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2015-11-16高龙
高龙
【摘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即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初中历史因为长时间不是中考科目,虽现已加入中考,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仍然不高。这种现状为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里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以为,不但在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外也一样可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从不屑一顾到迷恋,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关键词】初中历史;激发;兴趣
一、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发挥学生潜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重视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注重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历史优秀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尊和互动,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设置的情境不能与生活脱节,必须要与学生实际有紧密联系,要让学生从思考、讨论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历史课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而每个教师的任教班级又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提供学生的是具体的材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从中提炼出有趣味的知识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按照以往的教学,很多学生很难理解他胜利以及失败的含义。所以在讲到这节课的时候,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总结学生的观点,在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要让他们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还有参与,就达到学习的目的,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让学生投身教学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就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勇于表达他们的观点,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教学,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三、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导游”,是学生学习情绪的发动者,是感染学生情感的调适者,因此,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越高,学生就越容易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
一些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初中历史,因此没有对教材的思想深度进行深刻的挖掘,课堂中没有激昂、抑扬顿挫的语言,也没有生动的讲解,只是简简单单地给学生一一列举时间、地点、人物。有些教师不注意教学的基本锻炼,说话干巴,语无伦次,普通话不标准,神情呆板。这样一来,教师昏昏,学生昏昏,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就要像一个导游、一个演员、一个指挥者,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丰富的阅历学识,多样的身体语言把学生带入时光隧道,让学生浏览历史长河中无尽的风光,让学生感悟“无尽风光在险峰”。教学艺术贯穿在整节课中,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由尊敬崇拜老师到爱“学科”,又焉能不爱历史?
四、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学生会不喜欢。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我给这种教法命名为“现实参与法”,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让历史“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
历史教学中要抓住时代脉搏,把学生关心的事情拉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当然,并不是让教师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乱说一番,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可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比如: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谈到有人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表示反对,于是我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与现实这么接近,让历史走进学生,学生还会对历史陌生吗?
五、利用直观教学,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人们认识规律,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要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尤甚。而创造历史情境,则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历史,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学生的学习性往往来源于兴趣,兴趣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思维活跃。更要注重历史的形象性。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但要注意,创设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切忌喧宾夺主。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直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六、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气氛轻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挥学生主动性,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纪念活动举办故事会,让学生将英雄故事,爱国壮举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可召开“乡土历史”讲座,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可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寓知识于娱乐中;可举办历史辩论赛,如我校近期就举办了“项羽自刎——英雄?懦夫?”的辩论赛,反响热烈,使广大师生眼界大开。
历史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拓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已不容置疑。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鞭策。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要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良好效果,一切请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