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后教”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5-11-18梁宇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杜甫传统

梁宇玲

一、前言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被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大石中学积极响应番禺区教研室“研学后教”的课改号召,在上学期实施“先学后教,分层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三学两教,分层发展”的课堂学习模式,但是大部分教师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伍新春、郑秋、张洁译的David W. Johnson&Roger T. Johnson著的《合作学习》中提到,David W. Johnson 和Roger T. Johnson 以自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的研究发现为基础,并综合诸如Katzenbach 和Smith(1993) 等学者的发现,绘制了一条能揭示传统课堂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小组的差异的学习小组成绩曲线。而这条学习小组成绩曲线表明,小组的表现如何取决于它是如何组织的。成绩曲线描述了四种行为水平的学习小组的不同定义。四种行为水平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是逐渐提升的。如果合作学习教学组织不当时,就会发现希望出现的合作学习行为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前两种水平的小组学习行为。小组学习想要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育工作者必须指明无效小组的特点,并采取实际行动来促进小组的有效运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甚至是优秀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实施

(一)开学初期班级团体凝聚力建设

初一新生进入初中学习,由于大部分同学之间都是陌生的,所以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成为了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在教室布置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所有空间。可用“小组围坐”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格局。通过小组围坐后,各小组学生围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以讨论和交流为主的学习氛围,这种组织形式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相互之间均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表现自我和巩固甚至是创新知识。在基本陌生的班级里,虽然围坐的安排让学生们相对稳定下来,团队凝聚力离不开成就的激励。在这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了开学面向全体初一新生进行的学前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在新学校里的管理制度,统一仪容仪表并锻炼团队、集体意识,提高个人纪律观念,锻炼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学们得以真正相互了解,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从中了解每位同学的性格和能力等差异,为接下来的组建班级合作小组,迈好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做好准备。

(二)分组座位安排实施

组建小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班主任在学前教育期间经过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后,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以小学升初中统考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性别、交往能力等为依据,重新按优生、学困生、中等生1:1:4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六人的异质合作学习小组。

座位每月进行前后或左右调整,组员每个学期重新根据学习能力等调整,但在每个学期内基本不变,只有当个别小组在组建后出现无法和谐,经过小组内部和教师共同努力下仍不能解决的才在小范围内进行组员调换。通过小组的相对时间内的稳定,保证了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并形成默契,增强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实施的有效性。

(三)建立组间竞争机制,增强全员合作意识

学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在组与组之间建立良性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要建立组间良性竞争机制,第一步是在各个小组进行组建活动。第二步是培养学生间的良性竞争。第三步是明确个人责任与角色。第四步是强调小组奖励。

(四)有效使用研学稿,促进小组合作

在开学初期通过各种方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安全的小组同伴环境,给予他们充分的自我表达机会,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有效地利用研学稿,也成为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般来说,研学稿分为“学习目标、预习导航、课堂研讨、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心得体会”等几部分。各科任教师会在课前甚至提前一天分发研学稿,要求学生在研学稿的引领下,通过预习,学生阅读课本,带着已知的学习目标和预习导航,发现问题,思考钻研,动笔解答,完成首次学习。学生变成课堂上的主体,他们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进行“课堂研讨”“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要求所有学生还要求使用红笔修改完善答案,完成二次学习。课后,学生总要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小组进行反思,以讲学稿为复习资料,及时巩固消化,完成第三次学习并相互评价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复习反思表现。三次学习,学生都以讲学稿为指导,目的明确,方向清楚。

另外,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研学稿保管不当、损坏甚至遗失的情况,学校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学生会议、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途径向家长及学生宣传学校实施讲学稿的目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研学稿用得好就是宝”,也让家长注意督促学生的研学稿的整理及其对学习成就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每班每天要求各组各科小组长检查各自组员的研学稿,一个单元学完就装订,一学期下来还要求设计封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加分。这样一来,不仅监督严谨,而且还让学生自觉意识到研学稿对自身、小组的重要意义从而爱护、整理使用研学稿。

三、总结

综合以上所述,学校所使用的小组合作方式对原来的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动不大,但是班主任能及时有效地管理班级并充分有效利用研学稿。尽管由于研学稿的设计和使用取代了教师原先在课堂授课时才向学生传授的内容,却也因为教师的“不讲”节省了时间,让教师在课堂上能利用空余时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也不像传统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记笔记或进行“题海战术”的练习。另外,尽管仍然对学生进行各种测验,但记分和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之间由注重个人的竞争转变成为小组间的竞争,將个人的成就与小组集体间的荣誉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班级各种形式的奖励措施,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团体凝聚力等方面在以研学稿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一、传统文化教学与教材整合问题的提出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教育如果漠视它,与自残无异。”“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的一句话。

再看看花红柳绿宴京城的今天,初中学生在忙着探求万圣节的来历,“感谢屈原让我们放一天假”。让语文老师尴尬又生气的是,他们痛恨唐宋诗人留下那么多诗文需要他们背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教育大有必要。又因为中学课时有限,也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课时,所以需要将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传统文化教学与教材整合策略探讨

(一)因材制宜积累

这里的“材”指的是教材。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课程,课堂上也就没有专门时间,所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材适时地引进与指导。

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编排是以主题单元为单位的,完全可以按照主题内容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七年级有一个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正好可以将中国传统戏曲知识安排在内,做为北京的孩子可以从起源到学唱几句京剧一定会擦亮他们的眼睛;八年级语文有“莲的文化”单元,引导学生认识莲的特点,延伸理解古人与梅兰竹菊的情感,因为在学完《爱莲说》《陋室铭》等精美散文后,古人的气节操守通过外界的事物体现出来的表现方法水到渠成地达到了;九年级有“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活动,可以分类型进行了解和整理古代名人系列,了解古人创造的伟大业绩,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境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大型的活动毕竟有限,润物无声的滋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随文学习是可以不着痕迹地传授。比如,七年级学习《论语》时可以补充很多有益的 “儒道精华”,课前按学号每天推荐一条做人或学习的要求或准则等。这样就可以补充很多有关孝悌、诚信、忠恕、学习、处事等内容。学《岳阳楼记》可以记名楼名联、学《故宫博物院》探故宫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 、学《爱莲说》读花与君子、学《核舟记》画苏轼……

(二)精心设计研习形式

由于没有专门教材,语文教师在课堂研习整合时技巧上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无论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活动,绝对不能用“你去看书吧”“你到网上查吧”单一的形式。所以,巧妙多样的方法才让学生爱学乐学要学,在老师的指挥棒下欣然前往。

比如,在学完《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后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中用了引号,看来这句话不是范仲淹最先提出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倍加珍惜学生瞬时产生的火花,于是干脆拿出两节课带他们去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己确定选题,最后每组进行展示探究成果,尤其是他们探究“民本思想”的起源于运用,拉了一条线索,直到当前社会提倡的“民生工程”,真正达到《课程标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要求。

三、收获传统文化教学与教材整合的快乐

(一)课堂齐手出成果

经过因地制宜的设想,灵动活泼的具体设计,就该学生动手收集整理与深入体会。有些活动可以单枪匹马完成,比如,收集作品,整理专辑,可以口头完成,可以写成作品,可以用ppt与大家交流。内容庞杂或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就需小组合作,比如,辩论、小组探究等。小组成员组成需要搭配不同特长的同学,一组5~7人最佳。仅以“探求古代文人思想”一课为例,6个小组各自呈现的成果,用ppt形式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探究的结果:第一小组:应宇梦组,《袁宏道奇人奇事》。第二小组:夏佳玥组,《欧阳修与柳宗元对比》。第三小组:林捷组,《醉翁亭下品六一》。第四小组:孟庆功组,《古仁人的最高理想》。第五小组:王梓舒组,《从《岳阳楼记》探求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可能孩子们的研究还很稚嫩很肤浅,但毕竟跨出了探究的第一步,从这些题目一看就有文化的意味。他们对古典文化产生的兴趣,并初步探究出结果。课堂里有语文,典籍里有语文,时髦点说,各种媒介里也有语文。这是现代网络和技术与古代文化最完美的结合。

在学完《杜甫诗三首》时,干脆上一节拓展课“多难时局造就的诗圣——再读杜甫”将杜甫青年、中年、晚年的经历及其诗作进行梳理与归纳,带领学生认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杜甫,课后有一个写作训练,且看看他们的题目“COS杜甫≠PLAY杜甫”“再读杜甫”“原来诗圣是这样炼成的”“再品诗圣风采”“从《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二)传统方法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百花齐放

每到节假日我们都会收到很多祝福,大多来自网上不带有个人特色的祝福语,用在所有人身上都可以,于是可以结合语文对联和诗词写法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老师先示范,将自己的名字编进几句话中以体现自己的特色,在老师的引导下,每次节假日我都可以收到来自学生带有个性祝福的短信。比如,短信:欣欣处处人人喜,蕊杏含春欲鸟啼。祝福来自我心底,教室校园常回忆。师恩浩瀚深似海,节日献礼谱心曲。开花必有结果时,心血抛洒青桃李。快意飞扬贺佳节,乐书锦墨表心意。将首字连起来 “欣蕊祝教师节开心快乐”(学生姓名史欣蕊)

我相信这时的语文老师是最幸福的。可能一些诗词句子很幼稚,还有打油诗的嫌疑,但每字每句都是原创,而且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再不济还练习了他的对联对偶等修辞呢。

只有在教育中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以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在师生通力合作的融洽的人際氛围熏陶下,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成长。相信师生在一起打磨几年,在语文的道路上在传统文化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更美的风景!北京二中分校 杜美鸾

一、传统文化教学与教材整合问题的提出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教育如果漠视它,与自残无异。”“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的一句话。

再看看花红柳绿宴京城的今天,初中学生在忙着探求万圣节的来历,“感谢屈原让我们放一天假”。让语文老师尴尬又生气的是,他们痛恨唐宋诗人留下那么多诗文需要他们背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教育大有必要。又因为中学课时有限,也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课时,所以需要将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传统文化教学与教材整合策略探讨

(一)因材制宜积累

这里的“材”指的是教材。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课程,课堂上也就没有专门时间,所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材适时地引进与指导。

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编排是以主题单元为单位的,完全可以按照主题内容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七年级有一个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正好可以将中国传统戏曲知识安排在内,做为北京的孩子可以从起源到学唱几句京剧一定会擦亮他们的眼睛;八年级语文有“莲的文化”单元,引导学生认识莲的特点,延伸理解古人与梅兰竹菊的情感,因为在学完《爱莲说》《陋室铭》等精美散文后,古人的气节操守通过外界的事物体现出来的表现方法水到渠成地达到了;九年级有“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活动,可以分类型进行了解和整理古代名人系列,了解古人创造的伟大业绩,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境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大型的活动毕竟有限,润物无声的滋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随文学习是可以不着痕迹地传授。比如,七年级学习《论语》时可以补充很多有益的 “儒道精華”,课前按学号每天推荐一条做人或学习的要求或准则等。这样就可以补充很多有关孝悌、诚信、忠恕、学习、处事等内容。学《岳阳楼记》可以记名楼名联、学《故宫博物院》探故宫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 、学《爱莲说》读花与君子、学《核舟记》画苏轼……

(二)精心设计研习形式

由于没有专门教材,语文教师在课堂研习整合时技巧上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无论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活动,绝对不能用“你去看书吧”“你到网上查吧”单一的形式。所以,巧妙多样的方法才让学生爱学乐学要学,在老师的指挥棒下欣然前往。

比如,在学完《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后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中用了引号,看来这句话不是范仲淹最先提出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倍加珍惜学生瞬时产生的火花,于是干脆拿出两节课带他们去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己确定选题,最后每组进行展示探究成果,尤其是他们探究“民本思想”的起源于运用,拉了一条线索,直到当前社会提倡的“民生工程”,真正达到《课程标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要求。

三、收获传统文化教学与教材整合的快乐

(一)课堂齐手出成果

经过因地制宜的设想,灵动活泼的具体设计,就该学生动手收集整理与深入体会。有些活动可以单枪匹马完成,比如,收集作品,整理专辑,可以口头完成,可以写成作品,可以用ppt与大家交流。内容庞杂或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就需小组合作,比如,辩论、小组探究等。小组成员组成需要搭配不同特长的同学,一组5~7人最佳。仅以“探求古代文人思想”一课为例,6个小组各自呈现的成果,用ppt形式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探究的结果:第一小组:应宇梦组,《袁宏道奇人奇事》。第二小组:夏佳玥组,《欧阳修与柳宗元对比》。第三小组:林捷组,《醉翁亭下品六一》。第四小组:孟庆功组,《古仁人的最高理想》。第五小组:王梓舒组,《从《岳阳楼记》探求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可能孩子们的研究还很稚嫩很肤浅,但毕竟跨出了探究的第一步,从这些题目一看就有文化的意味。他们对古典文化产生的兴趣,并初步探究出结果。课堂里有语文,典籍里有语文,时髦点说,各种媒介里也有语文。这是现代网络和技术与古代文化最完美的结合。

在学完《杜甫诗三首》时,干脆上一节拓展课“多难时局造就的诗圣——再读杜甫”将杜甫青年、中年、晚年的经历及其诗作进行梳理与归纳,带领学生认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杜甫,课后有一个写作训练,且看看他们的题目“COS杜甫≠PLAY杜甫”“再读杜甫”“原来诗圣是这样炼成的”“再品诗圣风采”“从《登高》看杜甫的沉郁顿挫”……

(二)传统方法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百花齐放

每到节假日我们都会收到很多祝福,大多来自网上不带有个人特色的祝福语,用在所有人身上都可以,于是可以结合语文对联和诗词写法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老师先示范,将自己的名字编进几句话中以体现自己的特色,在老师的引导下,每次节假日我都可以收到来自学生带有个性祝福的短信。比如,短信:欣欣处处人人喜,蕊杏含春欲鸟啼。祝福来自我心底,教室校园常回忆。师恩浩瀚深似海,节日献礼谱心曲。开花必有结果时,心血抛洒青桃李。快意飞扬贺佳节,乐书锦墨表心意。将首字连起来 “欣蕊祝教师节开心快乐”(学生姓名史欣蕊)

我相信这时的语文老师是最幸福的。可能一些诗词句子很幼稚,还有打油诗的嫌疑,但每字每句都是原创,而且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再不济还练习了他的对联对偶等修辞呢。

只有在教育中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以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在师生通力合作的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下,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成长。相信师生在一起打磨几年,在语文的道路上在传统文化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更美的风景!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杜甫传统
登高
少年力斗传统
让游戏“畅游”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反复确定 使研学问题显出实效性
利用“研学案”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
绝句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