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以“独立的叙述”精神稳步前行

2015-11-18袁演

雨花 2015年21期
关键词:散文文化

■袁演

散文:以“独立的叙述”精神稳步前行

■袁演

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创作持续着汹涌澎湃的势头,在反映世情广度、把握历史高度和透析人性深度几个层面,渐进与拓展,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散文佳作。这些年,“江西散文现象”备受文坛关注,散文家的创作和行文充分发挥出个性特质,通过主体意识的自由挥洒,取法自然、思考人生,以千姿百态的散文结构自由而充沛地展示大千世界的韵味,新秀佳作连连不断,精品力作结集出版,频频获奖。中生代散文家、新锐散文作家、女性散文作家、新生代散文写者等诸多群体风起云涌,以陈世旭、刘华、刘上洋等为代表的50后,王晓莉、安然、蓝燕飞等为代表的60后,江子、李晓君、范晓波、陈蔚文、傅菲、夏磊等为代表的70后,以及朱强、周冲、谢宝光等为代表的80后散文作家们,严格恪守散文的疆域和边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以非虚构的叙事手法在主流刊物上发表了海量散文作品。它们或追溯历史,以亲切、充满个性化的人文地理书写模式还原历史的细节,重构人物的丰满形象;或放眼当下,以地域化的叙述空间进行生态写作,体察社会转型期的都市与乡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扼腕长叹;或洞察世事,以女性化的叙述视角以及犀利精巧的措辞在日常生活的字里行间捕捉创作灵感,倾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声,诉说天宇间的世情与人情……营造出多元化的散文生态,这就是江西散文创作留给读者最为深刻的几个印象。

虽然,他们的散文写作风格各异,“辨识度”很高:比如:陈世旭老辣独到、刘华深厚绵长、江子大气奔放、李晓君梦幻旖旎、范晓波自然灵动、王晓莉深刻犀利、陈蔚文俭省克制、傅菲底层叙事、夏磊古典浪漫、朱强清新脱俗……只需看文字就可大致推测出创作者;但无论有多少种风格的呈现,都有一种相同的精神内核贯穿于作品之中,这或许可称之为“独立的叙述”精神。“所谓独立的叙述,就是不被主流意识形态等各种外在因素干扰和制约的叙述,一种从切身体验出发,从自我的精神、情感和意识被深深卷入的具体情境、事件和细节出发,从生命的体温、脉动、快感、疼痛、幸福和苦难出发的叙述。这种叙述,是对个体经验的一种深度回返、修复和重塑,伦理的、价值的、审美的东西在叙述中被无意、无声、无形地抛出,各种现实的、政治的、思想的、精神的维度在此间得以自发地建立和扩张,从而实现散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①以“独立的叙述”精神为指导,各自保持着与他人相异的散文风格,这对于“无拘无束,随物赋形”的散文文体而言,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度,是无数散文写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而这一点,江西散文作家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好,他们以高水平的集团军阵势跻身全国散文大省的行列,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显现出优势,即使在与北京和广东两个散文大省的比较之中也毫不逊色。

江西散文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域传统文化的诸多因子熏陶,尤以陶渊明的“出世”思想、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禅宗文化和佛教的影响为甚,深深淫浸了某种自由洒脱的精神命脉,保持着“独立的叙述”精神。散文写者在“出世”之中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但又不是消极的“出世”,反倒是经由“出世”之后再积极“入世”,在显现出超然与达观态度的同时,深度关注社会发展,注入忧患意识,把传统文化中的深层隐喻通过散文表达出丰富、多样、立体的内涵,形成了江西散文整体的精神气质与风貌。

一、围绕地域化空间的生态写作

新锐散文作家江子、范晓波、李晓君的作品均带有出世与入世的双重影响,与他们的“凤凰男”形象相吻合。出生于农村、工作在城市的相似经历,使得他们拥有与城市人无异的外表与装扮,而在思想深处,却始终无法融入到城市人的行列,因此,他们的散文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乡村田园诗意生活的回味与礼赞。他们所来自的那块土地及其文化,已经内化为叙事和写作的重要资源。他们以乡村都市人的双重身份,近距离透视着变迁中的乡村生活,书写被时代裹挟着前行的农村,记录着它们逐渐走向破败与凋落的过程,一一细数着那被时代淘涤的乡村风景印记。江子的散文集《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等、范晓波的《带你去故乡》《从鄱阳到鄱阳湖》《桃影幢幢》等散文、李晓君的《方圆数里——1990年代一个南方乡镇的日常生活》《镜中童年》《镜中锈色》等散文都是以曾经生养他们的农村或乡镇为描写对象,以个人的经历对当地农民生活进行了再现,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江子在挽歌式写作中窥见深隐的精神冲突和强烈的感情流露,深度挖掘乡村苦难生活的深层根源;范晓波将生态的关注与人文的关怀相结合,表达出对生存环境和生态状况的高度关注,他用散文带领读者去故乡鄱阳湖,以亲身的经历写下最深刻、最真实、最发人深省的文字,呼唤更加清新自然的生存空间;李晓君散文是极度含蓄、斑驳、冰冷的图像叙事风格,在“镜子”意象系列散文中,他通过镜子一次次实现对童年、对故乡和对精神世界的抵达,具有一种徒劳的和空幻的性质,在抽象意味的非仿真叙述中,镜子强化了现实的虚幻感和非真实性,细腻熨帖的表述充满着“感事”色彩,以“柔弱无力”的文字为后人留下有关家乡的精神记忆。

傅菲是一个充满了悲悯情怀和忧伤基调的作家,他的绝大部分散文题材带着泥土的芳香,视野集中于饶北河和枫林村两个叙事符号,在记录自身的心灵史或精神史的过程中,傅菲善用跨文体写作方式,大量运用小说笔法,事无巨细地对诸多底层人物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写实描写,反映出普通人身上表现出的纯真美好的品质,表达出对弱势群体不幸人生的痛彻心扉。但是相似的描写如果过多过滥,就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在傅菲的乡村系列散文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狭窄,这是一种开阔度不够、视角广度不够的狭窄,他自己也已认识到这点,在散文集《星空肖像》自序中,他形容自己的写作“像矿工挖矿,发现一条矿脉就天天去挖,直至挖得干干净净,也像打井,找到泉眼,一直往地层下打”。好在,傅菲是一个勤勉的作家,有激情和担当的他不限于原有的矿脉和泉眼,已经在近几年的散文写作中逐渐开拓出城市系列和身体器官系列散文,如《线圈上的四季》《饥渴的肉体》《乳房》等,达到了一种新高度。

夏磊于2005年开始在《散文》杂志发表作品,当年出版散文集《一路书香》,并以该书获得第三届“中华宝石文学奖”,之后,散文作品连续被选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年度散文精选集》,2009年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秋以为期》,2013年又在三联书店出版散文集《一枕清霜》。这是一部纯粹的美文集,收录了数十篇近些年来在不同报刊上发表的精美佳作。从形式上看,《一枕清霜》具有游记散文与文化散文相结合的特征,作者分寸感拿捏得好,以所到之处为切入口,适当加入历史文化因子及其诗词歌赋,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度。从语言上看,流畅洒脱,娓娓道来,几乎每篇散文的标题都起到了“文眼”的作用,既点明主旨又充满诗意,散文当中总有一段对文章标题的阐释,使得整篇散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然而文章的措辞柔软旖旎,又有曲径通幽的效果。从精神内涵来看,夏磊的散文是一种“有心”的散文,他对风花雪月的描绘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在长年累月的野外地质工作中的点滴感悟聚合而成,因此非常真实,贴近日常生活,接地气。同时,他善于反思,在美景之中体察人生,洞悉世事。夏磊的散文有意避开了生活中阴暗颓废的一面,而是尽量捕捉生命中的温情与喜乐,传达给读者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整体风格偏重温情与柔软,残酷与粗砺的生活本真一面尚未表现出来,期待着他更多风格的散文作品。

二、以人文地理书写模式记录历史与文化

近年来刘华深入一百多个散落于僻远山水间的古村探访、采风,把自己浸濡于淳厚的风土人情,呼吸着浓酽的文化气息,从2006-2010年,先后推出了逾百万字的“大地脸谱”系列散文,包括《灵魂的居所》《乡村的表情》《百姓的祠堂》《亲切的神灵》《风水的村庄》这五部系列散文。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村绚丽多姿的风景和悠久辉煌的历史,特别弥足珍贵的是,作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用活的语言书写活的文化,多维度生动地呈示了乡土中国的文化生命,为我们国家的文化重建提供了诗性智慧。在刘华的“大地脸谱”系列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文化生态。作者以祠堂、村庄、福主等关键词,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描画了村庄的建筑设计、乡村的盛大典仪以及乡间的民俗谚语,体现了古朴的乡民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尊崇和膜拜情结。这些传统习俗,本来源于人类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避凶趋吉心理,客观上却造就了使人们获得安全感和温暖感的心灵家园。那些用以辟邪纳吉的灵物和符号,悄然演变发展为养眼入心、寄情励志的图案纹饰,已然成为山水田间不可或缺的景物,成为山水之精神,田园之魂魄。江西古村中的风水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关系,和中国人“天人合一”、亲和自然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那么吻合,对于我们保持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提供了极佳的范例。

刘华的最新散文集《一杯饮尽千年》(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是一部关于酒文化的千年记忆和一部关于药文化的百代传说,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作者文笔沉稳,语言畅达,诗情盎然,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散文。②

散文要抒发情感,好散文要拨动读者的心弦,但不可滥情,保持克制与冷静的叙述对散文写作尤为重要。如何在情感的抒发和理性的反思中保持平衡,是检验一个散文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方面,陈世旭的散文在“度”的把握上值得称道。他以精练而犀利的语言,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占领了散文写作的制高点。他的散文集《谁决定你的世界》和《陈世旭散文选集》是奉献给读者的精神大餐。两本集子多为千字文,汇集了作家几十年来发表的散文作品,《谁决定你的世界》分为四辑,言及为人、处事、文坛及作家自身的创作观;《陈世旭散文选集》分为“自然赋”、“人文志”及“自省录”三部分,其中描写的世态万象带领着读者走进了无数精彩的“可能的世界”。在陈世旭的散文世界中,有森林、草原、河谷、深山等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景观,还有陶潜故里、李白墓碑、古书院、青山关这样的人文景观;有庄子、陶渊明、曹雪芹的思想境界,更有自身细腻且深刻的心灵风景。陈世旭的散文特点是格局大、文字简,常常千字文就阐述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在作家博学、智慧、幽默、犀利的文笔下,读者领略到古代哲人的深刻思想,中外名人的逸闻趣事,文坛官场的世态炎凉以及作家自己的悲喜人生。几年来,他一直在《文艺报》上发表系列千字文,以老辣的文笔或刻画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或提炼生活的智慧(如《过朴实的生活》《牌子》),或凝聚生活中深层次的思考(如《文化的悖论》)……无一不体现出他对世事的洞达。而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大瀛海大自在》与《东坡赤壁怀古》,则“继续保持了他凌虚高蹈的诗意气场,诗情、画意、胸襟、理想,全借着华美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刘上洋创作了《双头鹰的国度》《阿连德铜像》《枫树的色彩》《古巴,那些我没有想到的》等多篇游记散文,对异域文化进行了深刻犀利的提炼。在《双头鹰的国度》中,作者以对俄罗斯这个双头鹰国徽的疑惑为起点,开始探讨形成俄罗斯人双重性格的历史原因。俄罗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钟摆似的徘徊,使得他们始终没有文化的归属感,始终在东西方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这种双重性在彼得堡、在红场等建筑中、甚至在俄罗斯人的酒品中,莫不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得出结论:“长期的犹豫和彷徨,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也就难免出现两个极端的分裂。由此可见,是东摇西摆的双头鹰历史,铸就了俄罗斯人的双重性格。”这篇旅欧行记对风景、人文、建筑、历史等各层面的描写均细致入微,仿佛身临其境,让读者不仅领略了俄罗斯的自然风景,更洞悉了俄罗斯的历史风景和文化风景。《阿连德铜像》作为2009年中国随笔佳作之一,同时晋级两部年度散文集,堪称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佳作。作者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游览者的眼光,聚焦阿连德——这个智利社会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一个克己奉公、关心群众、作风朴实的民选总统的铜像,展开了历史的追忆和哲理的总结。作者以激扬的文字,高扬人文旗帜,深情地表达出对正义者的彰显和尊崇。阿连德一生的慷慨悲歌在作者情真意切的叙述中动人心魄,令读者有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力。《枫树的色彩》则聚焦加拿大的象征——枫树与枫叶。在游览中,描写了一年四季中枫树的不同韵致,进而带读者领略了由枫树带来的无限商机,加拿大铺天盖地的枫树标识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进而上升为哲理的思考,“为什么加拿大人独独那么喜爱枫树?加拿大人挚爱枫树,实质上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过程同枫树息息相通,该长叶时就泛出新绿,该生长时就郁郁葱葱,该成熟时就红红火火,该收藏时就默默凋零,该谢幕时就斑斓奉献。人生只有像枫树一样,才能真正生活得丰富多彩,也才能真正生活得有声有色”。《古巴,那些我没有想到的》将古巴不为人知的神秘面纱揭开,使读者走进了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给曾经误读过这个国家的人们(包括作者本人)不少启迪与教益。文章四个部分的开始,作者都用了没想到,诗化的排比一次次表达出作者一次次意外惊喜、一次次感动与震撼。

程维的文化散文集《水墨青云谱》被冠名为一部运用“宏大叙事”策略的作品,正如散文集编者总结的那样:这是一部文化散文,其写作意图就是以青云谱为文化视角,透视和挖掘南昌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矿床,通过锁定在历史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钻探性的深邃探寻,力求用文学性的叙述,将本土历史文化放到世界性历史文化的大坐标中来思索和考量,进行突出重点和典型的深入书写,探寻青云谱文化辐射性的影响及价值,以期体现青云谱的文化脐带与现代密切相连的千年文化乡愁。水与墨是贯穿这部散文集的两个中心意象,水代表着南昌这个城市的血脉,是生命之源,墨代表这个城市的艺术形式,是南昌思想、艺术及文化精神之所在。“水墨之中藏龙卧虎,这座城市、这片地域的历史文化就是由这水这墨组合而成,无疑大气、绵密,而深邃”。程维的另一部散文集《南昌人》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城市人”系列作品中的一部,与之前的《南京人》(叶兆言)、《武汉人》(方方)出版之后收到热捧程度一样。这本书由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昌本土作家程维撰写,是作者积累、构思数十年的结晶。作者声称散文写作是没有写作难度的文体,而作为一个有文体意识的作家,必须创造难度,《南昌人》就达到了这样的深度和高度,作者在书中深度剖析了南昌人性格形成的原因,南昌的历史沿革、气候特征、宗教传统、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最终造就了南昌人独特的性格特征。

在江西近现代发展史上,有许多值得铭记的默默无闻者。他们或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为民族工业的腾飞四处奔走、八方求援,耗费了最后一滴心血……在江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以人文地理的书写模式,记录他们不为人知的往事,无疑会拨开迷雾,还原给读者鲜活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为赣鄱大地精神文明建设再续新篇。江子的《督陶官:唐英的手腕》,讲述的就是历史人物唐英如何把景德镇打造成富有艺术气质瓷都的艰难历程。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循着唐英的足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启和落幕,更多的是无尽的遐想和深思;而肖麦青的散文集《烟雨安源》,则以悲悯的情怀和怀旧的笔调,再现了安源煤矿的历史人物如文廷式、张赞宸、李立三、蒋先云等当年对安源煤矿的发展以及对中国革命施以影响的景象。这些历史人物或以文传世,或经世济国,或追求真理,或戎马倥偬,时代的大背景折射出他们曲折的命运与多彩的人生。

三、别具深度的女性散文

散文以一种高度表达自由的文体,得以紧握人的精神质感追求和终极关怀,呈现人的生存困境,展示人永恒的理想和获救的希望。江西的女性散文书写,历来在叙事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人标签,她们十分关切人的精神问题,是一群用思想写作的人:王晓莉深邃犀利——能在一滴水中看世界;陈蔚文蓝调知性——对世事百态洞若观火;姚雪雪婉转幽怨——于浮尘往事中抒写意识流;蓝燕飞细腻缠绵——讲述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她们以女性特有的叙述视角来观察世界,触摸心灵,以一颗敏感的心和辗转细腻的笔触,从最细微的生活缝隙中捕捉生活大舞台上的点滴之润。“寓情于理、画龙点睛,写出人生的心理感受与漫溢开的联想”。

王晓莉的作品以思想和笔为手术刀,大胆剖析自己的灵魂,为探知自身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条通道。在她的作品中,直面生存的疼痛和温暖,释放困惑,寻求平静,从而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她的《素食者》《手牵猴子的人》《暗房》和《大抵如此》等散文均属此。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解剖自我的勇气,而难点则在于感情释放的“度”。正是作者写作功力对感情浓淡度的准确把握,才既能让读者跟上情绪的节奏,又能深入透彻地分析问题。

陈蔚文关注女性身体的疼痛与开启,她的《安全出口》《阴性之痛》《天书》等多篇散文描写了自身及周遭的女人们因女性病痛带来的折磨。在她俭省克制的冷静叙述中,读者感受到一种有温度的文字,她不吝于隐藏对美食的热衷,在自嘲式的幽默感中,呈现出一种家常和体贴、“于沧桑中显示悲悯,于同情中表达理解”的韵味,这在《流动的味蕾》《节气之食》《至味》等散文当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安然的散文集《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出世后又入世的书”,她的文字敏感而锐利,在《你的老去如此寂然》《我们那些远去的先人》《哲学课》等多篇散文中,她反反复复地在追寻女性生命的归属感和对生老病死的理性思考,在“女子的根何在?”“女人啊,你是什么时候弄丢了故乡?”等追问中,浸润着伤感的吟叹,在运用散文进行的救赎中,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蓝燕飞的散文亦“关注的是底层生活,普通人的命运遭际。她对生命的深切悲悯”,以一种黑色幽默表达出来,例如在《“章老”的伤心事》中,作者细细描绘了一个做了节育手术的壮年农村男子的絮语。在男子话痨般跳跃式的讲述中,一个疼爱老婆崽伢的好男人形象,一个身体不佳不便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孱弱农村男人形象,一个做了结扎术隐忍妻子出墙的窝囊男人形象,交替闪现于读者脑海,丰满、真实、心酸且无奈。他因疼惜妻子而自己做了节育手术,成为农村人中的异类,他的牺牲没有换回妻子的倍加呵护,反而落得个绿帽子,唯有三个争气的崽伢是他的强大精神支柱,使他得以正视生活的不快,以一种独有的幽默精神,宽慰自己坚强而坦然地活下去。似乎唯有通过一次又一次不停地絮叨,痛苦才会一点点减弱甚至消失,他的形象让人不由想起“祥林嫂”,不厌其烦、不分对象场合地叙述自己的遭遇。作者“关注底层的目光,像一双推拿的手,拿捏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那些生命的痛处”。在《一个医生的日常手记》中,她把目光投向乡村幼童和妇女。从女医生的视角对代表这一弱势群体的个案进行分析,在透视底层人物的故事中表达出些许无奈与悲凉。

王芸的散文以个人情怀抒发为主要特点。《疆域》通过生活地域的变迁,细细密密地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与动荡不安,经过时间的历练与萃取,她的心灵港湾最终安心地停靠在新的疆域中;《阅读:朝向“我”的通道》以个人阅读书目与写作经历展开叙述,表达了阅读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与诗意,揭示出阅读是通往心灵深处、抵达世界核心通途的真谛。

四、散文新秀带来新气象

对人性细部的勾画与反思是散文表现的主题之一,它不仅仅是新锐散文作家和女性作家的优长,还延伸到江西80后的散文写作者的风格中。朱强即是这群散文新秀中的佼佼者。近年来,他的散文《人间世》《隐居者》《爽然贴》《墟土》等发表于《人民文学》《天涯》《散文》等刊物,已收入多个权威年度选本,得到了施战军、古耜、邱华栋等散文名家的点赞,可谓好评如潮。他的文字,追求自身的独特性,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纯文学感觉,对古典文学的广泛阅读和烂熟于心,形成了典雅中带着怀旧而苍凉的文字表述。在文体形式上他开拓创新,叙事多线发展,收放自如。

另一个有灵气的散文新秀谢宝光值得关注,他的笔调深入烦扰生活的细枝末节,写尽家中烦心事,而后又拔地而起,显露出一种超脱。散文《词的履历》由两个片段组成,“口袋”承载的是作者成长中的特殊记忆符码,“我对口袋的钟情与信任感源自它与肌肤的贴近,对外界守口如瓶的品性及安之若素的机警。很多年,在服装店左右挑选的标准并非款式,而是口袋的样貌及深度。我将其看成我的第二个财产储蓄所,渐渐的,它在我的内心筑起了排斥使用钱包的高墙。”新奇而别有韵致的比喻,折射出作者独特的思维模式;在《繁殖的圆弧》中,谢宝光以“非虚构写作风格”叙述了关于生命的故事,“另一个我”诗意而细腻地描写了他初为人父时的惊愕、喜悦与忐忑,流露出对儿子的深度关爱和体察,有着与作者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以上两篇散文体现出谢宝光的独特创作风格,即以一种带着温度和灵性的文字,把他的观察对象,不论是活物与否,均赋予生命的体征,用充盈着哲思的言语让读者感受它们的美感或痛楚。

作为“微博、微信与豆瓣最有思想的80后美女作家”,周冲在2014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随笔集《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此书以两性关系、世事、人性、电影、书籍为话题,是一部适合女性阅读和品味的书。从作者对自我的深刻解剖或嬉笑怒骂中,读者得以窥探她丰富多维的内心世界。而幽默且灵气逼人的文字,则被众多名家称赞为“兼具深度、高度和温度,有阅读快感、美学享受和思想撞击”的美文。

五、江西散文发展的瓶颈与前景

近些年来,散文写作中纷至沓来的新走势令人目不暇接,如新散文主张的萌动,跨文体化与虚构性写作,以及随着微信等自媒体时代来临散文的新表达方式出现,在众声喧哗、一派热闹场景中也出现了不少矫情、煽情、甚至滥情的散文,流露出快餐化和格式化的倾向及流水线写作的特征。而以上述作家为代表的江西散文作家在处理手法、表现风格和题材选择上都表现出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创作了许多品位高雅、叙事流畅、意境开阔的散文作品。

但也应该看到,江西散文还存在着不能忽略的劣势,那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能跻身于一个时代审美高端的散文大家和对散文文体实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家。江西散文创作如何更上一层楼,评论家古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江西作家习惯于从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中撷取散文素材与创作灵感,这固然强化了作品难能可贵的在场性和血肉感,但在形成惯性之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抑制创作中的智性开发和理性参与,进而弱化作品的人性深度与精神重量,而后者正越来越成为现代优秀散文的重要标识。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入知性元素和合理运用理性资源,经过美的幻化与整合,使其充实并提升笔下的经验和感性世界,应当是许多江西作家的当务之急。

散文写作小格局、小物象等风格的形成,应该与江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江西自古就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是吴越文化、徽州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融汇通之地。处于中国内陆地区的江西,既体现出中原文化的封闭性,又是多种文化整合和融汇的地域,因此,自身的闭锁性和心态上昭示出的融合、开放的姿态在散文作品中投射出来。在承接具有隐逸思想的地域文化古老传统中,江西散文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凸显出生存空间与地域文化背景的濡化作用,紧扣“自然生态”和“人性思索”两大方面,强调一种在交融中充满了真情实感的生命情调。

可是,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来看,散文需要沉雄而庄重的艺术气象,更需要广阔深远的艺术超越。尤其对江西这个具有深厚散文传统的省份而言,更需要有这样的文化担当,从而才更有希望达到高远、开阔的境界。而在散文创作中寻找歧路,是开拓江西散文创作格局的一个思路。如何在现有的精致、体贴、家常、温和的整体散文气场下,打磨出更为粗粝的生活本真,探寻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迸发出更有力量的表达内涵,这些是对散文写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迎来更为广阔创作前景的必经之途。散文家要有冒险精神,无论是在散文的思想境界或是文体创新方面都应如此。如果能以江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创作源泉,不断拓展散文的文本内容和精神世界,并以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突破现有的写作路数,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出散文的情怀,那么,江西散文创作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将不断达到新的艺术高度,以实现散文的文化担当。

注释:

①唐小林:《叙述:散文在场的本体性修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14日。

②编辑推荐语,来自互联网。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散文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谁远谁近?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