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苗族乡德育教学如何渗透民族文化

2015-11-18杨东彩吴晨曦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同乐侗族苗族

杨东彩?吴晨曦

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聚居苗、瑶、侗族少数民族,该乡中学是全县乡下中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多数学生来自各个山头的瑶家苗寨,少数来自沿河侗村。一些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读书而“读书”,个别教师也单单凭借教材而“教材”。好些学生缺乏勤劳的美德,缺乏审美的情操,缺乏团结的精神和缺乏尊重自然、生命和师长的品格。因此,道德滑坡现象每每出现,德育工作也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既然道德如此重要,为何不利用校本资源来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德育工作?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民族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在同乐乡境内,既有优美秀丽的自然景观,又有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苗、瑶、侗族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和习俗文化。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初步摸索出一条德育路子:以文本资源为主,辅以校本资源,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优势,培养提升苗族乡初中生的道德修养。

发掘民族饮食文化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

同乐乡盛产茶油和茶叶,这两种特产是打油茶必备的原料。苗、瑶、侗族妇女都喜欢打油茶,往往用油茶来招待客人。喝油茶能生津解渴、提神健脾和消除疲劳。

同乐乡有一句俗语:“吃不离酸,穿不离带。”苗、瑶、侗族几乎餐餐不离酸品,中午和晚上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酸菜。尤其是瑶家妇女,腌制酸菜的方法独特,腌制出来的酸姜、酸辣椒和酸蕨菜味酽可口。吃上这些酸品,可以健胃消食,增强食欲。

我在教学《柳叶儿》和《草》时,结合民族饮食文化与学生一起对比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在那过去严重饥荒的岁月里人们吃的是柳叶,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甚至误吃毒草,而在当今的和谐社会里,人们吃的不但讲究色香味而且还讲究吃出健康。我布置一篇作文,先让学生回家亲手打一次油茶或者用酸品制作一道菜,然后把过程和感受写下来。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

发掘民族服饰文化 培养学生具备审美的情操

苗、瑶、侗族无论男女老少,逢年过节或喜庆时都喜欢穿自织自染的棕红色全棉布衣服。穿戴最引人注目的是苗、侗族姑娘。每逢婚嫁节庆日子,她们头上围着折成约二指宽的条形自织白头巾,上身穿对襟滚边家织布花衣,两边袖口镶有宽幅花边,衣摆、衣叉都配有花边且分层次,胸部另配有一块胸兜,胸兜系上吊带。胸兜最能体现刺绣技艺的高超,绣的图案多种多样,有的绣牡丹,有的绣双龙,有的绣凤凰等。绣的图案不仅栩栩如生,而且还寄寓丰富的象征内涵,寓意非常深刻。下身穿一条家织布百褶裙,褶子细密而又可辨,脚穿一双绣花布鞋。戴的饰物有银耳环、银项链和银手镯。远远望去,这些苗、侗族姑娘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和《美丽的西双版纳》时,运用对比和比较的方法,向学生注释苗、侗族服饰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苗、侗族妇女的诚实、美丽、纯洁,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操。我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介绍本民族服饰文化,发掘生活中的美,很有效果。兰孟莲以“节日的盛装”为题具体介绍苗族服饰,语言准确、简明、生动,给老师和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发掘民族建筑文化 培养学生发扬团结的精神

在同乐乡的村寨,最能体现民族建筑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是鼓楼和风雨桥。据《同乐苗族乡志》记载:全乡有鼓楼27座、风雨桥6座。乡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是“平溪村鼓楼”,高27米,为九层檐瓴,坐落于寨中央。乡内最有名的是横卧在孟江河畔上连接坳寨、孟寨两村的“苗侗团结风雨桥”,建有二台二墩四亭十二廊,梁和柱全用榫头榫眼勾连,全桥不用一钉一铆。整座桥造型优美,结构稳固。这些楼和桥表现了苗、侗族人民建筑技艺的精湛,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团结的象征。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苗、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集体主义精神,我在教学《黄鹤楼》《苏州园林》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苗、侗族建筑文化,以培养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布置学生在课外合作制作竹木工艺品,目的在于考查其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龙红周和吴珍合作的木制品“侗乡风雨桥”与粟阳丽和龙甜甜合作的竹制品“ 画眉鸟笼”都很有创意,颇具民族特色,体现团结的力量。

发掘民族习俗文化 培养学生传承崇高的品格

同乐乡的苗、瑶、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正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民族不尽相同的习俗文化。

苗家人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蒸用乌桕树和枫树的嫩叶捣成汁浸黑的糯米饭,用芭芒草包黑糯饭“犒劳”耕牛,因此四月八节又称“敬牛节”;瑶家人则在这一天禁忌赶牛出栏耙田犁地,据老人说这天牛下田容易中邪。

苗族老人崇拜“土地公”,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养千人”,功德无量。每到大年三十那天,老人会带上祭品到土地庙祭祀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侗族老人崇拜“大树神”,认为村头寨尾的大榕树不知见证多少春华秋月和世事变迁,仍然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每当媳妇生下孩子后,爷爷都要去祭拜大榕树,祈求树神保佑孙子女平安。

我在教学《国宝—大熊猫》《白杨礼赞》时,结合地方的民俗特点,向学生延伸苗、瑶、侗族习俗文化,以培养学生传承尊重自然、尊重民族和尊重生命等品格。我要求学生围绕“民族习俗”这一专题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学生兴致勃勃。吴红莲以“芦笙赛”为题演讲,反映了村与村之间互敬互让的民族精神面貌;李露演讲的题目为“拉牛上树”,则表现了尊重自然与生命的情感。

侗族有一句俗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挖掘民族资源潜力,善于解开民族资源包,将校本资源同文本资源结合起来教学,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有效地实现文本教学目标,又提升中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了德育工作。

猜你喜欢

同乐侗族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人鸥同乐
补妆
侗乡学子爱家乡
老少同乐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兔猴同乐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