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以藏族为例

2015-11-17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藏族人苯教藏族

于 涛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民族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以藏族为例

于 涛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绚烂无比,各民族文化与众不同,别有风格。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藏族社会创造新的生活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今天仍可汲取丰富营养的精神文明宝贵财富。藏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藏族民族中的伦理价值研究,可以对藏民族这一独特民族的伦理价值有更深一步的认知与理解。此外,还可以对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伦理价值加以比较,得出可以参考借鉴的理论价值,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对当今社会的伦理构建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藏族传统文化;伦理价值;理论价值

1 引言

1.1 藏民族的来源

关于藏民族的种族来源问题,黎吉生的《西藏简史》和夏格巴·旺秋德丹的《西藏政治史》中都有相关的论述,其中,夏格丹提出“印度种源论”一说,而黎吉生认为,西藏人来自此种说法不准确。就目前所知,在西藏高原上的所发现的旧石器与印度旧石器有明显不同,这就说明它们不是来自一个文化系统的,也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根据这些石器的制作工艺来看,西藏高原的属于细石叶细石器与印度的几何细石器也存有明显差异。最后,在藏族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藏族先民们早就在佛教形成以前就有了劳动、生息、繁衍的痕迹了。因此,综上所述,藏民族源于“印度种源论”完全没有契合度。

有一些学者依据藏族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以此来对藏族的来源进行了客观慎重的意见。如,童恩正认为:“如果我们综合考古、历史记载和传说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则可以推测西藏的原始文化中有两个部分:一种是土著居民的遗留,他们定居在西藏的时代目前至少可以推到旧石器时代后期,是一种游牧和狩猎的部落;另一种是从甘青地区南下的氐羌系统的人,他们是一种农业部落。以后西藏的种族和文化,当就是以这两者为主体综合而成的。”①藏族文化正是以藏南谷地为土著文化的基础,同时吸收融合了中华大地其他文化,诸如,北方草原的原始游牧文化。从整体来看,藏族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2 藏民族的形成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格习俗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②藏族先民虽然生活在青藏高原,但作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和共同心理素质的藏民族来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青藏高原进入部落时期,在这里就有着百余个部落,然后经过长期的部落战争,慢慢的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在高原的内部逐渐形成象雄、苏毗、雅隆三大部落为主的部落联盟群。于是在公元六世纪以后,各部落渐渐从象雄和苏毗转移到的雅隆为中心的雅隆河谷和拉萨河流域一带。

象雄利用苯教统一了青藏高原,雅隆河谷文明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藏民族整体及其固有的民族文化。格勒认为:“孕育藏族及其古老文化的原始中心圈在藏南谷地,即藏族地理概念中的‘卫藏’地区。”③后来,“随着吐蕃的建立,人们活动及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到青藏高原的全部,同时促进了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党项、白兰等部落的融合。这样一个新人类共同体藏族就在青藏高原各地形成并分布开来。”④藏民族的这种混合特性,造就了藏民族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

1.3 藏民族的共同特征

藏民族的共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及心理素质。具体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构成民族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书写形式,无论商品交流还是生产发展都需要共同的语言作为载体。共同的地域也是民族形成的一个基础,现在藏族的“共同地域”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也是经过七世纪和八世纪这两个阶段逐渐形成趋于稳定的。经济生活同样不可或缺,不仅有共同的经济生活还有政治经济的中心。此外,共同的语言和单一的信仰无疑对共同的心理认同起积极地推动作用。藏族喇嘛教的传播和兴起与藏族混合为一个共同体—藏族。

2 藏族文化中的精髓

2.1 团结一致

藏族人上下一心,保卫故土,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仍旧是存在于藏族文化中的不可忽视的精髓之一。在藏族人的历史中,藏族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对来犯者给予顽强而坚决的反抗。诸如,乾隆时期的大小金川战役,坚决的反抗清兵的侵犯;还有藏族人抗英的隆吐山战役和江孜保卫战,都体现出藏族人民的这一文化精髓。无论是对于外族的来犯还是外来侵略者的侵犯,藏族人都给与同样的答案—坚决反抗不屈服。即便使用的是落后的武器,也绝不会向敌人投降。

2.2 信仰坚定

藏族人全民信教,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这种信仰已经完全内化于自身的时间生活之中。藏人家里多有一个小佛堂或者是小小的神龛,有水杯,哈达,酥油灯等贡献品。供家人早晚叩拜祈祷,尤其是遇到节日或典礼时,会请喇嘛来诵经。平时的佛龛也会是保持的干干净净,每日早上用于供奉的祭品都会是新的。再比如,王尧先生在《走进藏传佛教》中写过这样一个事,藏族人十分讲究卫生,他们吐痰会用手绢包好放进口袋,找到适合的地方在进行处理,有人追问缘由,藏族人说不然会遭到精灵的惩罚。可以看出,对于遵守公共卫生这一规范,已经上升到一个制度与信仰相结合的层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会更有益处。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藏族人的信仰不可动摇。同样,藏族人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义也是藏族人信奉的准则。诸如,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重要品质也是藏族人遵守的教义,比如忍饥挨饿“磕长头”,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2.3 开拓进取

藏族人通过对哲学层面的继承发展和对佛教的创新,由于受到印度佛教的深刻影响,在藏区进行的寺院教育中会有相关思辨哲学的课程设置,因明学理论和方法就体现了这一点,这样长期以往对藏族人的思想会有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西藏具有政教合一性质的政治文化和一礼佛等为主体的民俗文化,僧侣不但可以执政还可以有空灵般的风格。此外,藏族人对藏族的医学也有很深的研究,取长补短之下是的藏药享誉世界。藏族人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促使着藏族人不断践行创新的理念,结合本民族的种种特色,不断开具符合民族特色的辐射性的发展空间布局。

2.4 乐天知命

藏族人的这一文化精髓与本民族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西藏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有着“世界屋脊”之称。正由于这样,使得西藏的地形复杂,高山、深谷分布明显。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藏北高原,占三分之二西藏面积,藏北大部分是荒漠平原。而藏南温和多雨,适合耕种和经营渔业,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这里于 6 世纪以前农业就已经很发达。藏北的牧区,地广人稀,但生活简朴,自由自在。藏族人除吃喝以外,藏族人在此地区对外界的联系甚少,因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强烈。每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牧牛羊等,生活有节奏但不紧张,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做喜欢的事。诸如,唱歌、跳舞。而藏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们无须为了生计而奔波,因此也具有乐天知命的品性。

3 藏族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藏族文化中的伦理价值内涵丰富,这里主要就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3.1 注重家庭伦理

藏族人的家庭伦理中,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形式存在。一夫多妻存在于望族和贵族之中,而一妻多夫普遍存在于牧民和农业人口之中。这种家庭关系具有世袭权力和等级结构的敏感性。一夫多妻用于政治联姻:一方面保持集团势力的增强另一方面男子可以与同辈的数位姊妹或子女保持良性关系,这是对一妻多夫制的补充。而一妻多夫:保持一个难以分别和不可分割的集团,所有的兄弟只娶一个女子,或者丈夫和朋友共有一个妻子,这之中关系中只有长兄和长子是权力等级的最高级,有权力选择妻子和继承家族的最高权力。这种家庭关系目的在于可以有效限制分裂和利益的冲突。

3.2 关心自然生态

土地伦理是指建立在一定道德价值观念上人们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规则。这种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善待土地,视土地为人类生存的伙伴,把人类与土地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并把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扩充到土地,提倡对土地的尊重,节俭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诸如,藏族天葬的习俗,就有这方面的伦理内涵。在这里,土地伦理与环境伦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藏族的伦理中有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藏族人很少随地吐痰,因为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有对随地吐痰这种不好行为进行惩罚的精灵,因此,藏族人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土地伦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体现出的藏族伦理,即,在人们不断的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身道德水准,自觉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3.3 信奉灵魂不灭

灵魂永不灭影响着藏族的文化传统。在藏语中,“天葬”还有“记鲁茶”之称,意为天地万物皆由风火水土这四种物形成,人死之后,灵魂会脱离躯体,遗体就当还形于原物,“天葬”乃是将遗体还原于风之意,促成了天葬在较大范围出现。“灵魂不灭”思想也有对佛教“业力果报”吸收的影子。业报与业因一致,一定的业因必将产生同类相应的报果。因果报应具有必然性,果报是业因发展的必然,不可违抗,不可逃避,不可取消。人们对于这种业报轮回的情感体验在于众生生命个体作为轮回的承受者,通过轮回转世来承受自己前生所造之业所产生的报应。通过这一层认识,更具有规范性,因果报应虽属必然,但未必造了业马上受报,存在后报方式,给人一种定中不定,不定中之定的感觉。正如方立天在《佛教哲学》中说过:“因果就是指因果律,也指因果报应,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并支持宗教体系的基本理论。”⑤

3.4 追随快乐主义

藏族人能歌善舞,藏族人自古就喜欢歌舞。在青藏高原,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翩翩起舞的人群。藏族歌舞动作一般很简单,节奏性很强。藏族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隋书》就有藏族先民“好歌舞”的记录。《智者喜宴》记载,8世纪,赤松德普时期,为了纪念藏区第一座喇嘛寺庙—桑耶寺的胜利落成,举行了“为时一年之久”的“歌舞游宴”。藏人们把唱歌跳舞当作一种光荣,从孩提时期就开始学习歌舞。藏族歌舞艺术的种类很多有鼓舞、踢踏舞、寺庙歌舞、弦子舞、热巴舞、锅庄舞等。歌舞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通过歌舞相互聚集在一起,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了藏族同胞的手足之情。早期藏族舞蹈源于游牧社会,通过对兽舞、鸟舞的模仿,进而演化成本民族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其蕴含的伦理价值也不同,有的是为迎接重大节日;有的是为喜庆;有的是为庄重的仪式;还有的是为激发劳动热情抒发生活情绪。歌舞使藏族人忘却了劳动疲惫,陶醉于节日的快乐中,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调。

3.5 宗教信仰虔诚

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有两种形态,即苯教的原生形态和苯教的次生形态。原生形态的苯教主要特点有:“崇拜大自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崇拜动物;鬼神、敬重巫师、崇尚巫术;杀牲祭献。次生形态的苯教主要有:笃苯、恰苯和觉苯。”⑥苯教的伦理思想对天葬的影响在于,认为万物皆有神灵,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与人类发生关系,同时也在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苯教的伦理思想对天葬的伦理影响也就呈现的十分明显。藏族人对自然的回馈与虔诚之心值得我们学习,自然在这种伦理环境中也会有一定的道德准则需要每一个藏族人遵守,也许不是作为一种法律来约束,但就伦理层面而言,足已使每一个族人发自内心所必须遵守的道德信条,已经完全内化在每一个族人的意识里。

佛教影响着藏族人的人生伦理,佛教的信仰也支配着藏族人的生命观和丧葬风俗,据说天葬的出现就是在佛教传入之后,藏族人相信肉体是灵魂的负累,人死之后只有尽快摆脱肉体才能重生。

注释:

① 童恩正.《西藏昌都卡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J],《民族研究》1983(1).

② 马学良等.《<白狼歌>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打印本,1982.

③ 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29页.

④ 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第12页.

⑤ 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第155页。

⑥ 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第410页。

[1]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2] 察仓·尕藏才旦.西藏苯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3] 高力.民族伦理学引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4] 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

[5] 弘学.藏传佛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6] 蔡景峰.从佛说养生经看藏医的养生学[J].中国藏学,1997(4).

[7] 高发元.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浅论》[J].思想战线,1999(1).

[8] 欧顺军.佛教平等观的包容精神及其伦理意义[J].伦理学研究,2009(2).

于涛(1989-),男,汉,青海尖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宗教伦理。

K89

A

1672-5832(2015)12-0173-02

猜你喜欢

藏族人苯教藏族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苯教音乐的新创路:评藏族音乐学家嘉雍群培先生《西藏本土文化、本土宗教——苯教音乐》
到拉萨途中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人为何能适应缺氧环境?
藏族人为何能适应缺氧环境?
拜读著作 缅怀藏族音乐学家嘉雍群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