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书随记二则
2015-11-17李磊
□李磊
编书随记二则
□李磊
独特的专题化写作方式
为什么是张学良改变了中国现代政治史的走向?中国由国民党当政,变为共产党执政。周恩来赞誉:“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是一位伟大人物。西安事变挽救了国家民族的一大危机,为中华民族促成了惊天动地的大团结。”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时,张学良被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张学良的一生与中国的近现代史紧密相连,他值得被认真地反复品鉴。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的作者王充闾是张学良的同乡,多年来,对张学良的平生行迹深思默察,体悟精深。本书用的是折扇式的叙述方式、专题化的写作策略,读起来清新爽利,避免了一般传记叙述时容易重复、拖沓的弊病。
本书以张学良与父亲张作霖、前妻于凤至、妻子赵一荻等三个亲人,周恩来、郭松龄、宋美龄、蒋士云等四个朋友以及蒋介石、溥仪这两个当事人交往的故事为线索,梳理出其荣辱交叠、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展现出其复杂的性格,并对他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中的行为和心态做出精辟深邃的辨析。书中的每一章,都是写张学良与一个人的故事。其中,张学良与曾经的师友郭松龄交手一场,写得惊心动魄;而张学良与蒋士云的一场情缘,读来余味无穷;张学良与周恩来相知的一章,则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张学良与宋美龄交往的故事,则读来新鲜;张学良与蒋介石的故事,则在对丰厚史料的条分缕析中,显示出人物各自鲜明的性格。除此之外,还专辟章节,讲述张学良戒毒的故事、张学良读明史的故事以及张学良的养生经等。
这些写作特点和成就的形成,都是因为王充闾先生几十年来熟读古书、深咏《史记》、《古文观止》、苏洵、苏轼、苏辙诗文等优秀古文写作特点之精髓而研习得之。
全书按照张学良的生平,从出生开始写起,一直到青年、壮年、老年直至去世,最后加一章对张学良一生的总体评价。于是,就形成了全书现在的体例格局:按照张学良的生平写起,每一章又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避免了平常的人物传记一条线地从出生写到去世的写法带来的重复叙述、不爽利的弊病。可以说,这是《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独创的写作方法:以张学良的人生为扇骨——“成功的失败者”,分出二十支去(全书共二十章),打开他的一段又一段精彩的生命历程。一个中心,二十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是不同的写作角度。这是中外传记的写法上,从来也没有过的。这种写法,是王充闾的独创。那么,张学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王充闾在书中作答: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复杂的政治人物。
王充闾有过从政的丰富经验,这使得他在洞悉张学良、蒋介石等政治人物的内心时,能达到一般的作家学者所难以企及的敏锐和深刻。同时,他又有着文学、哲学、史学方面的深厚学养,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对创作的纯粹追求,行文的阐述中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智者和长者的逻辑严密的辨析和通达的人生智慧。他的评述中,史实新鲜丰富精彩。比如讲述的张学良和郭松龄、宋美龄、蒋士云、周恩来、溥仪等人的故事;而史识(对历史的见识)和史观(对历史的观点)高屋建瓴,观点非常独到,都是自己鲜明的分析和判断,比如分析“西安事变”、两个“九·一八”事件及张学良晚年为什么不回大陆等。这部书有别于别的张学良传,就在于,它除了有史实,还有史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为基础,并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史学和西方新的史学(如法国的年鉴派、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对张学良的功过是非、整个人生的经历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做到了发别人所未发。这是近百部张学良传记里所独一无二的。
书中还配了一些图片,以还原历史现场的生动感,读之对张学良、“西安事变”等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
好书,要制作精良。这部书手工精装而成,书脊的扒圆坚实美观,书封的压凹有质感美。这部书的内封,用了一种深枣红色的布纹纸,突出了主旋律的色调,又点染着书中历史的神秘蕴藉感,且感觉温暖。包封纸,用的是米色的大地纸,显示出张作霖、张学良的草野之气。版式舒朗大方,阅读起来很舒适。成品书,大气中透着雅致感。
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在我看来,读书有几重境界。读《庄子》,感到宁静,忘怀一切得失。而读汪曾祺谈美食的文字,读钱钟书《围城》,读王小波的文字,则会笑,觉放松、适意、快乐。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文字明净跳脱。汪曾祺的散文则是闲适从容的,“清奇、俏皮、有情趣”(王充闾先生语)。晴天或夜晚,倚一个靠枕,靠在床头读汪曾祺谈美食的文字,会快乐得笑出声来。
汪曾祺懂得每种天赐食物的美妙,并亲自下厨为家人、朋友烹饪佳肴。他会做的菜,有拌荠菜、拌菠菜、塞肉回锅油条、烧小萝卜,等等。(详见他的两篇文章《家常酒菜》和《文章杂事》)
他生长于江苏高邮,到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又到北京工作,因此,他写的美食,也多是故乡、昆明和北京的吃食。同时,他又随着工作及交游的步履,书写天南地北的各种吃食,这里面又尤其喜欢写内蒙的手抓羊肉等吃食及向北人介绍南方菜、向南人讲述北方吃食。他自称吃茶是外行,抽烟是内行。
他对吃津津乐道、洒然成趣,读之感叹,他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啊。他也多次说,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并多次阐述吃这种生活艺术与文艺创作的关系,“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是啊,如果对草木虫鱼和人都无兴趣了,是多么寡味啊,更遑论创作了。那创作,恐怕也只能冥想玄思了。而汪老是小说家,他提倡首先要表现“现在的、活着的”生活,理由是“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让我沉思良久。
喜爱汪曾祺的文字,于是我选编了这本《家常酒菜》。从《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里挑选出他谈美食的所有文章,分五类编排,包括“故乡的食物”“昆明的吃食”“四方食事”“五味”“吃食和文学”。配了二十幅汪曾祺亲绘的画,作为插图。画是汪老的女儿汪朝女士提供的。他的画,多画花鸟和青菜、鱼蟹等吃食,别有闲雅之趣。
全书全彩印刷,用的是80克的纯质纸,小32开,便携,随时可以翻阅。青岛最好的精装印刷厂做的手工精装。书的编辑,我最注重的还是版式。因为我觉得,书是要让人读的,而且要读得舒适。这次的版式,我和美编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打破传统的审美,做了一个别致的样式。翻阅样书时,觉得很舒服。
在策划编辑的时候,书名的制定和出版节奏的规划,我都想着,要让大家带回家过年。《家常酒菜》是汪曾祺一篇谈美食的文章的篇名,亲切又别致,我很喜爱,于是作为书名。汪曾祺谈美食的文章,也都是写家常、山野的食物,溢着土地的香气。包括书的封面,我也是选了一种绿色的布,希望它有一种田园的气息。有十篇文章,文章内只有部分段落谈的是吃食,就做了节选处理,只节选了谈吃食的段落,并在目录的标题上做了“节选”的标识。一些生僻的字,加了拼音。
初版首印,于2015年春节前上市。出版后,得到书友们的喜爱,我收到了许多的反馈信息。书友们与我交流这本书的装帧及汪老文字的风格等,非常开心。有位读者告诉我,他买了九本送朋友,很感动。这本书还荣幸地进入《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3月优秀畅销书榜。应书友们的需求,我们这次重印,还做了几百本的毛边书,以供大家欣赏珍藏。
编辑出版一本书的过程,也是为它寻找知音的过程:会留意,有谁喜欢它。编辑出版《家常酒菜》前后,我陆续得知有好多作家学者及普通读者喜欢它,这是一件开心的事。比如,与曹文轩老师面谈的时候,得知曹老师喜欢它,大概因为曹老师和汪曾祺都是江苏人,河流水气滋养了它们的文字;与王充闾老师电话交流选题的时候,得知王老师喜欢它,王老师与汪老是老朋友,这本书中第125页选入的这幅画,还是汪老送给王老师的呢……
愿每个人都热爱生活,享美食之福,各展天资。
责任编辑 董晓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