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述评

2015-11-17万炳军

四川体育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康 聪,万炳军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述评

康 聪,万炳军

采用文献资料法、网上查询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所查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对当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目的、制度、经费、场地设施、运动员及教练员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文献中的解决策略等进行了述评,希望对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述评

我国自1987年拥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或需要提升的各类问题一直是国内高学者们研究及探讨的现实问题。诸多学者依据我国运动员发展的地区、经济、制度、项目布局、教练员及运动员等实际情况,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颇多探究。首先,从概念界定出发,诸多文献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界定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解释,不至于有概念的模糊性。第二,通过文献的多方查阅及阅读,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运动员、教练员、经费及项目布局等研究,依据现实问题及现象提出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的解决策略。第三,以各个模块的研究为起点,通过对各个模块的研究之间的衔接点,提出如何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风险投资视角的转向方法。对于文献的梳理,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出现诸如项目布局的不合理、运动经费及设施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各类问题,有些问题文献中给出了解决的策略,而大部分模块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有些策略的提出还有待完善。

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述评

1.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概念研究述评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的概念查阅了诸多的文献资料及期刊,对他概念的理解学者们各抒己见。(1)在概念上阐述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如何组建的,概念相对简单。如罗立平指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指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组建的、由高水平运动员组成的在校大学生体育代表队”。[1](2)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建的目的进行了相对清楚的阐述,但是阐述的范围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陈晓艳指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指中国高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为我国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体育运动技术的全能复合型体育人才,满足参加国内外相关赛事而组建的队伍”。[2](3)从功能范围上进行了扩展,杜佳星提出“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使我们更加了解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作用。[3](4)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孙林不仅从目标目的上进行了清晰的表达,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外赛事的阐述,还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目的目标提升了一个高度。[4]还指出,运动队的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奥运和竞技体育长久发展做贡献,育人是其基本目标[5]。

在概念的理解与阐述上,以上阐述还有不足之处。闫燕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对“高水平运动队”中的“高”如何理解上进行了补充与总结。他从竞技水平、运动训练、科技含量和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两个层面(一般学生、专业运动员)进行了剖解,使我们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概念理解更为明了。

1.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目的研究述评

诸多文献中,从教练员、校长、运动员、体委、教委及我国未来高水平运动队办队的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对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目标进行了研究。如教练员、校长认为运动员出成绩、拿金牌是其目标;体委、教委将以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最核心的目标(如下表所述);有的文献对运动员的目标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运动员认为拿奖金、顺利毕业是其最终目标。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目的与价值体系等从1987年诞生高水平运动队以来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如下表:

表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办队目的与价值体系来源

在办队目标体系研究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学者之间对于办队目标体系的见解冲突,这种冲突来自于对于问题见解的不一致。在诸多研究中,对于办队目标从学校的需要层次来看、社会需要的人才角度来看需要什么样的办队目标、办队目标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而这些并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在我们的研究中,到底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才导致了此类结果,我们应该从哪处着手等这些都是我们以后要针对性研究的问题。

1.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制度研究述评

制度是规范和引导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决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高水平运动队,实质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也是它制度发展的变迁。通过文献的研究,高水平运动队制度不是单一存在的。从学院的专业与学籍层面上,可以分为运动系、公共体育部、体育系、研究生的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制度,这些制度体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制度是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基石,基于文献,高水平运动队的制度性质可以细分为招生制度、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管理制度、经费支出制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从运动员的发展规划面上考虑的奖罚制度、竞赛体制等。看似单一的制度体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从训练层面看,丁海勇认为“在运动员培养中,‘重运动训练,轻文化学习’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要在有限的训练时间里,通过采用最优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8]。黄爱峰谈到“大学生运动员大学毕业后并不完全在体育系统就业,这就需要办队主体从高等学校‘育人成才’的高度出发,关注运动员的‘后竞技’发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训矛盾”[9]。他们都从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制度方面入手,揭示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存在“学训矛盾”问题依旧严峻。而林立在《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体教结合”》谈到了解决的策略,他认为“‘体教结合’应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竞赛层面看,徐开春指出“各高校学生参加的体育比赛情况很不乐观,竞赛次数少,在大赛中得不到锻炼”。“普通高校有58%的运动员一年甚至没有参加一场高水平比赛”[10]。这揭示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他们参加比赛、竞赛的次数远远不及我们预料的多,在运动竞赛体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林立指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建立完整的大学生竞赛制度,增加比赛次数,使训练与竞赛水平紧密结合起来”。

从招生层面看,熊曼丽提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运行机制十几年不变,程序繁杂,缺乏应变能力,从而导致高水平运动队缺乏活力”[11]。基于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诸多学者认为,体委、教委等各个部门应当与高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招生体制运行机制上提高其灵活性,组织管理形式应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体制问题。

从教练员激励层面看,在诸多文献中,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关于教练员的激励制度的研究还比较偏少,但是董婧在《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激励研究》中对于高水平运动队如何建立的激励体制进行了说明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如何在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现有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张岩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里也提到,制约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这影响了教练员激励机制的发展。他分析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激励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1.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研究述评

经费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关键,它决定着高水平运动队的运作命脉。诸多文献资料显示,我国95%的学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经费的使用上不足,经费支出有很多途径,如训练费、外出比赛费用、名次奖励等等,虽然从理论研究上我国的经费来源途径有很多种,如教育主管部门、体育部门拨款、拉赞助等,而90%的文献资料研究显示,经费的来源途径单一,最主要的来源基本上都依靠于学校体育经费的划拨,而有些学校由于教学经费也显示出短缺,体育部给学校的经费大部分用在了体育教学上,投入到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则相对偏少,高水平运动队的正常训练、竞赛经费就遇到了非常严重的“瓶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限的资金很难保证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补贴比较低,训练器材陈旧,营养跟不上这都严重的阻碍了高效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经费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与经费支出如表2:

表2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来源与经费支出

1.5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研究述评

高水平运动队是由运动员组成的,他们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水平。所以要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力量,就应该提升每一位运动员的水平。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他们的现状是促进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通过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关于运动员方面的文献研究总结,虽诸多学者们以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实质是以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招生政策、招收规模、激励体制、运动成绩、训练现状等为研究方法来研究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水平运动员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涯如何规划上就几乎没有研究,而这恰恰是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应当加强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

1.5.1 运动员的生源 没有生源,高水平运动队也无从建起,我国对运动员的生源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它招生的途径、范围、方法、文化课情况等一般是由各个高校的自身情况而定的,但总体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

表3 各省市运动员来源及其局限性

根据上表,我国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途径比较全面,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不利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这是由我国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诸多文献并没有给出具体解决的策略,在此,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体制实际情况下,在这一方面多做研究,解决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存在的局限性。

1.5.2 运动员的招生政策 招生政策决定了运动队的水平,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招生工作是由:省(直辖市)招办、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各项目招收学校等多方面参与完成的。截止到2014年我国已经有274所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长沙理工大学和湘潭学院也恢复了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资格。教育厅对各省每年招收的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表4):

表4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招生要求

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政策详细的叙述了招生要求,在少数民族的招收政策上国家虽没有明文规定,但各高校普遍采取较合理的放宽招生政策。自高校扩招以来,之前没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量减少、已经拥有的高校进一步扩招,运动队的总体水平下降的同时增加了就业压力。免试入学、特招生入学、录取线6折入学、第2批录取线入学及其他等入学方式,在给招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出现了腐败现象,形成了半自主招生、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针对此类招生政策衍生出的问题,学者们比较全面的给出了解决策略。如翟兆娟从就业市场需求、招生原则、高校的自身等方面给出了建议。不过要从实质上解决问题,个人、高校、政府等都应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1.5.3 教练员的招收规模 1986年,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通知》,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只有51所高校具备招收资格;2006年,《关于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获知,全国有235所高校具备招收资格;直至2014年,我国274所高校拥有招数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招收的规模除了西藏外,其他的30个省市、直辖区都有招收资格。至此,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招收地区几乎覆盖全国。几十年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规模取得了长远的发展。由于各种客观(地域限制、环境影响等)和主观因素(各部门财政投入少、西藏人少等)影响,西藏一直没有一所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这也限制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招收规模不能扩大。针对此问题,各个文献中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案与策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1.6 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研究述评

由上图和表2可知,BP神经网络法与基于小波变换的BP神经网络预测法相比较,后者预测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相对误差也明显减小。

文献中关于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是从教练员的来源与构成、基本现状、教练员素质、激励机制、教练员管理行为、教练员综合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在关于教练员成果如何认定方面几乎没有研究,还处于薄弱环节,这造成教练员成果认定不公平现象出现、不利于教练员对训练工作的长期发展,我们应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在高水平运动队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目标管理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评价体系等手段加强教练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

1.6.1 教练员的激励机制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激励工作直接影响到教练员的训练效果及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以致影响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水平及长足的发展。通过诸多文献总结,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激励机制方面研究还是很少的。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现有的主要的激励方式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物质激励包含奖金方式、提高酬薪等,精神激励是授予荣誉和提高教练员的归属感等。随着高水平运动队的快速发展,简单的物质激励已经不能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应当在成就感和归属感上予以肯定、建立公平感、加强教练员的情感管理及设立荣誉称号等方式达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完美结合。

1.6.2 教练员素质方面研究 文献中就教练员的素质方面有诸多研究,总结发现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总体素质处于较低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素质,教练员的素质必须得到提升。文献中就此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大局提升教练员素质的方式如:构成多元教练模式、完善教练员培养体系、加强教练员梯队建设。从教练员自身提升素质的方法如:设置专岗、安排进修、减少课时数、提高工资、发放奖金教练员之间相互促进交流等。文献中从主观与客观方面给出了解答,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性。

1.7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场地设施研究述评

诸多文献研究显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场地设施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校的场地设施数量不够或者场地设施条件差并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场地设施也在改善,但还是不能与高水平运动队的需求成正比发展。有些高校的场馆对外开放,在收入上多了一条通道,但是与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场地使用出现了冲突。高校在场地设施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有的场地管理权属于后勤部门,这就使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近几年来,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方面进行了扩招,但是场地器材又不能及时更进,导致高水平运动队的总体水平出现滑坡现象。

文献中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国家应加大高水平运动队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在资源配置上重新调整,各高校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等。要想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还是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罗立平.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D].苏州大学,2009.

[2] 陈晓燕.新时期河南省普通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 杜佳星.转型跨越时期山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4] 孙 林.华中师范大学高水平径赛女运动员赛前机能监控[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 李大新.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6] 刘 爱.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D].南京体育学院,2010.

[7] 马登魁.辽宁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文化教育现状及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8] 丁海勇.我国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C].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摘要汇编,2007,10,01.

[9] 黄爱峰,刘艳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调整与革新[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40~143.

[10] 徐开春,梁金娜.东北三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8(2):89~91.

[11] 熊曼丽,邓 奎,彭春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管理研究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3):83~86.

[12] 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汪 流.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报,2011,23(2):126~132.

[13] 廖 洁.湖南省青少年竞技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州体育大学,2010.

Research Review of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ANG Cong, WAN Bingjun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online inquiry, logical metho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literature data collation, analysis, the purpose of the nine aspects, athletes and coaches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a nd other teams to do research on their problems solved in the literature were Commentary strategies.

High-level sports teams; Research; Review

1007―6891(2015)06―0116―04

10.13932/j.cnki.sctykx.2015.06.30

G807.4

A

2015-06-09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研究(2038SS14069)。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Institute of P.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