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要新理念新模式
2015-11-18朱梅霞
朱梅霞
现代教学逐步融入科学化手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更要求老师与时俱进,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现就政治课教学反思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过去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中满堂灌,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和消化空间,这种教学方式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学习效率较低,使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就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等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作为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但過去,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情操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第二,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第三,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生动事例,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借助图片、多媒体等,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步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地感受到政治理论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四,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在高一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谈自己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会涉及到外汇的兑换比率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五,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除常规的讲授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图表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讨论、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小组等。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新理念新模式教学中,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过去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绝活。但是教学效果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得如何。因此,教师要把重点从教法研究转移到学法研究上来。一方面,教师应支配好师生双边活动的时间,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做到精讲,将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该学生读的让学生自己去读,该议论的由学生去议论,该思考的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提高能力,明白事理。另一方面,适时进行启发诱导和点拨,让学生的兴趣伴随课堂的全过程。因此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引导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我的家乡这块土地上,各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富有多元化的地方文化特色。遵循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的运用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这一原则。我将地方特色融入了美术课堂,加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一、了解地方饮食文化,促进各民族的了解、激发学习热情
民以食为天。偶然与学生们谈论起《舌尖上的中国》时,教室里顿时沸腾了。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和垂涎欲滴的可爱样子时,我有了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橡皮泥来表现家乡的美食,让家乡的饮食文化也在课堂上火一把的想法。经过一番设计后决定,在人美版六年级美术教材《家乡的小吃》一课中,融入家乡的美食。
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课前用询问记录的形式,用拍照留影的形式,有的干脆用亲自品尝的形式分别收集了素材资料。在课堂上各显其能描述并展示着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再配上对美食味觉的描述让你也为之动容了。香喷喷的烤馕、烤肉,圆圆的蒸饼……好像都在眼前。
把平常熟视无睹的食品拿出来细细品味时,才发现它们里面有这么多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堂上尽情的表现着,用熟识与激情绘制出了一幅幅有趣的画面,制作出了一盘盘香喷喷的美食。这些画面里不仅有对食材的进一步了解,更有孩子们对家乡的赞颂。
通过寻找家乡的饮食文化活动,提高了学生收集素材的能力。学生能用感兴趣的方式记录美食制作的过程,迈出了从生活中搜集素材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感兴趣的,更是记忆犹新的。通过欣赏不同食物的加工过程,学生看到了食品加工的耗时费力,感受到了食品的来之不易,懂得了浪费的可耻。更了解了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促进了对各民族之间饮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通过以上环节再去让创作时,学生的脑海里不再是一片空白。他們带着创作的激情、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对食材的尊重和对食品加工者的崇拜,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能把自己搜集到的素材变成作品,学生们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更有学生带着自己的绘画作品专程去食品店,让店里的叔叔阿姨欣赏,得到了来自外界的赞美,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美术的热情,更让学生懂得了艺术创作取材于生活的道理。
二、富有地方特色的铁艺门,使学生发现身边的艺术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作为美术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人美版五年级美术教材《有特色的门》一课中,我启发学生课前寻找家乡富有特色的门。课中师生用图片展分别展示了家乡不同款式的木门、伸缩门、铁艺门……在课堂展示中,学生们被一扇扇设计独特、色彩绚丽、工艺考究的门所惊叹。很平常的一扇门在设计家眼里却有那么多设计理念,那么多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学生尤其对维吾尔族的铁艺门更感兴趣。于是我们确定了创作的方向,用点线面打造有特色的门。
在引导学生学习中,从设计的理念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了维吾尔族铁艺门的各个图案所表达的寓意,并通过铁艺门演绎了点、线、面,色彩绚丽的装饰手法带给我们的视觉美感,真切的感受到家乡的人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热爱。在表现中学生们更是热情高涨,用点、线、面绘制出了一扇扇造型独特设计新颖的门,在创作中更加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通过对不同种门的发现与欣赏,使学生再次发现并感受到了身边的艺术,从不同民族家的屋门到学校的校门,使学生了解了门的不同用途与功能。了解了不同民族、不同用途、不同时代赋予门的不同的艺术特色,更明白了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门代表着我们的形象。向学生传递了一个理念——走进校门我们是学校的一员,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走出校门我们依然是学校的一员,要遵守社会公德,我们有责任为学校的这扇“门”添光增彩,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除此以外,引导学生发现、关注身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工艺品、生活用具等,从而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技能,更应该是一种学习的理念。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切创作的素材从生活中来,那样才显得真实而生动。相信,学生们学会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会倍感生活的美好。用观察到、收集来的素材去精心创作,会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不断的惊喜与快乐!也深信,将地方特色融入美术课堂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种理念——艺术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