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媒体阅读之踵与微书评的救治*
2015-11-19孔功胜
孔功胜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正如一个学者所言,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但是,自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低头族”代替了对纸本经典的阅读,这必然造成阅读浅显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趋势。微书评的横空出世,依托着自媒体的平台,或许可以实现对自媒体阅读之踵的救治。
1 自媒体阅读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
从功能上讲,传统的阅读是陶冶情操涵养心智的修为,也是做学问的必备功课。恰如英国作家萨克雷在《书话》中所说:“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在学问方面,按照《礼记·中庸》的说法,读书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方式,一是讲究读经典诵诗文,二是看重下苦功求真学问。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精读细研很难,通读大观不易。所以,做学问的读书法,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力,难以达到精纯的火候。
在传统媒体时代,纸质书籍、杂志和报纸是读书人的不二选择。随着数字化图书的迅猛发展,纸质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的资讯媒体以及图书馆,均遭遇历史罕见的生存危机。有人甚至断言,将来纸质媒体将要消亡,图书馆有一天也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于这种悲观的论调,理性的人多半是不会认同的。因为,即使有一天图书馆的馆藏都是数字化形态,那仅仅代表“知识从书页的容器流进了光盘的容器里,但实际内容没有丝毫的改变。抽象意义上的‘书’永远会存在的,就像无论什么形式的阅读会永远存在一样”[1]。人类承载文明的大量内容仍会主要栖息在传统的媒介和书页中,但毫无疑问,图书馆承载无限美好记忆的“流金岁月”注定不会重现。图书馆馆藏资源迅速向数字化模式转变,需要我们养成以数字化思考为基础的新理念。
不得不承认,信息资讯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多个文化服务中心竞相涌现改变了图书馆独霸知识资料的局面,网络书店、社交媒体、手机资讯、专业性网站等与图书馆一样共同承载着人类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图书馆如果不接受挑战、迎难而上,其边缘化的趋势在所难免。传统媒体时代,书籍一直是大多数社会用以省视自身的核心工具,是陪伴个人精神成长的必需品;21世纪令人叹为观止的自媒体技术,每个智能手机都成为一个“外挂器官”和信息互换平台,无论文章还是电子图书,一般都在移动设备上进行阅读。特别是80后、90后人群基本把大量时间花在阅读网络上的文章和资讯,而很少时间去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和报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课堂上、地铁里、餐桌旁、石凳上,从或大或小的屏幕触摸着这个既近且远的世界。2014年底,“腾讯公布官方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计,一个月下来就超过26万字,印刷出来是一本200多页的书”[2]。这表明,青年一代不是不喜欢读书,自媒体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从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到泡在手机阅读中,阅读方式的变化让高校图书馆少了往昔的“人气”。即便在一些大学图书馆出现“一座难求”和排长龙等候开馆的景象,也只是把图书馆作为考试之前恶补学习的清净之地,绝非是为了阅读那里丰富的文献资料。难怪,有人不无担忧地说,当今的大学生越来越不爱“读书”了。中国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直率地讲:“中国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是耻辱”,这是“我们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大幅度下跌的象征”[3]。此言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2 自媒体阅读的优势及其阿克琉斯之踵
2.1 自媒体阅读的优势
2.1.1 自媒体阅读的便捷性
过去要查一幅图或一段文字要跑遍图书馆,要找一本重要的书籍,也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借阅。而现在要获取一条重要信息,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所需便翩然而至;要阅读一本著作,不管什么时间,可以在互联网上或者图书馆数据库里,轻松地下载电子图书。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容的社交平台,海量的资讯、无边界的交流,这是对幻想中图书馆的描绘。而这一切在自媒体中都得以实现。随身携带的自媒体与图书馆和电脑相比,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了时空的区隔,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触摸几下一切就尽在掌握之中。恰如“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过去一大堆的图书资料,一个小小的智能手机或手提电脑就能全部收藏,旅行途中不用再驮着厚重的图书,且一样会带给你阅读的乐趣和欣赏自然美景的兴致。
2.1.2 自媒体阅读的时效性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新闻的价值在效率。自媒体为用户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每天在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埃博拉疫情、伊斯兰国战况、APCE会议、乌克兰危机,借助网络化数字平台和现场动态直播可以第一时间被获知。用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而且可以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进程,使用户身临其境般地感触新闻事件。对于那些关心时事的人来说,自媒体较容易地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梦想。
2.1.3 自媒体阅读的丰富性
自媒体给阅读带来了新的经历和体验,通过这个新的数字化网络平台,读者不仅可以高效灵便地获取各种资讯,而且这种资讯的形态不再是一种文字形式,网络平台还为读者提供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信息。这样,用户不仅可以看、听,而且还可以借助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深刻地理解新闻,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实现新闻的多维阅读。丰富多彩的资讯形式让人的阅读变得轻松、自然、有趣和华丽。那种一个字一个字抠的读书方式,显然有点不合当今青年学生的口味。
2.1.4 自媒体阅读的分享性
传统纸质阅读是个人的事情,别人无法替代也无法与你分享;一本书、一杯茶、一个笔记本,构成个人阅读的封闭系统,偶有所得,行之成文,也很难公开发表,多是自悟自得而已。自媒体大大改变了阅读的私人性质,其带有集体性,分享成为大多数年轻人选择阅读的主要方式。现在提供分享阅读的平台很多,比如门户网站、微信群等社交网络。在这些网络社区里,每天有更新的内容以及分享的文章,社区里其他人可以利用收藏与分享链接,阅读好友推荐的文章,并写下阅读的心得。这种交互式的阅读反馈行为,彰显了阅读者的个体性和共同性,“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4]。有一个与收藏分享有关的应用软件“印象笔记”,下载量已经突破300多万次,可见分享阅读受欢迎的程度。
2.2 自媒体阅读的阿克琉斯之踵——“浅阅读”和“深阅读”
自媒体阅读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的一种手机阅读,它不可避免地打着“快餐阅读”或“浅阅读”印记。浅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不加深入思考的一种跳跃式阅读法,浅显性、不全面性、缺乏深度是浅阅读的主要特点。在自媒体阅读的引领下,“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一个浅阅读时代”[5]。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说,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众阅读在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了浅表化。
浅阅读的产生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每个人都很忙,忙的没有时间潜下心来享受深度阅读的快乐。此外,自媒体强大的海量信息存储功能,既给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多样选择,也造成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甚至是仅仅阅读一下标题便匆匆而过。从阅读的内容看,浅阅读主要体现在新闻资讯、娱乐八卦、网络小说上面,有深度的理论长文难以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反响,相反明星们的绯闻轶事则是阅读的兴奋点。
浅阅读流行有其时代合理性和强大技术支撑,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大众或青年学生只养成一种浅阅读的习惯,其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其一,浅阅读会弱化一个民族人文知识积淀,对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方向有较大影响。深度阅读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种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养成过程,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6]。浅阅读的娱乐化性质只是供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难以养成国民的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素质的下降,无法积淀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在“抽空了文化内核的时代,其发展也将失去方向”。其二,浅阅读有悖于专心致志、平心定气、循序渐进的读书方式,使“人们渐渐习惯只停留在某种信息之外,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不讲究缜密的逻辑连贯性、深度以及来源”。如果长期停留在浅阅读之中不仅会不知不觉地养成浮躁肤浅、急功近利的不良品质,还会钝化人的思维能力。深阅读能够培养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悟自审能力,能让人深刻地领悟到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那种浅尝辄止、标题式的阅读方式,难以让读者养成深入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其结果必然是思维能力的钝化、思想园地的荒芜、民族创造力的下降。
当今时代,自媒体阅读与深度阅读齐翼并飞,快读与慢读相得益彰,是避免民族人文情怀消散的理性选择。对于学生来讲,第一重要的能力培养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很强,就具备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倡导阅读第一或者阅读优先,是“美国教育改革法案的核心思想”[7]。为了避免自媒体阅读呈现的越来越浅显化趋势,引导青年学生养成注重内涵和品味、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深阅读,图书馆和社会各界责无旁贷。
3 微书评是一座沟通学生与图书之间的桥梁
自媒体阅读是阅读方式变迁的象征,虽然其隐含着诸多消极面,但谁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利用自媒体阅读涌现出的新工具或新文体救治自媒体阅读的弊端。微书评就是一种新的深受大学生群体青睐的文体评论形式,如果善加利用,就能架起一座沟通学生与图书之间的桥梁,引导着学生从“低头族”的浅阅读,走上深思体味的深阅读。
3.1 微书评契合自媒体阅读的“微”特色
自媒体阅读的最大特色是短平快,微书评在这点上与其十分一致。与传统学术书评动辄四五千,甚至上万字相比,微书评的特色在于一个“微”字。从形式上看,微书评是以微博为载体发展起来的一种书评文体,其字数严格限定在140以内,虽然很“微”小,基本上包含了书评的一般格式,即对图书内容、形式进行价值分析和内容评判。此外,还附带有图片、链接等扩展形式,能让读者在极短时间内把握一部图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还方便读者通过链接做进一步了解并做出阅读选择。微书评起到了导航者的作用。
3.2 微书评满足自媒体阅读的“大众”化
自媒体阅读改变了信息知识和文化传播路径的“窄”道现象,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自媒体上的海量资讯和文化资料,基本可以满足每个有学习兴趣人的需要,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通道越来越宽广,阅读正成为“大众化”的日常生活。一般学术书评,专业性和理论性强,发布的渠道很窄,除了专门的书评杂志之外,大多发表在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受众的群体非常有限,一般的大学生和普通大众平时极少看到,书评的影响力有限。而一篇好的微书评,通过社交网络,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其影响力不可估量。从大众影响力角度,有人不无夸张地评论微书评“是一个140个字符的革命”[8],“这140字的文字即时共享,形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9]。微书评短短的140字,降低了读者文字表述和专业背景的要求,再加上自媒体终端的便利性,使用技术门槛的低下,凸显微书评平台的草根特点。因此,重视和利用微书评引领学生阅读、读好书,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
3.3 微书评凸显自媒体阅读的“交互性”
自媒体阅读具有很强的“分享性”,每个读者都可以参与文章的整理,通过链接与他人一起分享阅读的心得与快乐。自媒体阅读的分享与反馈,改变了过去封闭读书的被动境况,阅读成为一种“集体”行为。微书评摆脱传统书评由专家、学者把控的精英格局,任何一个读有所思的阅读者,140字的微书评尽可以浓缩你读书的感悟。在这里,你不仅是一个阅读者,还是一个创作者;你不仅参与和图书作者的对话,还参与网络社区读者之间的阅读分享活动;你的作品——微书评,和著作一样可以获得如潮好评。期待网络劲爆的反馈和赞许,激发着阅读者更卖力地寻找和阅读好的著作,并用心写下可以传播的佳作。自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超越想象的公开平台,有思想深度者,尽可以借用这一平台挥洒你的才情,不再苦恼才情湮没无处发声。无论是谁,既可以选择做读者,也可以选择做作者,两者之间并没有过于严苛的界限。这一点特别适合个性张扬、表现欲强的大学生,倘若善加利用这种新锐问题,必将引起青年学生的强烈呼应。
3.4 微书评具有自媒体阅读的“时效性”
在自媒体中,信息的发布、更新与传播是即时性的,与图书相关的微书评几乎是同步的。“微书评的时效性优势是指微书评的写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表速度及其传播、反馈速度几乎是零时间或趋向零时间。这样的即时状态是传统书评无法超越的。”[10]如2005年,《哈利波特六》上架仅仅数小时,“英国广播公司的网站上已开辟了他们自己的哈利波特‘书评日志’,一位工作人员还没读完整部书就开始写下自己的感想,并随时进行更新。‘我刚刚读完这本书的最后几个字。’他在早晨5点半写道,当时距该书正式出书仅相隔5.5小时”[11]。自媒体与微书评的时效性优势,有助于图书馆及时了解出版界最新出版动态,以及大学生群体阅读的偏好,提高采访效率和针对性。
当然,微书评和自媒体阅读一样,新生的事物总是伴生着诸多不成熟,微书评基于微博平台的这一书评文体,大多是“大众个人自身感受的表达,是即兴的、直观的情绪宣泄,视角是微观化的”,书写的内容是“碎片化”等[12]。为了引导微书评工作的健康科学发展,图书馆应当加强以下几点工作。第一,组建一支微书评队伍。聘请学校各个学科的骨干撰写本学科知名书籍的微书评,这是专业化版块;抽调一批精干、学历比较高的馆员进行微书评创作培训,负责图书馆微书评的管理和撰写出版界新出版著作的微书评工作;招募优秀大学生加盟微书评撰写,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二,建立一个微书评数据库。收集各大图书门户网站中的好书评;与其他高校和出版社建立微书评数据共享系统,便于学生老师查询。第三,定期举办微书评大赛。吸引广大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微书评的创作之中。无形之中,会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而不是只看网络小说,玩游戏。第四,设立微书评发布平台。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借用微信平台创立图书馆微信圈,吸引大学生和教师参与;专门设立微书评版块,随时更新微书评内容,发布微书评信息,反馈师生的意见;大学生和教师也可在微书评社区发表自己的微书评作品。让图书馆微书评社区成为大学生读书交流的园地,抒发思想感悟的场所,引导深度读书的气场。
[1] 王姗姗,王强.数字化时代的阅读[J].中国图书评论,2004(3):8-11.
[2] 人民日报评论部.涵养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层”[N].人民日报,2015-03-02(5).
[3] 二月河.中国大学生看不下去《红楼梦》是耻辱[EB/OL].http://book.sina.com.cn/news/a/2015-03-05/0855727675.shtm l.
[4]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7.
[5] 刘东亚.论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书评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117-119.
[6] 现代社会要警惕这“读图时代”[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03-29/03095491785s.shtm l.
[7] 徐升国.数字化时代的阅读:趋势与挑战[J].出版广角,2013(8):14-15.
[8] 微博:140 字符的革命[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2010-09/07/c_12527015.htm.
[9] 大江东去.微博这140字的文字即时共享,形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EB/OL].[2012-07-31].http://forum.home.news.cn/post/viewPostSingle.do?id=102587912.
[10] 韩一红.微书评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3(3):155-158.
[11] 预言家快报[EB/0L].[2005-07-19].http://www.Crawn.com.tw/np//news83.htr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