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文学通史》编纂说明

2015-11-17高晓晖

长江丛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通史书稿文学史

高晓晖

《湖北文学通史》编纂说明

高晓晖

《湖北文学通史》凡4卷,120余万字。3000多年渊远流长的湖北文学演进发展的生动画卷,藉此次第展开,赏心悦目,蔚为大观。《湖北文学通史》的编纂过程,历时3年有余,湖北省作家协会、在汉数家重点高校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等组成的编纂及出版团队,包括多位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精诚合作,备尝艰苦。这里作一点简要的回顾与说明,聊以备忘吧。

一、精心策划、顺利启动

2010年初,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动议联合武汉地区几大高等院校,编纂一部《湖北文学通史》。方方主席提出这样的动议大致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湖北省作家协会要在“文化湖北”建设中有所作为,有必要打造一批文学精品项目,而《湖北文学通史》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基础性、本源性的精品项目。二是充分利用湖北文学史资源,填补湖北文学史编纂的空白与缺失。湖北文学史资源十分丰厚,自屈原以降,湖北文学大家辈出,传世之作汗牛充栋。虽然一批专家关注过湖北文学史的研究,并出版过湖北文学史研究的专著,但湖北并没有一部自古至今的文学通史,所以,编纂一部《湖北文学通史》,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并能对中国文学史版图作出重要的丰富和补充。三是通过编纂《湖北文学通史》进一步丰富湖北的地域文化积累。这不仅有益于推进湖北文学事业的发展,而且会对湖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综合效益。《湖北文学通史》作为一个源流清晰的文学资源库,对推进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旅游经济的文化品位,对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链等等,都会具有十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价值。这些考虑很快得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相关专家的认同。湖北省作协党组随即作为重点项目立项,批准了编纂方案。项目得到湖北省委宣传部及湖北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2010年11月2日,方方主席主持召开《湖北文学通史》第一次主编工作会议。会议根据《湖北文学通史》编纂方案,对各卷主编进行了分工,并初步确认了《湖北文学通史》的编纂体例和成书周期。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湖北文学通史》由策划筹备阶段正式转入书稿编纂阶段。

二、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编纂《湖北文学通史》,严格遵循着打造文学精品的路线图,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在编纂过程中,特别强调学术品位,注重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选好主编和学术顾问,突出编纂队伍的研究实力。经与在汉各高校反复沟通协调,最后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足以担纲完成《湖北文学通史》编纂的主编团队和学术顾问团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齐洲教授担任古代部分(第一、二卷)主编、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担任近现代部分(第三卷)主编、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教授担任当代部分(第四卷)主编。3位主编又分别组建了各自的编纂团队。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罗漫教授参与过第一卷的编纂,虽因故退出,但亦为该书编纂提出过不少有益的建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先霈教授、王又平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陈美兰教授、於可训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的邹贤敏教授以及《长江文艺》杂志社的资深编审吴耀崚老师,受聘为编纂顾问。6位顾问,一路从学术上为《湖北文学通史》把关,格外尽心尽责。二是反复讨论,确定编纂体例和写作大纲。2011年3月19日及11月14日,第二、第三次主编工作会,邀请各卷主编和各卷编纂团队及6位学术顾问参会,专题研讨编纂体例和写作大纲。2012年3月13日和3月15日,分别举办了评论家和作家两个专场编纂座谈会,对《湖北文学通史》当代部分写作大纲进行专题讨论。除了主编和学术顾问之外,李俊国、樊星、蔚蓝、江岳、周新民等评论家,李传锋、管用和、刘富道、刘益善、谢克强、董宏猷、李建纲、汪洋、王维洲等作家在座谈会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三是书稿的审读与修改。2013年4月,《湖北文学通史》初稿完成后,省作协分别将书稿打印成册,送6位学术顾问交叉审读书稿。顾问们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读,分别写出了书面的审稿意见。方方主席更是抽出专门时间,通读四卷书稿。梁必文副主席则侧重于对当代部分的书稿进行认真审读。2013年6月27日,方方主席主持召开书稿评审会,书稿审读专家畅所欲言,对各卷主编面对面提出修改意见。会后,各卷主编及各自的编纂团队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对书稿进行了全面修改。尤其是当代部分,前后进行了多次结构性的修改,力求书稿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2014年2月,书稿修改定稿,并交长江文艺出版社进行三审三校,在出版社三审过程中,书稿一直在修改完善。书稿清样后,各卷主编对书稿清样又作了最后的校审,之后才付型印刷。

三、统一体例、规范结构

《湖北文学通史》的体例与结构,王齐洲教授在《绪论》中有准确的表述。从空间上说,“湖北”定位于现行湖北省行政区划范围之内,先秦至宋,没有“湖北”的概念,亦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参照。入史对象原则上是遵从“湖北”这个空间定位的。即所谓“人在湖北(在湖北出生并生活成长于本籍的作家,外籍出生但生活或旅居本籍的作家),籍在湖北(出生于本籍或祖籍在本籍境内的作家),文在湖北(外籍作家在本籍创作或在外籍创作关乎本籍题材并影响深远的作品)”。史无定论者,则遵从“疑者从有”的原则。入史标准原则定为作家以作品优秀入史,评论家则以观点独到入史。在时间上,则以先秦至五代为第一卷,宋至清代为第二卷,清末鸦片战争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第三卷,此卷为近现代合卷,近代部分由鸦片战争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并以光绪初年为界将其划分为前、后两期。现代部分为1919年至1949年是通行的划分。当代部分为第四卷,始于1949年而止于2010年。2010年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终点,也正好是本次《湖北文学通史》编纂启动的时间。2014年1月14日,方方主席主持召开最后一次主编工作会,对基本修改定型的书稿再一次进行体例统一和结构规范。规范的内容包括:全书卷首有“总论”、“绪论”,卷末有“编纂说明”。各卷卷首有“概说”,卷末有“后记”。各卷“目录”止于“节”标题,“节”以下标题不上“目录”。各卷卷末有“主要参考文献”,“文献”统一格式为:作者名-卷号-篇名-出版地-出版社名-出版时间-引文页码。“注释”在本页页末,作家生平应注明生卒年。全书署名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编”,各卷分别有一位主编署名。

王先霈教授的“总论”重点肯定了《湖北文学通史》编纂者所具有的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眼光。《湖北文学通史》虽是地域文学研究,但编纂者认同地域却不拘泥地域,一是阐明了“湖北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在于,它曾是中国文学的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湖北文学“对中华文学做出了持续的、丰硕的贡献。”二是强调了“湖北地区的文化和文学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组成部分,湖北地区的文化和文学本身也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三是确认了湖北当代文学史的概念从内涵上地域意义大于风格意义。湖北作家风格多元,是否“汉味”、“楚风”,并不影响作品价值和贡献。四是特别指出“湖北的文学理论批评,屡屡有人敢于提出新异见解,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印痕”。王先霈教授认为:《湖北文学通史》的编纂,是湖北“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结合的一个新的探索,新的成果”。

四、预设标高,扩大影响

《湖北文学通史》的编纂,在策划筹备阶段就初步确定了它应有的标高:从选题上,它将填补湖北文学史编纂的一大空白,从编纂规模、学术水准等方面,它将是省级文学通史中的“全国第一”。作为湖北文学史研究的典藏精品,它将具备如下五项实用价值:其一、作为全省各级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品牌书。其二、作为各大高校文学史教学的辅助教材。其三、作为湖北对外文化交流的礼品书。其四、作为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教材。其五、作为未来兴建湖北文学馆的镇馆图书。

经过全体主创人员的共同努力,《湖北文学通史》基本达到了编纂预期,并且,它特有的文化价值在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将得到更有效的显现。2012年5月,省委宣传部已将《湖北文学通史》列入《湖北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工程”项目。

由于《湖北文学通史》贯通古今,上下3000多年,所涉典籍资料,浩如烟海。编纂者面对如此规模巨大的文学史料积累,难免要下苦功夫做披沙拣金、去伪存真的辨析研判工作。毕竟人手有限,毕竟时间仓促,编纂之中,难免出现错识与遗漏,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在《湖北文学通史》编纂过程中,湖北省作协创联部负责人钱道波、《长江文艺》杂志社编辑吴佳燕等,做了大量联络、协调工作,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刘学明、副社长王虹以及各卷责编为本书高质量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通史书稿文学史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蔡美彪心语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