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码头到源头”的机制探索

2015-11-19本刊编辑部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源头艺术节原创

“从码头到源头”的机制探索

本期头条聚焦“扶青计划”,不是简单的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造势,而是着意于其间的机理——一直在呼吁“文艺原创”,可是原创怎么“孵”?人才怎么“扶”?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得有真招妙招,至少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让我们看到了真刀真枪的掘进。而在这些“真刀真枪”里,有两点非常重要。

其一是回答了“孵”什么和“扶”什么的问题。在众多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了很多“意外惊喜”,这些惊喜,除了经济资助、导师牛逼,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内行”和“开放”的特质。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等多种积弊,青年艺术家的创造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而在“扶青计划”里,鼓励青年才俊的“充分个性化”,因为这才是创新的核心所在。当然,在这个多元化时代,除了“本体”的个性化,还要有多元的眼光、视角和格局,诚如专家所言,当青年艺术家“越界又跟本体结合,或者多种艺术门类元素的重新结合,一种新的排列,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开掘,都会产生创新的效应”。这样的理论表述,已经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上,看到了可喜的对应,令人欣慰。

其二是回答了怎么“孵”和怎么“扶”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培育年轻人的项目,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扶青计划”要旨在于,其落脚点在舞台演出——无论计划如何完美,蓝图要变成产品,扶植了演出,就等于扶植了整体,从纯文本到导演、演出,是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这就使得“扶青”平台呈现立体形态。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运筹整合各种资源,一些青年艺术家由衷地感叹,倘若没有这个平台扶一把,他们人微言轻,哪里去找资金、找舞美、找音效、找舞台、找各种合作者?即便找得到,又哪里能够保证是一流的、最棒的、最合适的?显而易见,只有“制度安排”,才能“有效运转”,这是非常重要的机制性探索。

由是也回答了“上海文化如何从码头到源头”的老生常谈问题。长期以来,上海的“码头功能”建设得全国一流,由于海纳百川,尤善接纳西洋文明,这个“码头”经常呈现“国际景观”,各种世界一流展演活动频频登临魔都,谁也不会忽视这个“国际码头”。然而见多识广之后,如何滋润和孕育本土原创?如何将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地催生原创花果?这是一个揪心和无法绕过的命题。我们在各种场合不断听到“做码头也要做源头”的呼吁,但培养土壤才是切切实实的作为,从“呼吁”到“作为”,需要作出各种切实探索,而“扶青计划”,显然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希望。而且,果实已经开始挂枝。

希望类似“扶青计划”的探索从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渐渐生长。曾经是“半壁江山”的上海文艺、上海文化,不能再坠落了,唯有不断雄起,再雄起,才不辜负这块曾经肥沃的文化土壤。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源头艺术节原创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