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2015-11-18李黔蜀
李黔蜀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2)
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李黔蜀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2)
在我国进行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中,特色学校成为一个重要的诉求。在特色建设的旗帜下,不少学校启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师生所秉持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学校课程建设必须从澄清现有的学校文化出发,通过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重建来确立新的主题,在此主题的关照下,对三级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完善,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本的统整的课程体系。
学校文化 学校课程建设 特色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日益加剧。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由此导致的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为了调节这种过大的差距,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其中,缩小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提倡学校特色发展:“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出英才。”在特色学校建设这股春风下,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校文化建设。
然而,在我国所进行的学校文化建设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现象十分严重。学校文化建设被表面化和外在化,成为学校的“装饰工程”;与此同时,不少学校的课程建设则出现复杂化和拼盘化,缺乏文化根基和理念引领,缺乏整体关照。基于这种现实,我们展开了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
一、理论分析与行动设计
1.学校文化与课程、教学的连结
学校文化是一种具备系统性要求的组织文化,是学校长期积累起来的为全体师生认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潜隐在人们内心之中,时刻支配着人的思想意识,又不为人所觉察。正因为文化的这种潜隐性,让人们深受文化支配而毫无所知,逐渐也就对文化麻木和无视。
任何课程发展或者课程改革,必然会有自己的理论取向。这种理论取向的实质,就是人们对学校课程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如何发展与实施课程所拥有的思维方式。这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文化。在一所学校当中,教师们尽管在平时的工作中倾向于个体作战,但是学校会通过各种方式把大多数教师的意见传递给自己的成员,从而使学校教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渐趋统一。尤其在我国的学校,有三项工作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其一,“公开课”制度,这种制度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安内必须上公开课,让其他相关的教师都来听课,或者必须听其他教师所上的公开课。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策略,保证公开课达到一种相对比较统一的优秀的标准,比如说、讲、评、反思等系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会的不仅是教学的策略,其实也有课程观念。其二,教研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研究团队,定期学习和研究有关的教育教学问题,通过这样的研究,固然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相当大的帮助,但是也会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统一。其三,在职教育制度,这种在职教育有一个非常繁杂的系统,对教师分成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让教师学习与发展。教师通过公开课、师徒、教研等制度所传承的,是以技能理性为核心的文化,最终把大多数教师技术化、同质化,让教师失去个性,同时也失去思考力,反而对自身的文化视而不见,无法察觉,更无法重建。
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实际上就是要重建学校课程和学校文化的关系,为课程和教学建立一个文化之基,从而让课程与教学变得更有思想,也让学校课程、教学和学校文化之间不至于“精神分裂”。要保持学校精神的一致性,必须从学校文化深层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出发,重新审视课程与教学,对学校课程系统和教学系统进行重建。
2.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体系
2001年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改变就在于提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教育部在《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意见征求稿)中明确规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九年中应占总课时数的16-20%,地方课程为8%-9%,学校课程为3%-5%。所谓三级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以国家为课程开发主体,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每一所学校必须无条件地开设国家课程、使用国家教材。不过在此次课程改革中,国家采用“一标多本”的做法,也就是有一个共同的课程标准,但是在一个标准下,可以有多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从理论上来说学校有选择的余地。但在实际实践中,教材的选择权往往被区域所垄断,有些甚至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垄断,学校并没有什么权力。尽管如此,多本教材让“教材只是范例”观念为一些学校和教师所接受,教材再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圣经”。地方课程是“由各个地方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课程”。[1]地方课程本来是学生了解富有本土色彩的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课程已经被异化为利益的争夺,学生反而必须使用一些由省级机构统一编写的教材,失去了本土性,和国家课程的性质几乎相同。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依据学校具体情况,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所未能做到而学生发展又有需要之处进行补充的课程。2001年之后,各地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有不少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甚至明确下发文件,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纳入学校考核的范围之内。也有一些学校,会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凸显学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
学校课程建设就是要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在此,需要澄清两个概念:校本课程与校本的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专为学校开发的课程,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之外所开发的课程,而校本的课程则是指基于学校实际需要所建立起来的学校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则包含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只不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要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校本化的改造。由于地方课程在学校要么等同于国家课程,要么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因此学校课程建设实际上就要包括两个部分: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是一个大家相对比较陌生的词汇,在我国更多地被称为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学科材料,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以既有的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2]可见,在我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是以教材为核心的,学校和教师无意也没有能力来挑战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一改变的幅度大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对现有教材有选择的、创造性的应用,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现实教学环境灵活地开展教学,在此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对教材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2、把其他教材资源有机地融合的现有教材之中,以丰富教材或者降低教材的难度以适应学生的需求;3、自主开发其他自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对现有教材进行大量补充。除课程开发之外,学校课程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真正改变教学。如前面所言,今天我国的教学由于多方原因,技术化、同质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全国的课题教学几乎都是同一个标准。课堂教学又是课程落到实地的关键场所,如果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没有和学校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保持一致,那么学校文化根本无法在课程与教学上生根,自然也就无法从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营养,学校文化的重建也就是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要改变课程,也需要改变教学,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3.学校文化视野下学校课程建设的程序
要从学校文化出发来建设学校课程,必须经历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程序,而后才能够建设出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来。经过反复探索,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
图2 学校课程建设工作体系
3.1 澄清学校教育理念。尽管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已经对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探讨,但是大多数学校的理念是“做”出来的,甚至有些学校是聘请一些不懂教育的文化公司做出来的,因此期理念中教育的成份并不明显,或者虽然有教育的成份,但是取向十分模糊,有些甚至相互矛盾。这种情况下,都不足以作为指导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做学校课程建设,必须首先对学校文化中的教育理念进行进一步澄清,主要要达成三个标准:(1)教育取向十分明确、具体,不能含糊;(2)教育取向内部没有矛盾冲突,是一致的;(3)教育取向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学校能够实现的。只有在上述三个标准完全达到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3.2 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学校课程整体规划是指以学校的教育实际为基础,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对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进行整体设计和安排的过程。如前面所言,学校整体课程的规划不仅包括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也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课程整体规划最为了理想的效果,就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围绕着理念来进行。
3.3 特色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因此学校的特色并不鲜明,学校的课程发展重点也不突出,这在当前我国的环境中是有一定问题的,此时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学校最具特色的课程显亮起来,让特色课程成为学校理念实践的排头兵和代表作,对于学校课程建设自身的推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3.4 特色教学建设。如前面所言,特色教学是学校课程建设中最为实在的一步,学校必须依据教育理念和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来设计自己独有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模式。
二、总结与反思
1.从学校文化出发建设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深化的主要途径。通过这样的途径,学校才能够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纷繁的思想整合起来,形成具有学校思想和现实适应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2.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学校教育理念的澄清、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和学校特色教学建设。上述工作要在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学校文化才能够真正在学校课程与教学中扎根。
3.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有强有力的课程领导,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学校缺乏的是有能力的学校课程领导者,最有效的途径是组成以研究者、学校领导和教导主任等为主干的复合型课程领导团队,这样才能克服学校领导的短视,实现思想立校、实践强校的课程建设目标。
4.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课程建设归根结底需要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接纳和实施。教育变革取决于教师的所思和所为,[3]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必须改变,必须与学校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相一致,而后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然而教师往往会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对改革展现出一种拒斥的心态。因此改革的推行者一方面必须以强硬的手段在最初的阶段强制教师接受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思想,度过最初的难关,任何恐惧和动摇都会让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夭折;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中层的作用,给教师以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引导,让他们看到究竟该如何做,该如何体会新的教育思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必须很好地设计好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使之具有清晰性、实用性和相关性(Fullan,et al,1981:15-26),[4]让教师在尝试一个阶段之后体验到改革所带来的好处,一切才会正真上路,达到一种常规化的程度,这时学校课程建设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参看文献:
[1]刘旭东.论地方课程及其开发[J].教育评论,2000.6.200.
[2]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 [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25.
[3]Fullan,M.(2001).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4]Fullan,M.,Park,p.,Drope,K.,&Willis,C.(1981).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Ontario: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