纹的演绎变化寓意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
三、豫西民居门墩石吉祥图案的文化积淀
门墩石上雕刻的吉祥图案是劳动人民寄托意愿的精神载体,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观念性。研究豫西民居门墩石雕刻的吉祥图案,应从中国历史文化结构入手,以儒、道、释为主框架的模式进行分析,并参考中国的宗法礼制、神话传说以及求仙祈福等文化因素对吉祥图案产生的影响。
1.以“礼”和“孝”为主要思想的儒家文化。豫西地处中原,强调善恶分辨的道德诉求和以礼孝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纵观中国传统民间建筑方面,虽不如皇家建筑呈现的阶级层次明显规模宏大,但它也遵守宗法礼制而建,表现了建筑和儒家思想和谐相处的局面。
2.渗透浓郁的佛教思想。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到了元明清时期,佛教信仰向社会的中下阶层渗透,有关佛教的吉祥艺术形态逐步走进民间平常人家的世俗生活中,豫西地区曾为历史上的经济政治中心,佛教影响则更为深远,从门墩上说,豫西地区的门墩雕刻须弥座、锦铺形式要多于其他地区。
3.道教思想的融合体现。洛阳是道教的发祥地,就道家文化资源而言,洛阳为道家鼻祖老子居住任官之地。两汉期间太学之盛与清议之起,东晋玄学之兴与道家之隆,都与洛阳有着紧密联系。故道教思想对豫西建筑装饰的艺术形态有着深远影响。
豫西民居门墩石的雕刻是基于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及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豫西民居门墩石除了美化装饰多样的造型外,内在更是蕴含的吉祥寓意和美好祈盼,充分体现出豫西民居雕刻艺术形神意兼备的审美文化特征,其智慧创造至今依然魅力无穷。通过对其发掘、提炼民艺中的精华,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新活力源泉之一,是民间艺术对中国现代设计最好的启示。
*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项目《豫西地区传统民居的“三雕”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QN-402)的阶段性成果。
1.鹤坪,林安令.中华门墩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注释:
[1]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本文主要指高级建筑的台基。
[2]幞头: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汉族服饰之一,是隋唐时期男子首服中最为普遍的样式。
[3]《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徵。”
[4]也作“三阳开泰”本意是正月的泰卦,因八卦符号上是三个长横,所以作“三阳开泰”。
窦 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