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对中小学生创新素养进行评价

2015-11-16王昆霞姚春艳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8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评估

王昆霞 姚春艳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对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及经济共同体纷纷推出鼓励创新的政策,如欧盟15国于2000年3月通过了“里斯本战略”,其目标是通过鼓励创新,使欧盟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

我国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早有明确要求。早在2002年,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就明确将“培养初步创新能力”作为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之一。2010年,我国政府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未来5到10年的重要战略目标。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及《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也将“创新意识”列为评价学生及学校的20项关键指标之一,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何开展对中小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估,以满足国家对中小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本轮评价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供各地参考。

以学校评价为起点,了解学校创新环境方面的条件及现状,为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参考

20世纪50年代以后,研究者们对于个体创造性的评估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一是创造力不再是少数天才具备的能力,而是人人都有创造力;二是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的创造性水平。这些认识上的转变,肯定了教育及管理活动对人的创造性能力培养所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使得改变环境、实行有效的环境性干预来提高个体创造性水平成为可能,也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学校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环境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基于上述认识,有研究者对班级创新氛围和学生的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班级创新氛围越好,班级学生整体的创造力水平就会越高。因此,就评价学生的创新素养而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包含对学校创新环境的评估是极为必要的。

对学校创新环境的评估可从学校和课堂教学两个层面设立评价指标,其中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可进一步细化为硬件投入、课程资源、学校管理、教师队伍以及校外资源等,课堂教学层面则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设定这些评价指标及相应的评价要点,形成量化的评估结果后,可对影响学生创新素养的学校环境形成整体认识,发现学校在育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为改进和提升与学生创新素养有关的学校育人环境提供更为清晰的参考。

以恰当的人才理论和创新人才评估模型为依据,建立学生创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因此,选择一个评价结果解释性强,且伴有评价后的教育改进措施的评估模型显得十分重要。在各种创造力评估模型中,约瑟夫·兰祖利的创新“三环人才”模型和“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对于教育而言更具有指导意义。约瑟夫·兰祖利(Joseph S. Renzulli)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美国国家天才研究中心主任,是著名的“天才三环理论”提出者,主要研究青少年中创造力及天赋的识别,以及天才教育在全校范围的应用。兰祖利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发现不平凡的、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拥有三个相互作用的特质群(Cluster of traits),它们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Above average ability);执着精神(Task commitment);创造力(Creativity)。这三个特质群(或称“三环”)是创造性的英才共同拥有的基本素养,缺一不可。兰祖利认为,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过分强调高超的认知能力是不对的,也是不客观的。“三环人才理论”不仅注重具有静态性的、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更加关注动态的、随情景生成的执着精神和创造力。根据这一理论,创造力和执着精神都是可以培养的,而其“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执着精神而开发的。对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估,可以根据兰祖利的“三环人才理论”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认知能力、创造性和执着精神三个方面来展开。获得的量化结果,可以作为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及执着精神的重要参考。

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实施学生创新素养测评

学生创新素养评价工具的选择需要以评价模型为基础。以兰祖利的“三环人才”模型为例,要评价学生的创新素养,应同时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力和执着精神进行测评,这就需要根据评价模型所确定的指标项选择测量学生认知能力、创造力和执着精神的测量工具。认知能力测量工具的选择需要考虑到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区别,而创造力评价工具的选择则更为复杂,原因在于不同的工具反映了不同的理论倾向以及对创造力的不同认识,有的工具是关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有的是关注创造性人格的,有的则是关注创造性产品的。随着对创造力的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对创造力的评价不应只对单一维度进行评价,而应该采取综合的、多维度的测量。但综合性强、多维度评价对于测量时间以及被测者的精力投入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评价工具的选择应该权衡各方面的利弊,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需求,选取与评价意图最为匹配的工具,才能确保在不增加被评价者负担的情况下获得科学、有效的信息,为学校后期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能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导航。

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结果,应重点用于指导学校改进和提升以及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

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评估,不是为了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甄别和区分,而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加适合他们的教育,即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施教”一方面体现在为超常儿童设置专门的机构或课程,另一方面则应体现在普通学校中,如何针对学生创新素养的不同表现水平实施分类、分层教育。西方国家在面向普通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方面采取的做法之一,是丰富课程设置。在加强语言、科学、数学等核心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基础课程用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的认知基础;选修课程则为学生拓展各种素质和能力,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供机会和可能。当学校提供的课程丰富到可以为每一类学生提供各种可能的机会时,创新素养评价的结果则可用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新素养水平和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使学生的创新水平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评价的导向作用,在于引领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朝向更符合时代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无论是国家发展战略还是教育评价改革,都将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普通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虽然我国在超常儿童选拔与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面向更广大普通学生的创新素养评价还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个领域也需要有更多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进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投身于普通学生创新素养评价指标的开发工作中。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评估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评估依据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