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媚流便的书体,高澍的操履,演绎字如其人——记书法家沈中平
2015-11-17小雨
小雨
姿媚流便的书体,高澍的操履,演绎字如其人——记书法家沈中平
小雨
沈中平先生说泼墨书写是他最好的休息。是这样。一个对书法痴迷的人在挥毫书写的时候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伫立在桌边,缓缓地提起笔,优雅地醮一下砚中的墨,凝眸良久,欣然挥洒,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满足之中,这样的时候,中平先生眼中是最灿灿有光。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非局外人所能想像。中平先生说,他是找点事情消遣消遣,仅业余爱好而已。
第一次看到中平先生的书法,是在微信上,有令人一怔的感觉。每个字都如一朵盛开的牡丹,既有磅礴的大气,又有娇柔艳丽的美。看完一幅字,犹如听完一首优美曲子后的沉默,既有抑扬顿挫,又有舒婉悠扬。更像读完一篇优美散文后的舒坦,既有小桥流水,一派烟雨江南之色,又有大漠飞沙,满眼宽广阔地之意境。一种悠悠然、甜甜意、豪豪胸,直抒心间。人为之眼前一亮,胸臆顿开。
我认识中平先生是我之朋友建南先生所引荐,中平之岳丈曾是建南先生的同事加挚友,中平之夫人在建南先生眼中口中是永远的 “细毛丫头”。“毛丫头”是什么?爱称?或是由于可爱而获取的称赞。不可而知,带有点无锡的方言。无锡的方言很难学,更难懂!建南先生口中如行云流水般地淌出了很多中平先生的过去,尽管很遥远,但充满了温馨和亮丽:十一二岁的时候,始临帖,《张猛龙碑》是时间最长的,尤是间架用笔;《乐毅论》、《行穰》、《丧乱》,颜真卿 《祭侄文》、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之 《兰亭集序》,还有米芾之帖 (我常常以为宋人字是书法的一次解放,少拘束,有个性。宋人词是历史上文章的华丽转身,多溢彩,有动姿),至于 《张迁碑》、《石门铭》、《西狭颂》,乃至《曹全碑》。真正是到了到处寻帖,见帖就学的境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先生的青年、中年。古人云:“弃笔成山,池水尽墨”,中平先生具备这种勤的精神。真如他夫人 “细毛丫头”所说的,家境最困难的时候,夫人的29.5元钱工资,除了养两个小孩,就是全部给他买帖、临帖,买纸墨写字之用。但,全家其乐融融。他夫人讲述这话的时候,是一脸的甜美幸福,那是嗔怨吗?佛经云种因得果,中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是因,而果呢?令他在1984年便担任了无锡书协的会长,1989年加入中国书协。而更凸现他的这种果的是在1986年北京个人展览上,118幅字,72种体。按书法界权威的测算,能写到那个程度,一种体至少三年,笑称中平先生应该是二百多岁之老人兮。而他,时年三十四岁。就因为如此,他的这一次个人作品展创造了三个奇迹:一是高层人士观览多,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荣毅仁、朱学范、楚图南、中宣部长贺敬之、文化部长高占祥等都纷纷到场点评;二是国家教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在京院校组织参观,展览因此而延长了十二天;三是贺敬之部长为他指定了让他拜沈鹏 (后中国书协主席)为师。这在当时以文化品位论高低,弃世俗功利于外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平先生个子不高,嘴唇微翘,两眼有神,嘴中离不开烟。最令人惊奇的是连续几次与之相聚,他的上衣都是红色,是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他精神充沛?还是有着一颗追求艺术的赤子之心?令人费解。六十三岁的人,常穿红衣,是心态?是文化?红总是给人一种勃勃向上、烂漫艳丽的感觉。如中平先生之作品。
我始终认为书法是始于汉末、三国时期的一门独特的艺术。也应该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朵瑰丽的花朵。它不像摄影那样易于窥察作者的用心。它的特色是含蓄的蕴藉,一个人的性格、人品、学养、艺术理想和时代风貌无不有机地融洽在“点、横、撇、捺……”诸般符号中。任何一个史上伟大的书法家,无不以他高澍的操履,姿媚流体的书体完美了古代 “字如其人”的艺术思想,同时也造就了他在书法历史上的继往开来、集其大成的高洁地位。这批中国文化的精英无一不是在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以有限的形态表现无限的意蕴,从无丝毫之懈怠。故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才会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风骨即人的说法。他们中的很多人更是做到了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境界。我认为中平先生身上最突出的是二处:一为谦逊、二为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和中平先生探讨他艺术发展前景的时候,他的谦逊便能入骨。一个师从沈鹏大师,又临摩学习二王作品三十多年的书法家口中常有的话便是 “其实我最讨厌的是称师,尤其是大师,如果有人说专家的专是砖头的砖,对一个爱好书法的人来说大师就是大死”,“现在有点自成一体的影子,到70岁时我或许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刘墉体第一人,可能也只是影子。”他常说他的创作是秉承着吸取前人作品精华剔除糟粕,在传承创新中找点感觉而已,其实在天体万物、山水草木、人物言行中都可以得到借鉴、启示。是这般的美妙,给了自己修行的概念。
我始终认为古往今来书法的内涵首推线条,在线条里应该有文学的内涵,音乐的韵律、画的意境,同时还应当有情感的含量,即书写者当时的思想感情。中平先生的话就是:“笔就是我,我就是笔。”创作时的中平是另一个人。
和先生谈到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传承时,他总是双目灿灿,透出一股雄亮。他谈到二王体的高圣,也谈对文字结构简优的研究创新。如走之傍的简化,圆润软玉;用笔的创新,顺时针逆时针的柔和润滑,更有对自己撇、捺、勾的独到之处,力求笔笔有神、笔笔润和。对这些,我是一窍不通,但总感到有一种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心动。问他书写的最深体会是什么?“一丝不苟”;问他书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继承和创新,让创新来光大继续!”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叶绿了,又枯凋;花红了,又零落,三十年来,唯有一件事是永恒的,那就是每天写几个小时的字。春华秋实,岂能儿戏?
在问及先生创作技术时,他笑眯眯地说:“有打太极拳的感觉。”松、静、连、缓、圆、柔集于一体,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神不外驰,意念贯注。在心静、意静、神静中做到笔笔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意气合一而悠缓流畅,字字柔而不软,刚而不硬,从容、安舒、柔合。太极既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在先生的书法中便可一窥。
2015年注定是中国书画界的一个不平凡的年份。5月17日新加坡国玺的私下交易会中,有一幅8.2平方尺的作品被收藏界一位资深买家以167万元的价格入手,且这位藏手素有东南亚书画收藏界黑马伯乐之称;5月29日,香港“史之雅韵,贤藏古今”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这位书法家又有两幅作品被拍,230万港币。书法家的名字叫沈中平。
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曾作诗告诫子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中平就是在书法的研习、创新中提升自己的格调,特别是文化和做人的格调。沈从文先生把它称之为 “格次”。先生的作品尽管已是“韵亮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但他始终认为这几幅作品是大众对他的厚爱。“欲使作品高,先使自身洁”,这是他一贯的作风。
唐太宗李世民誉王羲之的字为 “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梁武帝萧衍说王字 “字势雄健,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多年以后,照此发展,中平先生,你的字该有何般评语?
熟悉了中平先生的为人和字体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下面这句话:“历代书法艺术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创造的艺术珍品,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书法艺术所承载的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一个民族要健康发展,是离不开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先生正在勤勉地做着他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