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那年
2015-11-17权鹏飞
权鹏飞
那时那年
权鹏飞
年还未到,小孩子的心里就整天憧憬着无限美好的遐想:新衣服、压岁钱、糖果和玩具、还有无数平时见不着的七大姨八大姑、堂哥堂弟以及表哥表妹的,更别说他们绝对不会空手来的呀。那时,做梦都在笑、都在盼——亲爱的年,你快点来呀!
那时的年多热闹啊
还记得那年放鞭炮的情形吗?再没钱的人家过年都会给小屁孩买上几串鞭炮,叫小孩在大年初一一大早过足瘾。当晚,谁要一个晚上能睡着觉那才不叫小孩呢,那家小孩整夜都睁着眼睛盼着放炮给大年“剪彩”呢,而且小孩都想在黎明前打响全村或全城“第一炮”!你听,随着远处第一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被窝里的小孩这时根本无需父母催叫,立刻“鸽子翻身”,顾不上穿衣光着屁股冲出去赶快点燃自家的鞭炮,随着“噼里啪啦”鞭炮震天炸响,小孩子边捂耳朵边兴奋地欢呼雀跃——过年了!过年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十五晚上,城里有花灯焰火晚会,乡村也有自己别开生面的焰火晚会——“打天花”。村里的铁匠师傅高攀免费为全村人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烫铁大撒流星雨”焰火晚会。村里没有烟花爆竹可以燃放礼花,但高铁匠将他的铁匠铺搬到村子中间的空地上,当着全村人的面将硬硬的铁块烧成软软的红红的亮亮的铁水燃液,然后他用一个小铁勺舀一勺燃液快速往下一抖,此时,早有一壮汉手持一块蘸过凉水的大木板猛地从底下用力往上击打这燃液,随着壮汉一声“散——”,霎时,漆黑的夜空升起一大片耀眼的亮团,亮团随之四散,在更大范围形成明晃晃的小光点纷纷落下,形成一场接一场气势恢宏的“流星雨”,如同天女散花、天兵下凡,又恰如一朵巨大无比、璀璨壮美的“礼花”在乡村寂静的夜空不断开放,只不过,这是货真价实的“铁雨”和“铁花”!
我至今也没想通,这绝活为什么没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呢?那个铁匠师傅还在吗?那个令我孩提时代大开眼界的“打天花”绝活该没失传吧?
那时的年多浪漫啊
忘不了那年的“灯笼盛宴”。按照秦地风俗,陕西人从正月初八原则上不再拜年,转而“送灯笼”,即长辈和朋友给小孩儿送各种各样的手扎灯笼,以备元宵节的“灯笼宴会”用。陕西的“灯笼宴会”一过就是连续三天(正月十四—十六),俗称“挑灯笼”。
“挑灯笼”每天都有讲究。
第一天:“引灯”。就是灯笼宴会的序幕,有少量人家的灯笼先在正月十四挑出来,通常大人都会在一根细细的木棍挂上一个大红灯笼,木棍的头上插一个“鸡娃馍”,鸡寓意“吉祥”,然后孩子一手挑着灯笼,一手拿着鞭炮或“引火虫”,走出家门到处晃悠,以便吸引和敦促还没准备好灯笼的人家快快准备。想想看,看到别家孩子挑着红红的、暖暖的、柔柔的、花花的灯笼到处晃动,没有灯笼家的孩子还不把父母给吃了,饭不吃觉不睡没黑没明地嚷闹,不用公家下红头文件孩子就能让父母马上将此事心甘情愿地落实了。
第二天:“旺灯”。就是灯笼宴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达到高潮。这天晚上,城市乡村、家家户户、大街小巷,在黑漆漆的夜晚全是灯笼的海洋,全是火一样的激情大放送。只要有灯笼的地方就有人群,只要有灯笼的地方就有欢笑,只要有灯笼的地方就有亲情和乡情,只要有灯笼的地方就有光明和憧憬,只要有灯笼的地方就有红红火火的生活和鲜活火样的生命。放远望去,在偌大的黑幕中,那一大团一大团火红却不刺眼的画面,那一帧帧房静、人动、灯笼游走的景象,唯美而纯美、烂漫又浪漫,真可谓“色彩迷离、情境温馨”。那个执着近似顽固地偏爱大红的家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张艺谋大片的色彩情结也许就得益于儿时的记忆,这个秦地悠久的传统基因遗传给汉唐之后并在其后裔张艺谋这儿得到最完美的呈现。有了这种“灯笼宴会”情节,张艺谋拍不出《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一系列“大红情节”的电影才怪!
第三天:“碰灯”。陕西人每年要给孩子们送新灯笼,到了“灯笼宴会”最后一天,留着灯笼多余,不如让孩子们把灯笼闹着玩毁了,毕竟,孩子开心最重要。这天,调皮的男孩子们挑着灯笼互相追逐碰撞,玩打仗,直到灯笼碰破了或着火了才罢休。更有好事者偷偷将点燃的鞭炮丢进别人的灯笼里,听着别人的尖叫,看着炸燃的灯笼起火,好不开心!这时候,女孩子最吃亏,你一不留神,脚底就会踩着一颗点燃的小鞭炮突然炸响,吓得哭爹叫娘。有胆大的女孩这时会立即招来小姐妹组成反抗联队,一起围追放炮的坏小子。孩子们在人群里闹哄哄地你追我赶,叫骂声、欢笑声、鞭炮声连成一片,这也许就是年味,这也许就是年末余欢。
那些年,元宵节举办舞龙、踩高跷、烟花晚会、猜谜语灯会等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每个人心里都暖洋洋、美滋滋的,几乎男女老少都会走出家门游玩,就在这时,你没准就看中了谁或被谁看中了。在这个月光莹莹、花灯烁烁、爆竹声声、温馨柔美的时刻,人最容易动情,情窦全开,男女之间的感情随着元宵佳节的催化自然而然变成了一段佳缘,花好月圆人如意。所以,元宵节历来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谁说中国人不懂得浪漫,中国从古代至今朝,对于浪漫的理解,正可谓“浪费而又漫长”,就是耗得起时间、金钱、精力和耐心。你想想,在感情上,传统国人从不喜欢直来直去和速战速决式的表白,也不喜欢单刀直入和快餐式的爱情,往往更倾向于“曲径通幽”和“欲擒故纵”,这不是浪漫是什么。
那时的年多丰盈啊
无论是民俗还是传统礼仪都是这般繁花似锦,折射了中国文明博大精深。可不要嫌弃这些东西太繁琐,这正是华夏文明的精髓之所在。不必说那传统的剪窗花、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等,就光准备年货就够你忙活一阵子的。那年头,你无论为官为民、在国内在国外,也不管你是穷是富,只要老人健在,春节时一定都会赶回来。每家的男人都要磨刀霍霍杀猪宰羊,看到宰杀牲畜的惨烈,听到骇人的嚎叫,你能从中体会到亲人的诚意和辛劳;每家的婆婆大年都要将儿孙们孝敬的礼品一一品鉴分发,叫全家人都能品尝到各地不同的美味佳肴;更有意思的是:“奶奶的手艺”和“妈妈的味道”这两道绝活将会在春节隆重推出,这种舌尖上的美味吃的不仅是味觉,更是感觉,它是一种体内遗传基因中永远无法更改的真切的感觉。吃了家宴口留香,走遍天下也能记得这种特殊的味道,犹如穿了老婆亲手纳的布鞋,走到天涯海角也记得回来。
至今不能忘记妈妈的“花馍”。妈妈用秦地面粉将可以吃的馍馍做成各种物品和动物,如麦穗、麦屯、谷子、小龙、小鸡、小白兔、小狗等等,这些大多是过年用来祭祀用。年三十晚上12时,举行祭祖仪式:父亲亲手用酒肉水果和“花馍”祭祀各路神仙和我家的老祖宗,然后点香三支供上,之后,父亲带领全家男女老少齐刷刷给老祖宗跪下,连续磕三个头,这才宣告祭祖结束。大年初一早饭前,父亲会将各种菜夹到一个盘子里,敬献给我已不在人世的爷爷奶奶照片前,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爸妈,我们的日子现在好着呢,你们就放心吧,今天是大年,儿子将第一口饭献给二老,祝你们在天堂春节快乐、吃好玩好!”之后我们才正式开饭。北方人都是“饺子控”,第一顿饭非饺子不吃,此后吃肉喝酒、米饭面食均可。正月十五晚上,父亲将妈妈做的“花馍”献在各处以求吉利:小龙馍要献在厨房水龙头,表示水源充足,生活无忧;小龟馍要献在客厅,表示镇宅;鸡娃馍要献在书桌和所有有台灯的地方,表示吉祥如意、前途光明,前程似锦;麦穗和谷子要献在粮仓,表示五谷丰登,来年丰收。花生馍要献在客厅和床头,表示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正月最后一天晚上,城乡所有人家都要举行“跳火堆”仪式(俗称:了干):即在各自家门口燃起一大堆柴火,然后男女老少从熊熊大火上跳过去(小孩由大人抱着跳),意为“消灾驱邪”,据说这样可以将一年的妖魔鬼怪和霉运用大火烧得干干净净。
如今,过年越来越觉得没什么味道,有谁还在盼着过年呢?那些过去想要的东西平时都能享受,甚至在天天享受,久而久之,视觉和味觉双疲劳!俗话说:刺激产生欲望,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今个没了刺激,天天几乎一个样,谁还把那些好东西会当一回事。
身处遥远的边关南疆和田,感悟现今的过年,我分明感到年味在淡化,传统在消失,乡情在远去,内心不免生出少许落寞。
喜庆、团聚本是春节的代名词。临近春节,思念一天天骤增,乡情一天天浓烈,面对遥远的长安,只能把心带回家。广告词说得好——回家,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话虽如此,3000多公里的路途,回家谈何容易。
在和田,我已经过了无数次没有感觉的春节。这里的春节传统文化的元素少之又少,许多东西已经被改变得五花八门。传统的拜年是大年初一自家过,不出门;初二拜岳父母;初三至初七拜七大姨八大姑之类的长辈;之后平辈和朋友可以随意拜年。可和田有的时候大年初一就开始拜年,叫人难以理解和适应。
小时候,过年“给长辈磕头请安才能拿到压岁钱”,开饭时“最年长者先动筷子大家才能动筷子”。这些礼仪从小父母就再三灌输并强制我们执行。不像现在的孩子不懂礼仪,恣意横行,过年不给父母任何祝福和表示就理所当然地张口“拿钱来”,今天是“拿钱来”,明天就是“拿房来”,恐怕以后就是“拿命来”。
有人可能认为你说的这些传统都是落后的东西。传统怎么了?正统中国在大多时期里并没落后,尤其是汉唐中国在世界排名远比今天靠前。那时不是中国学世界,而是世界学中国!春节最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该教的要教,该学的要学,该补的要补。
不过,在南疆尤其在和田过年也有几大好处:沾维吾尔同胞的光,汉族过年,维吾尔族不过年,如果你累了,直接可以到维族馆子吃饭;许多维族同事和朋友在春节前夕给汉族朋友家里送来自己亲手做的撒子、点心和自家种的葡萄;汉族人家里也要摆上烤全羊、羊肺子、巴旦木、无花果等民族食品,以备维吾尔朋友和同事拜年时享用;在和田,几乎每一个汉族同志喝酒都会自觉遵照和田“规矩”:先吃半饱之后,才开始开瓶倒酒,喝到尽兴,大家还要起来跳舞唱歌,然后继续喝,就连喊的“酒令”也是标准的和田维吾尔喊法——“伙西!”(干杯的意思)
哎,叫我说,其实,遗憾年味就是怀念传统,向往大年就是感念昔日的文明,追思春节就是从内心呼唤几近丢失的乡情和亲情!
小女曾经生气地对我说:“老爸,你不该早生我。我对你小时候的过年无比的羡慕嫉妒恨!”我说:“是的,孩子,你比我物质丰富,但我比你精神富有。”
我从不认为自己小时候过年比现在的小孩过的差!
因为那时,我们很单纯,没有拔苗助长式的提高,没有复杂深刻的思想,没有写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补习班,没有被叫醒的睡眠、没有亚历山大的竞争环境,一切的一切都是一觉睡到自然醒,起来就有鸟语花香和小狗小猫的友好陪伴。
因为那时,我们吃的生态、玩的原始,活得天真,想的简单,学的轻松,过的愉快。
我没有辜负童年,也没有耽误青春,更没有什么遗憾。
为此,我怀念那时那年!
时时刻刻、长长久久地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