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动性疲劳
2015-11-16李晓婵盛宁宁
李晓婵 盛宁宁
【摘 要】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人体在进行运动训练时,有机体必然产生运动性疲劳。本文从潜入深,分析了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入,着重介绍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学说,叫全面的概括了判断疲劳和测定的方法。
【关键词】运动;疲劳;心理;生理
1前言
人体在进行运动训练时,有机体必然产生运动性疲劳,科学地认识疲劳并采集合理的恢复措施消除疲劳,才能迅速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能力,既而提高运动成绩。所以,简单的说只有疲劳的产生才会有恢复的问题,它们之间是一个因果的关系。因此,正确地诊断产生不同疲劳的类型,是选择合理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前提。最早研究疲劳是1927年,建立哈佛疲劳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最早专门用于体育科学研究,它的确立标志着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开始,也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以后、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与探索就非常广泛,包括如今我国的中医理论与实践大大丰富了运动性疲劳理论。尽管如此,这个问题仍然在当今非常重要,并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和研究。
2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2.1 疲劳的概念
关于疲劳定义的界定,学者们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对其的提法大相径庭。目前比较公认的是1982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持续预定的运动强度。”
2.2 疲劳的分类
疲劳的分类有多种,其中以疲劳产生的身体部位进行分类,分为心理性疲劳和生理性疲劳;生理性疲劳又包括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外周疲劳分为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肌肉疲劳。
按疲劳发生的身体器官进行分类,疲劳包括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和呼吸系统疲劳。
按疲劳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疲劳包括轻度疲劳、急性疲劳、过度紧张、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
3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及其产生机制
3.1 运动性疲劳的界定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外周性疲劳,外周疲劳包括神经系统外各器官在疲劳时的变化,而肌肉是主要的运动器官。因此,运动性疲劳可认为是由于肌肉持久重复收缩而使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3.2 关于运动疲劳的代表机制学说
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自生理学家Mosso开始,至今已有100多年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学者们都较多地从局部或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研究结果和结论各具有特色且不同。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机制学说:
3.2.1 衰竭学说。该理论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所有能量最初都是来自于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而成长,动物吃植物维持生命,而人又同时吃掉植物和动物,使其转化为能量,以糖、脂肪、蛋白质这三种主要形式而存在于人体之中。当人体进行大强度运动训练时,导致:①磷酸原储备的减少:在人体骨骼中,由于ATP、CP的含量是有限的,它只能维持极短时间内的大强度运动,由于ATP、CP大量消耗供能使其储存量明显下降,而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但是最新用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结论不支持CP大量消耗是疲劳产生的原因,而认为CP在运动时的主要作用是使ADP再磷酸化为ADP以保持ATP达到放松时需要的水平。所以在这个地方现在是有争论的,有待于以后继续研究。②糖原储备的减少,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在补充糖以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事实上在血液等细胞外液中,葡萄糖贮存量约为20克,而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每分钟可消耗的葡萄糖为5克。因此,肝脏必须不断地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以防止因低糖而导致疲劳,但肝脏原贮存含量约300~400克左右 。当肌糖原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这是长时间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
3.2.2 堵塞或窒息学说。该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①乳酸在体内的堆积可通过多种途径造成运动机能下降。乳酸解离后可生成氢离子,使肌肉PH下降,抑制糖酵解关键酶,从而抑制糖无氧氧化功能,减少运动时ATP再合成,造成能量供应障碍。②氨运动过程中,ATP大量水解,当ATP水解速度大于ADP再合成ATP速度时,肌组织中ADP、AMP(氨主要来源AMP)含量升高,ADP、AMP浓度的增加可强烈地激活ANP的分解代谢途径,AMP脱氨,使体内氨含量升高。氨含量升高可促糖酵解过程,使乳酸含量增加。PH值下降、H离子浓度升高。由于氨乳酸之间的密切关系,两者共同作用,使整个身体机体能下降。
3.2.3 中枢神经失调学说。关于这个学说属于疲劳的神经论的观点,谢切诺夫认为:人们通常把疲劳感觉归之于工作着的肌肉,而我对疲劳消除的解释唯一归之于重视神经系统。有研究表明,人体连续从事负荷的运动,可使大脑皮层的关系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性遭到破坏造成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破坏了原有的运力定型,导致皮层下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引起各种器官、系统的功能失调,因之产生疲劳。
4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
4.1 形态变化
首先,在长距离行走、马拉松或长时间站立后,疲劳程度下肢围度的增长成正比,其原因是下肢血液滞留及组织液增多;其次,在长时间运动后泌汗会增多,体重也会下降。
4.2 肌力
首先,早晚测得被测者的背肌力与握力,求出其差,据此判断疲劳程度;其次,测量肺活量。
4.3 神经系统机能
首先,疲劳时,膝跳反射阈值增高;其次,疲劳时,反应时间延长;再次,疲劳时,植物性神经调节机能下降。
4.4 感觉机能
疲劳时,测试疲劳空间阈,机能的触觉机能会下降。
4.5 循环机能
疲劳时测量心电图,会出现T波下降,并常出现几点干扰,而且肌肉放松时,干扰不会消失。
4.6 唾液PH变化
运动时和运动后,用试纸法或滴定法测定唾液的PH值变化能判断运动员的疲劳程度。这是由于长时间进行激烈的运动,血液PH下降,结果会间接的使唾液的PH下降。
4.7 尿检检查
研究表明,安静状态下,运动员尿液指标的含量与常人无差异,但有些指标(如尿蛋白、血尿、胆红素、尿胆元等)随运动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5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5.1 教育手段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律;其次,要采用积极性恢复;再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
5. 2心理手段
心理学手段较多,主要包括自我暗示法、放松训练、心理诱导法、神经肌肉训练法、生物反馈训练法等。
5.3 医学和生物学手段
①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②保证必须的营养;③按摩;④淋雨;⑤针灸;⑥药物疗法;⑦氧气和负离子吸入法;⑧电疗法;⑨物理疗法等一些手段。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学说,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疲劳产生的机制,但是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相信在将来会研究出较系统的疲劳产生机制及消除疲劳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荣森,李光富.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4.
[2]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2.
[3]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4]李涛.略谈运动性疲劳的成因[J].安徽体育科技,2000,4.
作者简介:
李晓婵,女,1981,辽宁人,硕士,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讲师,从事体育教学研究。