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梦魇、消散和悖异的诗性追问
——评李唐的短篇小说《失梦园》

2015-11-17李浩

小说林 2015年1期
关键词:李唐游乐园墓地

◎李浩

对梦魇、消散和悖异的诗性追问
——评李唐的短篇小说《失梦园》

◎李浩

《失梦园》,它决绝地凌空蹈虚,建筑于梦呓、幻觉、想象和诗性之上。久违了,真的是有种久违感,当我们时下的文学多数沉陷于日常的营苟和简单叙事的时候,沉陷于对世事算计的乐道中的时候。《失梦园》不同,它选择了飚飞向上,就像在文字最初提到的那只扑进“妻子”怀中的“鸟的小小魂灵”,它甚至多少地舍弃了“鸟”的外在形状,而是以一种魂灵的姿态,以一种纯然感的“不及物”——整篇文字中,唯一带有些世情温度和现实意味的仅有这句:“‘墓地又扩大了。’他说,感觉后背的湿气正一点点消逝,留下某种干燥之感。‘是的。’守墓人说,‘墓地的价格越来越高,城里人需要更多的土地。’”不过,李唐随即悄然消解了这句话的现实意味,故意让他“几乎没有听清守墓人的话。”在《失梦园》中,李唐只建立梦境,梦魇,不真实感,这是他致力的方向,带有八十年代先锋小说的某种余韵。

“我的眼前是一片阴影的大海,走在其中,踏出影子的浪花,它如此平静,或是死寂。在这里,感到无比安宁,同时又无比空虚,如同刚刚遭遇劫掠,变得两手空空。我就这样坐在这儿,看着影子的浪滴打在我身上,看着我流出影子的泪水。”——这是《失梦园》中的句子,它几乎是诗的,它,在文字中形成涡流。应当说,《失梦园》给我的最初感觉也是一片阴影的大海,每个词,都是灰色的,阴性的,又有小小荧光的跳跃,我被它营造起的氛围笼罩其中。李唐技精于此,像卡夫卡在《城堡》、杜拉斯在《抵挡太平洋的大坝》中所做的那样,弥漫在文字里的潮暗的气息竟让人着迷,它,甚至辅助着故事的推进,构成吸引,并具有蜂蜜的黏性。从一开始,阅读者就是被掷入到他精心营造的空间里,这是一个充满着魔法和奇幻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有着它自身的“真实”和这个“真实”所带来的必然后果。他从氛围里走入,带着阴影的成分,去埋葬一只死去的白色鸟,而这只鸟的魂灵落在妻子的胸口,和妻子的身躯重叠在一起;游乐园,它在变小,它变小的原因是墓地的不断扩大,墓地在争夺游乐之地,而他和她似乎也只得目睹这一争夺的发生而无能为力。他,是尸体的模仿者也是那个静静研究植物种子的“花朵爱好者”,而他种下的植物却偏偏在生长中越过了花直接到达了果实……好的文字一定是有气息的,有味道的——是的,我更喜欢有质感、有妙处、有回味并有丰富性和拓展力的文字,大约和我写诗多年有关系,在这里,我从来不准备修正我的这一“审美傲慢”。小说,考量小说价值的第一位是艺术,第二位还是艺术,第三位,还是艺术——这是曹文轩先生的话,我不掠美,对文字“艺术性”的苛刻要求是我和曹先生以及诸多文学爱好者的共通,而小说的魅力也部分地寄身于此:如果减损了文字的艺术魅力,结构的艺术魅力,贮含在文学中的“文学性”便会更为稀薄,如果它言说的还是那些被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证实或证伪了一千遍的所谓“道理”……就这篇《失梦园》,年轻的李唐较为充分地展示了他在文字上的敏感和故事营造上的艺术才能,虽然小有失当之处,但不妨碍我对他的更多期待。有了这份艺术感,其他都可能到来,只是时间问题,是他努力能够达至的;而缺乏艺术感,则一切全无,是绝无机会上升为真正星辰的——当然更可能会在时下的写作风潮中获取大名声。

在《失梦园》里,行动着的是“他”,“妻子”,“守墓人”,穿蓝色裙子的女孩,还有蝴蝶,没有出现过的“大象”……“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没错儿,在李唐笔下所有的人与物都没有名字,就连墓碑上也没有名字,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们”,他们的前史和后史都是封闭着的,这,当然是作者的有意设置。当然,一切都是莫名的,包括女孩,动物的脚印,花蕊里的婴儿,鸟儿,白色的床单,它们似是,而非,仿若处在一个混沌的、尚未命名的世界。我想我们还可发现,《失梦园》中的李唐偏爱“消失”,先是白色鸟的消失,跷跷板的消失,“之后,母亲就被一层什么东西蒙住了,被送往了更加遥远的地方,”“鸟扑腾了几下,飞走了。纽扣的眼睛,消失在了夜空,”“穿蓝色裙子的女孩转入一片丛林,倏地不见了,”睡在身侧的丈夫的消失,“她看到一只小小的鸟从自己身体中凌空一跃,飞向远处……”“消失”或类似的词,在这篇不算太长的小说的中随处可见,它是核心性的、隐喻性的,在“妻子”那里则更是问题,她带着患得患失的惊惧先后向母亲和丈夫询问:“你会离开我吗?”接着,我想我们还可发现,李唐的手里有一块从罗伯·格里耶那里接过来的橡皮,这块橡皮的用处就是,把之前的“确定性”统统擦去,譬如,他曾提议为游乐园的设施蒙上白布,这样会省掉很多事——“他们真的这样做了”。然而,当妻子感觉“这里简直变成了死者的房间”而感觉受不了了,将白色床单一一扯下来让“事物终于回归了它们本来面目时,“他”却否认,“从来没有过的事”,“我们从来没有用床单蒙过那些东西,谁会做那么傻的事”?譬如,妻子的清洁癖好与后来的“恐布症”,也譬如按照《常见植物手册》要领施肥的丈夫最终种出的无花果,按照书上“让无花果开花”的方法所获得的也依然无花。也譬如,蓝裙女孩的引领,她在突然中变成了“年轻时的妻子,几乎一模一样”;在梦里,从梦里醒来的妻子发现丈夫被橡皮擦去了,被子下面只有一只飞出的鸟再无他物;被女孩牵引着、抱着婴儿的“他”两次可怜地碰到了李唐的橡皮,女孩消失不见,而“他低下头,看到自己的臂弯里空空如也”……李唐,把自己的叙述建立在流沙之上,梦境之上,他没让任何一处成为真正的坚固,他要的,是无,缺乏命名,消失的和消散的,不确定的。这是《失梦园》中飘忽的、诡谬的世界,飘忽和诡谬反而成为了相对稳固的东西。

小说写下墓地对游乐园的步步侵占,我想我们还可注意到李唐说的是小游乐园的消失,“大游乐园”并未遭到同样的命运,孩子们被大游乐园吸走了;小说写下晾晒的衣物成为遮挡“看见”的层层幕帘,“她掀起这些幕帘,却发现自己迷失在了衣物的迷宫中”,当然我们还记得白色床单下被笼罩的鸟儿;那个在妻子面前出现的、站在跷跷板翘起那端、抱着玩具熊的女孩。小说中说,玩具熊是被损坏了的,它没有了纽扣眼睛,而纽扣眼睛,则“长”在了小女孩的脸上,“纽扣的眼睛,正在盯着她”。这里面或许布满着隐喻——没错儿,小说的“现代性”之一就是让隐喻上前成为某种的“主角”,像贝克特创造的“戈多”,像K要面对的“城堡”和“审判”,像布鲁诺·舒尔茨的《鸟》,像……寓言化是现代小说的本质特征之一,它可使我们透过日常表象更真切地面对“沉默着的幽暗区域”,可使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变得更为凸显,可使陌生化的文本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我认定李唐的《失梦园》也在试图建立一个隐喻世界,在阅读中,我一直在思考,墓地对小乐园的侵蚀意味着什么?消失在衣物的迷宫中又意味了什么?无花果的存在意味了什么,他的努力和结果之间的错位意味了什么?闯入的、没有真正露面的庞然大物又是什么,从墓地中飞走的红蜻蜓们又隐喻了什么?……在这篇小文中我不准备写下我的解读,它会消损李唐有意的歧义和“不确定性”,我也怕我的阐释属于过度阐释,和它的应有南辕北辙。熟读后现代文本的阅读者对此并不陌生,我相信,他们更愿意自己“重新注入”而不是被阐释给定。

最后,作为阅读者,写作者,我也想就《失梦园》的某些可能的问题向李唐先生进言,愿他姑妄听之。一是,《失梦园》支点过多,有些散,我建议他在以后的写作中先做梳理,建立一个故事核心和一个隐性的问题核心,让它们相互交缠相互推进。某些细节可能是精致的、夺人眼球的,但它如果不能串到故事树上去,建议割爱;二是,就这篇小说而言,白色鸟的意象、白色床单的意象都是非常好的,但感觉还没有用足。它应当在开始、中段和结尾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对故事波澜的营造和核心细节的构建,别轻易地中途更换新意象。李唐先生是有自觉意识的,我的提醒是希望更进一步。第三点,叙事的设计,故事讲述的基本策略在现代小说中是隐性的,但又是更为重要的支点,“讲故事”的基本能力这关得过,别轻视它,我建议你也向传统小说学一些故事讲述的策略。在这点上,我曾走过弯路,最近几年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还有,和现实生活的贴近,我想随着年龄你会慢慢意识到这一点,而且我不主张直接扑向所谓的生活日常;还有,最终小说是帮助我们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和存在可能的,是帮助我们审视、认知被我们忽略的、习焉不察的人性之谜的,那种和上帝发生关系的“思想高度”也值得重视。我相信,它们会在你的阅读、思考、经历和写作中慢慢得到。

李浩,男,1971年生于河北海兴。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字四百余篇。有作品被各类选刊选载,或被译成英、法、德、日、韩文。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将军的部队》,《父亲,镜子和树》,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文学奖、第九届《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等。

猜你喜欢

李唐游乐园墓地
游乐园
包山底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爱在一起 感恩有你
庭院中的童年
我是这样“诞生”的
爱心义诊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复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