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仿真系统与数控技术如何有效结合
2015-11-16叶璞
叶璞
【摘 要】由于数控专业前景广阔,在目前的中职院校中,该专业已成为办学的热点。各院校纷纷加入这个办学潮流中来,但由于师资水平、设备数量与质量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保证实训的时间及质量,以致于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学思路成为当务之急。本人就此专业,探讨一下数控仿真系统与数控技术的结合。
【关键词】数控技术;中职院校;办学;仿真系统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快速提升,较快适应实践环境,引入了数控仿真软件,同时采取仿真教学减少了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但有时仿真环节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对专业技能的促进大打折扣,本人就实际工作的真实感受浅谈一下仿真系统与数控专业融合的一些建议。
一、仿真界面与实际操作界面差别大
数控机床的目标是完成制造任务,除了要掌握机床本身结构、原理外,还应准确的了解按键或代码与自动加工过程的对应关系。学好仿真可以对代码及程序提前熟悉演练,减少操作的失误。如果一款为工业型的机床准备的仿真软件,其界面与实物不符,那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轻则操作思维乱,影响生产效率,重则产生安全事故。
为了规范生产流程与提高生产安全,作为设备生产厂家应该也必须提升仿真软件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并定期到各院校提供升级服务,加强配套管理。而作为院校方则应该优先选用完善、准确的仿真系统,以快速、准确地提升数控专业的实力,让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提高劳动力资源质量。
二、课程安排松散、脱节
作为理工科课程最终的落脚点是实操,理论与实践应该环环相扣,及时强化。例如:仿真课程与实训课程间隔时间过长,容易使刚熟练的操作思路遗忘,应该趁热打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践强化,防止天长日久,理论生疏。又如:仿真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好同步进行,这样指令讲解结束后,能配合仿真系统直观地在投影上表现出来,演示结束后让学生同台竞技,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学校应以学习效果为基本方针,优化硬件使用效率与效果。
三、编程技术工艺创新与提升
数控机床生产的是品种多,精度高,工艺复杂的产品,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在零件工艺上多加留意,培养学生在工艺上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而很多院校的设备数量及使用条件有限,不能够大规模,长时间的为学生提供生产机会,因此,加强仿真系统的训练,可以解决这一矛盾,为快速提升工艺做好铺垫,将来也可以高效的使用机床,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优化评价体系,体现数控核心目标
数控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是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对数控课程的考察,应以高效、合格的产品作为评判掌握技术的标准。也就是说,以是否准确、快速的完成加工任务,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作为主要分值比重;在机器中存储的加工程序作为次要的分值比重;仿真是介于编程与操作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其作用是快速校验程序,如果学生能快速准确地加出来零件,从侧面即能反映出来仿真技术的掌握情况,不用刻意对该环节进行跟踪评价,这样一次加工考试便将所有考察内容融为一体,节省了大量时间,体现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教学效果与效率双丰收。
五、仿真技术课堂纪律的管控
由于仿真课程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室,目的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操作演练的机会,可如今是数字时代,学生对游戏、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同样感兴趣,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人在曹营心在汉”,这就需要老师在运用得当的授课方式的同时,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监管,作为老师用的办法也很多,例如有的多媒体教室安装有网络监控软件,在老师的主机上可以时间监控学生的电脑桌面,反映学习状态,并可以与之进行对话,从而进行干预。但这是被动之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无为而治,“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最终解决问题还要从要根本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从众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仿真课程的优秀管理的思路应以引导学生为主,硬件管理为辅,相信通过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融合,怀着社会责任感,真心付出,是可以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的。
总而言之,数控仿真系统是提升数控教学效果的有利工具,另外,仿真的作用不仅局限于熟悉机床及程序校验,还有集各种仿真于一身的虚拟制造系统,该系统涉及产品建模、过程仿真、制造系统仿真、设计思维过程和设计交互行为等的仿真。该系统可以增强各级制造过程的决策与控制能力,通过设计的最优化达到一次性制造成功。更体现出仿真的强大作用。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努力钻研,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以服务实践为己任。
无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还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部署,还是国家资源的开发,无不体现着先进装备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力。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未来的趋势是打造成为制造业强国,而先进制造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技术,为此,作为数控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培养合格的创新型工业人才,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光.现代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蒋勇敏.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