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1962年重上井冈山看朱德的井冈情

2015-11-17孙伟

党史文苑 2015年21期
关键词:题写井冈朱德

孙伟

朱德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一起创建的这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全国解放以后,朱德经常会静下心来细细回忆自己在井冈山的经历。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在心情愉悦之余,还畅快淋漓地抒发着自己对井冈山的这份深情。

感言回味井冈情

1962年3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携夫人康克清(全国妇联副主席)、女儿朱敏,在江西省委、吉安地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33年后重上魂牵梦绕的井冈山,待了三天时间,追寻昔日战斗过的地方,可谓一路参观一路回味,并留下了许多深情的感言。

朱德一行3月3日从南昌出发,3月4日抵达井冈山,中午入住井冈山宾馆,受到了当地党政军机关干部的热烈欢迎。朱德下车伊始,就慈祥地对欢迎的人群说:“我又回到井冈山来了,井冈山是我第二故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井冈山在朱德的心中是多么重要。虽然他从1928年4月底上井冈山,1929年1月中旬下井冈山,期间只有8个月的时间,这里的可亲百姓、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亲自指挥的战斗,都一股脑地涌上他的心头,只有用“第二故乡”表达最为贴切。

3月5日上午,到达大井参观毛泽东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当陪同人员提出把他当年住过的房间要整理一下,准备展出时,他马上说:“我住的那间房子不用恢复了,毛主席的故居要好好整理,要宣传毛主席。”这句话反映了朱德的谦虚品格,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同时也印证了毛泽东在长征结束后,对朱德同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给予的高度评价,称赞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3月5日下午,朱德一行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艰苦奋斗”陈列室存放着一根陈旧的竹扁担,上面写着“朱德记”三个字。朱敏挨近父亲,指着问:“这就是您井冈山挑粮的扁担?”朱德凑近看了看,点了点头。在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他说道:“小同志,朱德的扁担的意义是什么?是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官兵一致、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我们共产党靠这个精神夺取的天下。这个精神忘了,人民就会骂我们,忘光了,就会和国民党一个样。国民党初期也是先进的嘛,后来才变,杀老百姓,杀共产党……”在朱德看来,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两点:官兵一致,艰苦奋斗。正是由于这两点才赢得了士兵及广大群众的支持,这才是人民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朱德一定会想起井冈山时期流传的一首对联:“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3月6日,朱德一行由茨坪下井冈山,抵达宁冈茅坪。参观旧居后,看望了袁文才烈士的夫人和其他革命老人。还同当地干部、群众座谈,鼓励大家除努力发展粮食生产外,还要注意发展手工业生产,说:“井冈山地区,到处是毛竹,遍山是箬叶,可以组织起来,多编些雨帽和竹器卖出去,当地供销社不仅应该组织收购和销售,还要组织土特产的生产。开发井冈山,不但有经济价值,而且有重大政治意义,因为它是毛主席创建的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可见,他来井冈山不光是追寻昔日的足迹,更重要的是进行调查研究,时刻关心革命老区井冈山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进一步调整了方针,朱德希望当地党和政府努力搞活经济,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才是他们这批人(包括死去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所奋斗的根本目标啊!

题词彰显井冈情

据统计,朱德对井冈山的题词有七幅之多,这些并不全被世人所知晓。

1958年8月,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率团上井冈山,应井冈山垦殖场党委的请求,通过钱副部长转达,朱德于1959年2月25日为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题词:“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人民大革命胜利的基础。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

1962年3月3日下午,朱德一行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完展览后,被邀请到会议室与博物馆的同志一起座谈。博物馆的领导在征求了他对陈列的意见后,又想请他为该馆题写馆标,朱德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请求。笔墨早已准备好,朱德沉思片刻,按照草拟的馆标题写,书写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几个大字。馆领导希望朱德能再题写几个字以作纪念。朱德胸有成竹,写出“天下第一山”珍贵墨迹,这五个金灿灿的大字,使井冈山走向了神州大地,走向了五湖四海。

朱德写完后,站起来,谦虚地说:“天下第一山,这么大!”江西省委的一位领导同志接着说:“井冈山是毛主席和委员长亲手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有这么大。”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天下第一山”五个字的美誉,恐怕没有哪座山能受得起。井冈山市境内平均海拔381.5米,最高峰海拔2120米,这与珠穆朗玛峰的8844米相差甚远,甚至比不过国内的许多名山,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响了。因为井冈山这三个字不简单,它与两位伟人——毛泽东、朱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开辟了一条井冈山道路,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所以,从政治意义、历史意义,从其对中国、世界历史的影响看,井冈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当之无愧!

3月6日,朱德一行到井冈山垦殖场和花果山园艺场参观,在场部为井冈山垦殖场题写场名——“国营井冈山综合垦殖场”。朱德还特意考察了共大井冈山分校,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该校的成就展览,欣然为共大创建一周年题写了热情的赞词,还满足该校学报编辑部之求,愉快地题写了《井冈熔炉》刊名。

1965年1月20日,朱德应井冈山管理局党委的请求,为黄洋界纪念碑题写“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5年6、7月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上井冈山。应井冈山管理局党委的请求,通过郭沫若转达,朱德不久又题写“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并寄送回井冈山。endprint

朱德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一个地方的题词多达七幅,虽然不是绝无仅有,却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

诗词升华井冈情

《朱德诗词集(新编本)》已于2007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为我们保存了朱德一生550首诗词。朱德在重上井冈山几天里,思如泉涌,集中写了16首诗,有感而发,基本上都与井冈山斗争相关。这些手迹大部分没有发表,也就不为世人所知。这本诗词集将其辑入,让我们不仅能从中欣赏朱老总的文采,更能感悟他对井冈山的深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井冈山相关的诗作,无疑朱德是最多的。下面就择其三首来品读一番:

第一首是1962年3月4日写的《再上井冈山》:

再上井冈山,山内别有天。

茨坪开玉宇,五井乐丰年。

刚到井冈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战斗过的茨坪、大井、小井、中井、上井、下井等地,曾经的偏僻山区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成为风景区、经济区,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和安居乐业、丰收景象,人民的脸上写着幸福。这让重上井冈山第一天的朱德感慨万分,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同行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陈奇涵上将,两人出生入死几十年,而且都喜爱兰花。在陪同朱老总上井冈山期间,陈将军写了一首《咏兰》,朱德也赋诗一首——《和陈奇涵同志〈咏兰〉》:

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朱德一生喜爱兰花,在这本诗词集中收入的歌颂兰花的有近10首。井冈山的兰花不仅美丽,而且质朴、坚韧、高洁、芬芳,恰女中淑人、男中君子。除此之外,也让人不禁想到朱德在井冈山时的妻子——伍若兰。1929年2月,红四军在江西寻乌县圳下村宿营时遭到国民党军伏击,伍若兰率警卫班断后,激战中负伤被捕。伍若兰是一位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难得女子,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头颅被砍下示众。此时伍若兰的身体里已经有了朱德的孩子,却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此后,朱德爱兰痴迷,以此纪念自己心爱的妻子。朱德在山上兰花坪这个地方挖了几株井冈兰,带回北京种养,还有就是留下了这首诗。

3月6日,朱德来到了宁冈龙市镇,又写下《砻市大会师》:

一九二八年,五四纪念节。砻市大会师,庆祝大团结。人民来欢迎,个个皆喜悦。领袖毛泽东,革命重政策。纪律严明时,群众自亲切。为民除恶霸,安居才乐业。

在龙市,朱德联想起当年来井冈山的情景,1928年4月底双方部队会师,并与毛泽东约定在5月4日青年节这天在龙江河东岸广场召开两军会师大会以示庆祝。那天来的军民有几万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实力得到大大的增强。新成立的红四军纪律严明,注重群众工作,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军民一家亲。如今,革命胜利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产党是真正为民众谋幸福的。他在详细询问当地生产和人民生活情况后,还叮嘱当地领导,我们做工作,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民负责,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这些感言、题词和诗词,足以证明井冈山在朱老总心中的分量。这种情结并未因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远离而变淡,反而变得更加强烈,并日渐成为包括他在内一批曾经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题图 1962年3月5日,朱德重上井冈山时,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挥毫题写“天下第一山”几个大字

责任编辑 马永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写井冈朱德
井冈的山泉水
井冈精神 培根铸魂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詹石窗教授为本刊题写寄语,勉励学报发展
红五军井冈突围
井冈山上唱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