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2015-11-17孙诗瑶
孙诗瑶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郑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孙诗瑶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郑州市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逐渐成熟的时期.设立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给郑州市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郑州市产业发展背景和现状入手,运用区位熵分析郑州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产业结构;区位熵;郑州市
1 郑州市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1.1 区位分析
郑州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贯通南北、承接东西,是我国产业转移和资源转移的桥梁和纽带.郑州市交通有很大的比较优势:陇海、京广铁路,107、310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新郑国际机场共同形成了郑州的多层次立体交通网;并且通过都市区路网规划建设,加强了郑汴一体化和市区同周边县市的联系;郑州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货物可在郑州联检封关直通国外,邮政电信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通讯枢纽.
1.2 资源环境分析
郑州市矿藏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34种,其中煤炭、耐火黏土储量位居全省前列.[1]郑州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红枣、苹果、梨、大蒜、金银花等农副产品出产丰富,拥有新郑红枣、中牟大蒜、黄河鲤鱼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然而在农业生产中存在长期的粗放经营,使得农产品优势难以发挥.
郑州市人力资源数量大、层次较低.2012年底郑州市城镇从业人员272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然而受传统产业结构的影响,郑州市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不高,劳动供求处于低水平的均衡.高中学历在全部需求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大学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供给和需求人数,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小.劳动力市场的低水平均衡反过来也给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郑州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管理不到位.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黄帝故里、大河村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等历史故迹,以及嵩山少林寺、环翠峪、浮戏山等自然风景区.但是景区管理不善造成旅游资源质量下降,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令游客不满意,影响到郑州市的旅游收入,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对于郑州市
图1 2008-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
2 郑州市产业现状分析
2.1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1978年郑州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0.02:63.3:16.5,呈现“二、一、三”的产业结构序列,第三产业薄弱;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2.6:57.8:39.6,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序列,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降低,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8-2012年,郑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都在增长,但是三次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变化(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已经降至2%~3%的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有所起伏,但是总体都高于50%,第二产业在郑州市经济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缓慢增长,比重有所下降,基本在40%左右.
2.2 工业体系内部结构分析
(1)轻重工业分析
郑州市已经形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设施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2008-2012年工业总产值连续增长,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均有所增加,从轻重工业比重来看,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均超过60%,2011和2012年甚至接近70%,轻工业比重较小.
(2)主导产业分析
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是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城市主导产业需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调整.主导产业一是要有较高的产业连锁带动效应,二是要有较大的区位比较优势.根据2008-2012年郑州市统计公报,2008 至2011年,郑州市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八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八大主导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
从2011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在河南省范围内的区位熵(表1)来看,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在河南省拥有比较优势.根据以上分析,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是郑州市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连锁效应,但是除了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区位熵值在2以上,其余比较优势产业区位熵均在2以下,产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由于郑州市能源相对匮乏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业,现在由于设备落后人才流失等原因衰落较快.
表1 2011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在河南省范围内的区位熵
2012年,郑州市主导产业变为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现代食品制造业,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业,生物及医药产业等七大产业.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1671.4亿元,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3.9%.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现代食品制造业,生物及医药产业,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业等,属于最终需求型制造产业,前向连锁效应较小但是后向连锁效应大,会带动其上游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等,属于中间投入型制造业,前向连锁效应和后向连锁效应都很大,可以全面带动其上下游产业.
3 郑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1 第三产业比重小
发达国家城市经济三次产业序列是“三、二、一”,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一般占产值70%以上.例如:在2006年国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纽约城市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一,其第三产业的比重达89.3%[2];英国曼彻斯特曾是著名制造业中心,如今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70%.郑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序列是“二、三、一”,第三产业的比重仅占40%左右,与世界一流都市的差距还很大.
3.2 新兴工业相对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工业地位逐步下降,诸如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新型材料及生物工程等新兴工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区位熵的比较可以看出,郑州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有很大比重.一方面传统工业虽然现在仍有较大产出能力和带动效应,但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传统工业产品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能源消耗大,郑州市的能源相对匮乏,传统工业污染严重,不利于郑州市城市环境建设,容易造成雾霾天气、水污染等环境事件.传统工业强大而新兴工业落后不利于郑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3.3 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
郑州市劳动力市场上对于高中和大专文化水平的劳动者需求量最大,同时高中和大专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供给量最大,大学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供给和需求人数,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小,劳动力市场处在低端平衡的状态.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不少郑州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都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更发达城市就业,造成高水平人才流失.
4 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建议
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设立,郑州市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郑州市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发展临空产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1 发展航空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加大新郑机场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机场连通外部的公路铁路建设,形成融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快速路系统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提高机场空陆联运能力.引进国外先进航空制造维修业,结合郑州市的传统制造业优势,拓宽制造业领域,积极发展航空材料、航空仪表等配套产业,促使产业结构优化.
4.2 发挥郑州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
郑州市具有很大的交通优势,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使优势更加突出,发挥多层次综合交通优势,引进大型航空公司和物流公司入驻,开辟货物空陆联运专线,完善货物进出管理机制,建设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平台.完善物流配套服务,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引导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包装分拣配送报关保险等全方位物流服务.[2]
4.3 依托航空港平台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业务
在航空港区建立保税区,区内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为郑州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郑州市的消费和贸易水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食品、药品、服装等特色产品出口,扩大河南省特色产品国际知名度.将航空港区建设成郑州市的形象窗口,与旅游公司合作,开辟精品旅游线路,提升郑州市的旅游形象;同时结合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方式,针对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开发航空港工业园区等工业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置总部或分支机构,完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依托航空港区和铁路编组站,发展金融租赁、结算、保险、贸易融资等业务,吸引跨国公司设立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开展离岸结算业务.
4.4 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
郑州市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郑州市高校专业设置要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人才需要,为郑州市产业结构升级和航空港的建设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人才引进要突出引进重点,创新方法,完善法规,更好地发现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用好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郑州市产业优化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做出贡献.
〔1〕潘卫红.郑州产业结构分析[J].河南省情与统计,2000(10).
〔2〕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7).
〔3〕郑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高端产业体系[J].协商论坛,2013(8).
F264
A
1673-260X(2015)04-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