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水平客观指标的设计
2015-11-17廖明源
廖明源
摘 要:如何应用执法办案管理手段,提高执法办案工作的公正与效率水平、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衡量检察机关执法为民成效的重要判断标准。本文以提升检察公信力为最终目标,结合个人基层检察工作经验及司法统计学、管理学等理论原理,围绕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水平客观指标设计这一课题,指出指标至少应当包括执法办案质量、效率、效果三方面内容,同时强调指标体系在实务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执法办案水平;客观指标;公平正义;公信力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时期,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检察工作公信力的不信任感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检察机关因此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执法办案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在具体个案的处理中时常陷入社会舆论导致的被动局面。笔者作为基层检察院干警,深刻觉得检察工作中的执法办案管理工作确实存在着方向指引不明确、深度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全、案件处理效果不理想等不同方面的实际问题,且不同省市地区检察机关之间的执法办案管理进度、力度、效果的差异性很强。因此,摆在检察机关面前迫在眉睫的课题是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提升公信力。
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各地检察机关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了“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和保障现代化”的基层院建设方向,近几年开始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业务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制定下发了统一的考核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机关根据工作实际制定更加具体的考评办法。
大量的实践证明,实行指标设计的执法办案水平管理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执法办案管理方法和手段,也是检察机关充分调动检察干警工作能力等内部积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司法期待,提高检察机关以主动性的姿态适应、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但从目前司法实践状况来看,各地检察机关对于执法办案质量水平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办案效率方面缺乏全面的规范、社会效果考察指标方面处于真空状态。为此,笔者拟在本文中,就执法办案水平客观指标的设计内容在遵循检察工作客观规律和坚持党的领导基本原则下,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积极借鉴管理学等基础理论原理,提出若干提升检察工作公信力的设想,以期抛砖引玉。
二、执法办案水平客观指标的主要内容
以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和指标设计的原则为导向,结合近几年来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工作的得失和需要,笔者认为执法办案客观水平指标内容可包括办案质量公正性、办案程序的合法性、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办案效率的及时性、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性等具体内容,应当重点从公正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予以科学化设置指标,以期达到合理化控制执法办案全过程,向管理要公信、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发展的组织目标和管理成效,确保检察机关正确、依法行使执法办案权。
(一)对执法办案质量的控制:公正性指标
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作为司法链条中的一个重点环节,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不仅让人民群众通过个案的具体处理感受司法公正,更是通过大量司法案件的个别公正,逐步累积司法的一般公正,给社会树立正义的标准①。因此,设立公正性指标,确保执法办案结果的公正,最大限度地避免办案不公现象的发生,是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首要目标。
1.逮捕后有罪率
逮捕后有罪率=(捕后提起公诉人数+相对不诉人数)÷逮捕人数。逮捕后有罪率指标的目标是要从程序公正方面反映执法办案人员在羁押必要性审查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认真审查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杜绝错误追捕的执法不公现象。错误追捕是指追捕后作绝对不诉、无罪判决或侦查机关撤销案件。
2.职务犯罪立案后起诉率
职务犯罪起诉率=起诉人数÷(同期立案侦查人数+积存立案侦查人数)。该项指标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促使自侦部门执法办案人员依法规范办案,严格审查把关拟不起诉的案件质量。
3.起诉后有罪判决率
案件有罪判决率=有罪判决人数÷同期起诉人数。纳入统计的案件中,应当排除三类不属于起诉却有错误的无罪判决、撤回起诉的案件,一是起诉后因政策法律、司法解释发生變化被判无罪或撤回起诉的案件;二是经上级院批复决定起诉后被判无罪或撤回起诉的案件;三是上级院按审判监督抗诉的无罪判决案件。
4.量刑建议采纳率
量刑建议采纳率=量刑建议采纳人数÷同期量刑建议人数。该指标设置的意义在于考察执法办案人员在提起公诉时是否认真审查案情及涉及犯罪嫌疑人量刑情节的各种罪轻罪重证据。
5.抗诉成功率、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
抗诉成功率=抗诉改判案件数÷抗诉案件数。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再审案件数÷再审检察建议案件数。抗诉率和再审率高,说明了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注重案件质量的审查。
(二)对办案效率的控制:效率性指标
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具体个案依法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审结工作,并不意味着具有效率价值,因为法律法规所设定的办案期限是给予执法办案人员办理案件的最大化周期。因此,通过设置指标,促使办案人员在确保实体公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办案期限,保障当事人权益,提高办案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法定期限内审结率
法定期限内审结率=正常审限内结案数÷结案数。
指标的设置目的是掌握和衡量执法办案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促使办案人员提高审结案件的效率,促使检察机关在收受案件与审结案件之间进入良性循环。
2.审限延长率、退补率
审限延长率=审限延长案件数÷结案数。退补率=退补(包括一退、二退)案件数÷结案数。设置这两项指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直观反映办案人员审结案件过程中所使用的时限,强化办案人员的审限意识,促使法院在收案与结案之间进入良性循环。
3.适用简易程序建议采纳率
适用简易程序建议采纳率=建议适用简易程序案件数÷提起公诉案件数。设置这项评估指标的意义在于引导执法办案人员尽可能多地建议法院适用审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提高案件办理效率。
(三)对办案社会效果的控制:办案满意度指标
执法办案本身就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是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首要任务和基本途径。原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曾强调,“不仅要看办理了多少案件,出台了多少管理措施,开展了多少次专项行为,接待了多少次群众来访,更要看是否化解了矛盾纠纷,是否理顺了群众情绪,是否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设置办案效果性指标的目的是引导执法办案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尽可能讲究办案方法,注重沟通艺术,增强社会矛盾化解意识。
1.息诉服判率、涉检信访息诉率
息诉服判率=(不诉案件数+判决后未上诉、申诉的案件数)÷同期结案数。涉检信访息访率=涉检信访群众满意处理情况案件数÷涉检信访案件总数。息诉服判率和涉检信访息诉率指标设置的实质目的是考察案件质量和办案效果,引导执法办案人员在处理每一起具体个案中都必须自觉从全面保障当事人权益、合理化解社会矛盾。
2.检务公开率
检务公开率=公开案件数÷受理案件数。作为改进群众工作的检务公开方式,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有力措施。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外,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都要向社会公布②。公开的方式可以检察门户网站网上公开,或建立专门的检务公开大厅。执法办案公开的过程中,同时应当注意设置多种渠道收集群众对检务公开方式、内容的建议意见。
三、应用执法办案水平客观指标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一)设立专门的执法办案工作组或者机构
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检察院的内设机构中没有专门的执法办案管理机构。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可考虑发文建议建议各院成立执法办案水平管理办公室,不仅有利于常态化开展指标落实工作,有利于理顺内设业务部门的横向关系。
(二)树立正确的指标应用观
在执法办案客观指标的应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理念上杜绝“唯数据论”的错误政绩观,防范陷入“数字至上”的误区而片面追求高指标。这就要求执法办案人员要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尊重司法工作规律,防止沦为办案数据的機器,通过数据的分析,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
(三)实行严格的指标数据造假惩罚机制
指标应用过程中搜集的数据是用来评价执法办案水平的基础,真实的数据能够反映客观的状况,虚假的数据不仅无法反映真实情况,而且浪费大量资源、架空指标体系③。各地检察机关在制定的各种工作评查中,已有对虚假信息现象的处理做出规定,但一般只是规定不得虚报,凡弄虚作假经查证属实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视情节扣分。检察工作实务中对于惩罚机制并未有详细的规范性文件予以指导。
因此,指标应用过程中为确保评估考核数据真实,应当同步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数据信息的真假甄别工作。对于查证属实的造假数据,将数据造假事件纳入办案人员的个人执法业绩档案作为调整岗位、晋职晋级和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重要依据,形成录入、填报相关统计数据时不敢造假的制约机制与威慑机制。
四、结语
本文由于受到字数和篇幅的制约,加上笔者创作的时间仓促、精力有限、理论功底浅薄等原因,文中提及的许多内容并没有深入展开研究,以致留下诸多遗憾。笔者拟在后期学习研究过程中继续深入执法办案水平客观指标的设计及应用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务研究,以期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管理改革实践奉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张智辉.《中国检察——规范执法:制度建设与立法完善(第13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②徐汉明,李满旺,刘大举.《中国检察官文库1:中国检务保障理论与应用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
③苗生明,王春风.《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价体系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3年.
参考文献:
[1]王晋.《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理论与实务》[M].法律出版社,2013.
[2]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